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和客观的前提。
因此,历代皇帝都遵守一条规定:本人不能查阅和本人有关的起居注等内容。
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用无数史官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就是太史伯四兄弟前仆后继,如实记录历史真相的事情。
不计生死恪守气节,如实记录历史,是史官的使命、尊严与荣耀。
可现在皇帝陛下却打破了这一规则,在史官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听到这里,于奇正不由得愣了一下。
第五十八章 明君、酒鬼、请吩咐
无论是从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还是对应上他原来的世界上的历史记载,当朝皇帝都是赫赫有名的明君,怎么会做出这种荒谬之事?
万茛苟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
“不错,当朝圣上确实是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明君,这一点举世公认。”
“包括我们史官,没有人否认这一点。”
说完这几句话之后,便继续讲述起来。
客观上来说,也正因为圣上是明君,史官们分为了两派。
第一派认为,当今皇帝陛下从善如流,官僚敢于直言以谏的程度,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已故宰相魏正了。
既然对直犯龙颜的官吏,圣上都能如此,那么看看他们的记载也没什么。
反之,兴许还能从史官看不到的高度,来解释本朝发生的一些事情,从而对他们修史还能起到一定帮助,达到前人所未有的高度。
而另外一派则认为,陛下开明和皇帝不干涉史官修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每个帝王在位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德配尧舜。
当朝皇帝圣明,不代表将来每个皇帝都能做到这样。
如果开了这个头,以后的史料还有多少可信度?
两派均各执己见,争执不下。
最后这事还是闹到了陛下那里。
本身这事就是皇上自己干出来的,他支持谁,这话还用说吗?
坚持后一种观点的史官纷纷辞官,以示气节。
陛下也便顺水推舟,赏赐了这些史官一些银钱,并恩准了他们辞官回乡的请求。
万茛苟就是其中之一。
他本是竟陵人士,辞官后便回归了故里。然后拿着赏赐的钱粮大举买田置地,做个富家翁,倒也不亦乐乎。
万史官这么买田置地的,引起了一些人的眼红不说,也引起了一些不良之徒的觊觎。
前天过来这边察看准备买的田地的时候,就被两个歹徒给绑架了,藏在了其中一个家里的鱼塘船上。
原本两个歹徒是寸步不离地看管着他,但今天其中一个歹徒要去县城万史官家里递勒索信,便只留下了一个歹徒。
留下的这个是个酒鬼,虽然船上还有吃食但没酒了,于是忍不住就跑回村子里面打酒。
恰巧这个时间,于奇正跑去大便,正好就救了他。
整个事情的经过大致如此。讲到这里,两人已经到了县城。
万茛苟跑去县衙报官,于奇正就在附近打探二俅的消息。
问了许久,还是一无所得时,报完官的万茛苟出来,非要拉着救命恩人去家里好好款待一番。
于奇正原本还待推辞,突然想到这万茛苟本身就是竟陵城里的人,加上又做过官,这方面的人脉和路子肯定比自己广得多,于是就同他一起去了他家。
一顿好酒好菜之后,万茛苟取出一锭黄金,表示对于奇正的感谢。
于奇正把黄金推了回去说道:“万官人,不过举手之劳,如此重酬在下万万不敢收。”
两人又推辞了几番之后,于奇正开口道:“不过小人有一件事,如果您方便的话,能否帮打听打听?”
万茛苟说道:“我这条命都是恩公救下来的,恩公有何吩咐,但请开口。只要万某能做到的,必定赴汤蹈火。”
第五十九章 告辞、浪尖、清平治
于奇正把二俅的事情和万茛苟说了。
想不到的是,万茛苟听完之后,面色凝重起来,许久不曾开口。
于奇正心中有些不悦,心想嘴上说的好听,现在不过是让你帮着打探一下消息,就摆出这么一副模样。
这么一想,当即站起身告辞。
万茛苟急忙拦住他:“恩公,你是不是误会茛苟不愿相助?”
于奇正勉强笑了一下,算是默认了。
万茛苟说道:“若只是打探一下案件办得怎么样,人关在哪里之类的,茛苟不须费太多力气。”
于奇正心想,不怎么费力你都这样,真要费力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万茛苟继续说道:“不过既然恩公开了口,就是茛苟自己的事。我自当想办法将这位兄弟营救出来。”
于奇正大喜,急忙起身行礼:“如此便有劳万官人了。”
万茛苟摆手说道:“不过这位兄弟算是撞到风口浪尖上了。此事恐怕要费很多周折,须想一个万全之策啊。”
于奇正不解地问道:“什么风口浪尖?”
万茛苟长叹一声:“唉,别说恩公了,这其中内情也罢,万某这条命都是您救的,今日便冒身首异处之险,将其中关节将于恩公听便是了。”
本朝天子虽名义上是第二代,但自年幼便手握重兵,跟随先帝打天下,实际上说是开国帝王也不为过。
大贞王朝一统天下之后不久,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青武门兵变。
先帝退位,将帝位传给了当今圣上。
圣上登基后,励精图治,国力渐隆,国威日盛。
短短二十年间,便开创了“清平之治”。无论治还是武功,无论皇帝个人还是整个大贞王朝,都到达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无边繁盛之下,总会掩盖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圣上评价前朝亡国之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时,曾经说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但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走上了这条路。
清平八年,修建大明宫。作为体现打过风范的国宫,修建得富丽堂皇一点,倒也无可厚非。
清平十一年修建飞山宫。
清平十四年修建襄城宫。
彼时,宰相魏正曾直言以谏,这个曾经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明君的回答是: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清平十七年魏正卒,申国公梁国公等老臣均年迈体弱,不再过问政事。
现在唯一还能说两句的,也就只有赵国公孙无忌了。
不过现在即便是孙无忌的话,也不那么管用了。
万茛苟尚在京中之时,便耳闻又在兴建玉华宫,预计也就是明年当可完工了。
不仅如此,当今圣上越来越接近于史上功绩最高两位帝王祖龙与武龙了。
早年功绩有多高,晚年就有多怕死。
随着身体渐衰,加上发生在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