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4 章(1 / 1)

曌帝双龙传 于奇正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亲有罪,为何召其子呢?”

说完拉弓就要射,使者慌忙逃走。

伍胥由是逃奔到吴国。

父亲伍奢听了此事,说:“无论如何,必诛此子。”

不过他这感叹没人去听,因为他和长子伍尚立马被楚王诛杀了。

接下来就是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在来看当时事件的另外当事人。

被司马奋扬拿性命做赌注让他逃跑的太子建,出逃后的所作所为就颇令人失望了。

他先是逃到了宋国,后因避宋国华氏之乱,又投奔郑国。

郑人对他确实以礼相待。

可是,人格已经扭曲的太子建,利用郑人对他的信任,与晋人策划袭击郑国。

后被郑人察觉,并获得证据,乃将他杀死。

太子建死后,他的儿子熊胜便从郑国逃到吴国。

后来楚国已经是楚惠王当政了。

令尹子西顾念王族血脉,上表请奏将熊胜从吴国召回楚国。

当时朝堂上出现了大的争论。

叶公沈诸梁当即表示了反对:“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好作乱,我觉得不宜如此!”

子西辩解:“我听说熊胜很有楚王室遗风,诚实而勇敢,不做没有利的事情。把他安置在边境上,让他保卫边疆,则楚国安宁了。”

叶公说:“符合仁爱叫做诚信,遵循道义叫做勇敢。我听说熊胜这个人务求实践诺言,而又遍求不怕死的人,大概是有私心吧?不管什么话都要实践,这不是诚信,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怕死,这不是勇敢。您一定会后悔的。”

子西不依,还是把熊胜召回楚国,让他住在和吴国边境任巢邑大夫,号白公,故称白公胜。

497.子西、这个、大奇葩

这就得说说子西这个奇葩了。

在外面后世人眼里,这些什么姓姬、姓芈、姓熊、姓什么屈子等等的,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不然。

这就如同在外面后世人眼中姓氏中的氏,基本上是个摆设一样。

而在那个年代,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所以不得不解释一下姓氏的关系了。

首先得从上古八大姓说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大姓可以说是八个氏族。

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妙的事情,那就是这八大姓里面全部都有个“女”字。

其实,就算没有现代考古学,就从汉字起源都能得出“母系社会”的结论。姓,本身就是一个族群的代表。就是说,在上古时期的氏族是以“女”为核心。

现在咱们选取八大姓之首的“姬”姓来看看?

为什么它是八大姓之首?因为,轩辕氏、青丘氏等上古部落皆为姬姓。

而黄帝,就是轩辕氏的首领。

而这个氏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一个部落大家都是姓一个姓,只能证明是同一个部落起源。

但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一个人生很多孩子,一个孩子又生很多孩子,这时候就有点混乱了。

于是就有了“氏”。

简单点说,这个氏是可以非常轻松的找到某个共同祖先的。或者说,“氏”代表着原始族群进入了父系社会。

“氏”是姓的一个分枝,它是源于父系分出去的符号。

那么人们靠什么来确定氏的呢?首先是从上层贵族开始的。

黄帝因长居姬水而姓姬,然后生了一群儿子。

再然后,把这些儿子分封到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地。

那这些儿子就是姓姬,氏吴、鲁、燕、卫、晋、郑、曹、蔡等等。

然后这些儿子又生出了许多儿子,这些孙子们渐渐就以吴、鲁、燕、卫、晋、郑、曹、蔡这些氏为姓了。

仅仅在先秦时代,姬姓演化出多个分支姓氏,如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

好了,现在就要从黄帝讲起了。

黄帝的第二个儿子叫昌意。

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

颛顼死后,把位置传给了侄子帝喾。

也就是说,都是黄帝的儿子孙子曾孙当皇帝。

而颛顼自己也有儿子孙子。

他的第三个儿子叫称。

称又生了个儿子叫老童。

老童又个儿子叫吴回。

吴回又有个儿子叫陆终。

陆终第六个儿子叫季连。

这时候故事就来了。

陆终氏有六子,多已分姓分氏。周初统治者为扩大华夏势力,封以子男(周官爵中最低级别)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为芈姓。

这就是楚国的由来。也就是说,楚国的国姓就是芈。

接着,这个芈姓又分出了N个分支,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成为“荆楚十八姓”之祖。

498.姓氏

芈姓中间后来出了一个叫做芈熊的人,也就是后世说的鬻熊。

商朝末年,鬻熊投奔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可见楚国始祖鬻熊对周文王的恭敬。

由于他很牛鼻,所以从他的儿子开始,就都叫“熊某某”了。

到了周成王时,为感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

所以准确的说,熊绎姓芈,氏熊,名绎。

再接着,熊姓又分封没能继承的王位的儿子无姓,比如屈原的屈,后又发展成“荆楚十八姓”。

再接着,“荆楚十八姓”又慢慢发展出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叙氏、序氏、祖氏、成氏、启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举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侣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冯氏、屈氏、阎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蕲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养氏、包氏、椒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荡氏、白氏、涡氏、淖氏、匡氏、赀氏、訾氏、棘氏、枣氏、龙氏、俞氏、园氏、艾氏、鑢氏、聂氏、蔓氏、万氏、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孙氏、沈氏、半氏、罗氏、苏氏、理氏、叶氏、骆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贠氏(员氏)、兰氏、米氏、何氏、坛氏、喻氏、堵氏、刘氏、魏氏、杜氏、柳氏等一百四十三个单姓。

以及斗斲氏、斗斲耆氏、斗斲乳氏、斗斲谷氏、斗斲强氏、斗斲缗氏、斗斲文氏、斗斲班氏、斗斲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