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臣出班奏道:“微臣在。”
朝堂所有大臣全部低下头不敢大喘气了。
要知道,当朝二十四开国功臣,除了不在京城或者已经过世的,现在在朝堂之上的就是这五人了。
圣上这时候钦点他们出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不是开玩笑的意思就是,一旦圣上和这几个人的意见达成一致,那么恐怕今天当场就有人头要落地了。
“刚才所议之事是关于太子的事,几位爱卿于国家是柱石之臣,于我李某是兄弟情份,为何却一言不发啊?”皇帝边咳边笑着说道。
五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眼光都落到长孙丞相身上。
长孙丞相不仅是开国功臣之首,更是长孙皇后的长兄,当今国舅爷是也。
两侧文武百官,无不是大气都不敢喘,大家都深知接下来注定了很多人的仕途,乃至全家族的命运。
“启禀圣上,”长孙丞相缓缓开口:“太子如何安排,乃陛下家务事,臣不敢置喙。”
这话一出,满朝哗然。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大家心里都知道是那样,但是绝对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
就拿太子来说吧,从明面上来说就是“国家”的事。历朝历代,为此与君王誓死力争或者各种进谏的大臣可不在少数。
也就是这样,才形成了“皇权”与包括“相权”在内的官僚体系的平衡。
长孙丞相这句话,无疑是直接撕下那层遮羞布,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站在皇权这边。
“好好好,咳咳咳,”皇帝长声而笑。
笑了好一阵之后,指了了刚才进谏的两位大臣,又指了指五功臣,笑着说道:“其实啊,你们的态度就在他们两个人之中,我说的没错吧。”
五人慌忙跪倒在地,既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
“尉迟啊,你还记不记得三十年前我和你说的那句话?”圣上笑着问道。
尉迟将军当然记得。
那一年讨伐窦建德,因为窦建德士气甚旺,一时不得克敌。
当时还是秦王的圣上决定亲自去挫敌锐气,当即要带三五随从前去窦建德营前挑战,众人无不劝阻。
秦王指着尉迟将军说道:“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听到这话,尉迟将军血脉沸腾,当即与圣上前往敌营。
离窦建德大营还有三里时,他们就与窦建德的游兵相遇。
圣上大呼曰:“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毙其一将。
窦建德军中大惊,乃出五六千骑逐之。
圣上边撤边用弓箭射杀数人,而在他身后持槊护卫的尉迟将军竟然连杀十数人,两人一路将追杀的窦建德骑兵引到埋伏圈里,尽数歼灭,终不负“百万众若我何”之豪情。
不过,现在在这朝堂之上,众臣之前,尉迟自然是不能回答的。
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赳赳武夫,变成了谨言慎行的朝中重臣。当即回道:“臣年老眼花,记性也是越来越差,记不起来了。陛下恕罪。”
“哈哈哈哈,”皇上又放声笑了起来:“尉迟啊尉迟,想不到连你都老糊涂了啊?那我问你,你可知你为何记性不好啊?”
尉迟将军急忙敛容答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臣现在,也到了这个年纪了。”
皇上笑着说道:“不不不不不……”
说到这里猛地语气一变,厉声说道:“你不是为你年老昏庸记性差,而是为你的儿子孙子!还有你、你、你!你们这些人,还记不记得,当年我们打天下的时候,每天脑袋都是别在裤腰带上面,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五人急忙惶恐跪下。
皇上语调低沉下来:“当时我问过你们要什么奖赏,你们还记得当时怎么回答我的吗?你们,还有已经走了的那些个兄弟,全部都是说的一句话——能好好活着就好!”
这番话的语调由低转高,到后面几乎已经是歇斯底里的大吼。
不光是跪在地下的五个人,满朝文武全都瑟瑟发抖。
“可是现在呢?”皇上苦笑着说道:“不管是让太子回京,还是不让他回京,你们心里不都打着算盘,怎么样对自己更加有利一点吗?”
殿下五人齐声说道:“臣罪该万死。”
皇上继续说道:“几位爱卿何罪之有?你们是为了自己吗?不是!还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能有个好日子过?呵呵,呵呵,想想也好笑,卖着命的时候也没什么功名利禄的要求,到老了却天天计较多拿一分少拿一毫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他这话说的五人全都羞愧得低下头去,这话刺中了他们心中最隐秘的地方。
皇上话锋一转:“几位兄弟,你们有没有跟我想一想呢?我李老二也有儿子,有女儿,我也和你们一样,已经垂垂老矣。咱们兄弟几个,还不知道谁比谁先走呢。”
这话一说,五人放声大哭,齐声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台下众多臣子也赶紧跟着山呼万岁。
皇帝摆了摆手,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道:“如果你们是我,当作如何想?”
尉迟将军“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臣尉迟生是陛下的人,死是陛下的鬼,誓死维护您所想的。”
皇上微微一笑,开口问道:“丞相,你觉得呢?”
长孙丞相朗声说道:“臣以为,太子乃国之未来,不宜长期滞留于野。现在荆州城营造既大势已定,当令其回京,辅佐陛下。”
杜、房、高三位大臣紧跟着说道:“臣附议。”
皇上抬头望向其他大臣:“诸位爱卿可有谏议?”
下面一浪高过一浪的“臣附丞相议”传来,尽管其中一些人已经忍不住浑身筛糠一般的抖动起来。
“既如此,那就即可下旨传太子回京吧。”皇帝转身说道。
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退朝……”
。。。。。。。。。。
“发现了什么?”二俅问满脸严肃的黄杏道。
“最后应该还有一个瓶子……”黄杏看着王妃的尸体缓缓说道:“被人拿走了。”
按照黄杏的推论,那些陶罐上的图画看似把整个故事已经全部讲完了,实际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交代。那就是——楚王的结局。
不管是仙人不遵守诺言,还是王妃违反了天规,总之到最后天宫飞走的时候王妃就死了。
楚王既然命人将王妃安葬在自己将来的陵墓中,并刻文记事,那么必定会刻下自己死之后的安排。
不管是安葬在和王妃这个“阴位”所对应的“阳位”,还是选择和王妃合葬在一起,一定会刻下那个结局——他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
由此黄杏判断,一定还有一个陶罐没被发现。
而棺材中的一圈陶罐在里面是密密麻麻的一圈,而且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不可能有任何遗漏。那么这个最后的陶罐在哪里呢?
黄杏注意到了王妃抱在胸前的那双手。
那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