曌帝双龙传

曌帝双龙传

作者:于奇正

历史军事149 万汉字|381 英文 连载

最新章节:第 742 章1个月前

建筑工程师于奇正和助手二俅,一起穿越到架空历史唯一女帝时期,从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开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演绎出不朽传奇!

  • 章节试读:第 9 章

面出现了无数条纵横交错的线条,形成了一个网。

许许多多不相干的信息在里面不断交互闪烁。

“建筑是什么?空间的艺术。”

“空间是有生命的。”

“从理论上来说,时间和空间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另外一个维度。”

“从空间这个点继续深入,将会触及到科学的大门。”

“科学的最高殿堂是博爱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去。”

于奇正感觉自己现在无比紧张,他试图理顺这些信息的逻辑关系。

穿越会不会就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时空扭曲的结果?徐教授没说完的那个“门”,和勾博说的“门”是不是一样的?奇门遁甲对于空间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了。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奇门遁甲打开被扭曲的空间,重新回到他们原来的空间维度?

“于大哥,于大哥!”采薇清脆的声音把他拖回了现实。

于奇正这才如梦方醒:“啊?啊?”

看着他魂不守舍的样子,采薇紧张地问:“你没事吧?”

于奇正涩然一笑:“没事,没事。”

采薇瞪着老爹,不满地说:“你是不是在和于大哥说什么奇门遁甲?你就别害他了好不好?看看你自己,被这东西魔障一辈子了,除了能玩几下障眼法,变个魔术什么的,还能做什么?”

勾博又抿了一口酒,眯缝着眼里满是笑意:“女大不中留啊。”

“不不不,和勾叔没关系。”于奇正急忙插话进来:“对了,糯米浆熬好了?”

采薇又狠狠瞪了勾博一眼才回答:“嗯,熬好了。”

于奇正急忙起身跨了出去。

采薇在身后着急地叫:“你先吃饭啊。”

“我吃饱了!”于奇正大声回答,大步流星地走到院子里,拿出白天带回来的石块之类的东西,用力地捣起试块来。

过了一会儿,二俅嬉皮笑脸跑了过来,去拿于奇正手里搅拌的小木棒:“于总工,这种粗活怎么能让您亲自动手呢?我来就行了嘛。”

于奇正棒子轻轻敲到那颗像球一样圆滚滚的脑袋上:“老子不是于黑炭吗?还反了你了,我叫你于黑炭,叫你于黑炭!”

二俅一边躲闪着,一边抹着满头满脸的糯米浆。正好被走出来的采薇碰了个正着:“你们在干什么?”

“没事,他说这糯米稀饭挺香的,想尝一下。”于奇正一本正经地说:“对吧,二俅?”

“不是!”二俅一下子跳到采薇身后:“采薇姐,这个于黑炭他欺负我!”

于奇正眼一瞪,拿着木棒就追了过去。三人像是在玩老鹰抓小鸡一样闹了起来。

采薇笑得像春天的花一样,喘着气说:“好了,别闹了。”

屋里看到这一幕的勾博,忍俊不禁地微笑起来。片刻后又抿了一小口酒,摸了摸胡子叹道:“年轻真好。”

闹了一阵之后,于奇正突然记了起来,白天安排二俅做好测量记录的事,于是让他拿过来自己看看。

二俅进屋子拿了记录表,出来递给于奇正后,便接手去做试块了。

于奇正看着记录表,一张黑脸沉了下去。板着脸走到二俅身后,一巴掌拍在二俅后脑勺上:“你这记的什么东西?”

二俅不解地仰起头:“怎么了?我都复核过三次了的。”

第11章 尺寸、砖窑、不外传

于奇正又是一巴掌:“你这记的这玩意,谁看得懂?”

二俅扫了一眼记录表,梗着脖子说道:“以你定的标杆基点为零点,X轴2313,Y轴1157,有什么问题吗?”

于奇正懒得和他计较,拿着一根小木棒在地下算了起来。

“正哥,怎么了嘛?”二俅看到于奇正这样子,知道他是真生气了,蹲到身边怯怯地问。

于奇正抬头看了他一眼,认真地解释起来。

测量的目的,是为现场施工提供对应的地理依据,而不是故弄玄虚显得自己有多高深。

你用X轴Y轴之类,将来施工人员都看不懂。不仅增加沟通成本,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出错。

因此,应该遵循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使用汉字“经”和“纬”来表示。

同理,二俅的记录单位是用现代的“米”“毫米”来表示,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每一个工序的人都要做换算题。

因此,这个环节应该按照现在的单位“丈”“尺”“寸”来计算。

在现场时于奇正就关注过,这个时期的一尺,大约是三十厘米左右。所以,现在只能重新再换算来过。

“正哥,我错了。”二俅两只手捏着自己的衣角:“不过,我觉得你现在不用算了。”

“怎么?”于奇正抬头问道。

二俅挠了挠头:“你说到这里我才记起来,以前老师有讲过,不同朝代尺寸不一样。约17的,约23的,约31的都有,具体我记不清了。不过你说的一尺三十厘米,肯定只是个大约数。两次换算之后,数据偏差就很大了。”

“不错嗳!”于奇正眼睛一亮,拍着二俅的肩膀:“我还真没想到这一点!”

二俅白白的胖脸上露出红晕:“正哥,我想好了。今天那个杂工已经比较熟练了,我现在就去通知他。明天早上我们早点再去测,你告诉我开工的是哪一部分就好了。”

于奇正不解地问:“这么晚了你现在去哪找他?卧槽,你丫的不会被别人知道你是装聋了吧?”

“不会不会,”二俅两手乱摆,随即一脸得意地说:“那货今天已经被我的英明神武给迷倒了,一直打手势要拜我为师。散工的时候一起回来,他指给我看他们家,就是镇上铁匠的儿子。”

“铁匠的儿子不打铁,跑工地做什么杂工?”于奇正看着走到院门口的二俅,小声咕哝了一句。

随即又记起来一件事:“等等,顺便让铁匠打一口大锅。圆的不好打的话,方的也行!”

二俅回头不解地问道:“干什么?”

于奇正指了指糯米浆:“将来批量性的熬浆要用。”

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工地,安排好要干的活之后,勾博和于奇正二人就匆匆离开了他们还有个重要的事要去干。

大贞年间,砖窑的生产技术已经大有提高,不仅诸多庙宇的外墙开始采用全青砖垒砌,而且已经开始出现砖木结构的建筑。

于奇正已经确定,程家的三层别墅的主体尽量采用砖石结构。

除了在防火性能上远高于木制结构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降低技术难度。

总体上说,木工的工艺难度高于泥工。

没有两到三年的时间,木工学徒很难独立完成工作。

而泥工只需要短期的培训就能学会砌墙。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由于当时市场砖的用量并不是太大,砖窑本身就不多。

加上回龙镇只是一个小镇子,最近的砖窑也在几十里之外的县城那边。

于奇正和勾博决定原地去考察一番再说。

到了实地,不免大失所望,砖窑的规模小得可怜,实际上也就是一对父子的小作坊毕竟市场需求量就那么点。

砖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