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潮』水般,指向沉默的雀巢。
一个例子是,据《广州日报》5月31日报道,雀巢高级公关关系主任的手机自5月27日起就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办公室电话也无人接听,其代理公关公司与记者的联系也仅仅限于"一旦有雀巢要发布的信息即可通知媒体,但不接受记者们的提问。"雀巢就以这样的敷衍口吻来回避媒体。
雀巢公司却始终没有与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任凭媒体的猜测,也没有通过任何形式来发布只言片语,只是一味的沉默,导致危机的越来越大,朝着不可预知方向发展。
这样,每天各媒体的重要版面都有大篇幅关于雀巢的深度报道,无一例外全是负面新闻,媒体的批判由原先的问题『奶』粉,上升到了对整个雀巢公司运营体系,甚至牵扯到商业道德、双重标准和歧视『性』经营等重大问题。
远观企业营销 14 雀巢、肯德基、亨氏在华危机公关得失比较分析(2)
肯德基:积极主动
在肯德基发表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成分声明后,第二天报道此事的媒体、报道内容的数量和级别都比亨氏好,媒体对肯德基的自报家丑的动作,褒多贬少。
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地区,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大篇幅刊登了有利于肯德基的相关报道,这两份报纸还在各自的社论中对肯德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
而在其他地区,各主流媒体都在对肯德基的主动和诚信表示肯定;新华网、新浪网、人民网、搜狐等几大权威网站也在进行大量的跟踪报道,"肯德基自查出‘苏丹红1号‘"、"愿承担法律责任"、"肯德基道歉"、"肯德基将赔偿"等几百条标题醒目的报道,成为了肯德基危机公关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笔者看来,肯德基能主动"认错",应该在危机公关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肯德基来说,这已经是个可预见的危机,自然要把媒体方面的公关做到位。
在对问题产品的解释上,肯德基在其声明中将"苏丹红"的根源指向了供应商,大型食品调味料生产企业基快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而该供应商则表示,含有"苏丹红"成分原料是上游原料供应商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提供的两批红辣椒粉,肯德基的问题产品是由于使用了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原料。这与亨氏转移危机焦点的解释一样,把问题推给了供应商,尽管这是种做法有些不妥,但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这种控制危机态势,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的思路,值得肯定。
当危机渐逝后,肯德基进行了新一轮的新闻公关活动,如召开新闻发布会证明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促销活动,推出新产品,做广告,重新树立大品牌形象。
亨氏:先消极后积极
在发现"美味源"含"苏丹红"后,亨氏不能再保持其"真诚"的态度,再称产品安全,此刻,它意识到危机的发生势在必行,此刻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控制。
于是,开始主动出击,主动坦诚错误,并把把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供应商身上,尽最大努力来弥补错误,如积极配合工商部门的检测、主动对消费者承诺退货等等,主动联系媒体汇报最新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等等。
亨氏(中国)在事发地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亨氏中国区的总裁齐松在新闻发布会"表态"积极配合『政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事件产生的影响,以此来降低信誉危机。
而从3月6日到8日,亨氏也在各大媒体上展开了强大的公关攻势,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网、北京青年报、新浪、搜狐、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洛阳日报等网络、报纸媒体纷纷以"退款"、"回收产品"等醒目标题进行报道,一时间有关亨氏"回收产品、退款"的报道聚焦了所有关注者的眼球,亨氏的负面影响有所下降。
而在这个过程中,亨氏主动、快速的发布重要信息,使媒体第一时间了解了事件发展的情况,在报道内容上转移关注焦点,避免了遭受媒体攻击。
虽说亨氏开始时也手忙脚『乱』过,但是终究是镇定下来对事情进行处理了,虽说处理的不尽人意,但是随着视线的转移,苏丹红事件影响的趋弱,还是比较安全的经过了这场风波,。
在危机慢慢远离后,亨氏还在各大媒体上做广告,告知消费者亨氏对待此次危机的真诚态度,亨氏的最新状况等等,此做法,与肯德基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危机思考,新闻公关是一柄双刃剑
不难看出,在新闻公关各个层面,如态度、媒体沟通接触,等等方面,肯德基做得最出『色』,亨氏次之,最差的是雀巢。
在危机管理体系中,成功的新闻公关,有助于弱化危机和风险,有时候,危机还有可能转变成契机和商机,从肯德基的新闻公关活动看到,在危机渐远时,肯德基成功地把危机变成契机,推出其新产品,等等。
媒体有效沟通的功夫,不是危机发生时能轻易完成的,工夫在平时,需要技巧。
即使平时没有注重和媒体的沟通,在危机发生时,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媒体沟通,给媒体有效信息,而不能像雀巢那样,一味的保持沉默,拒绝与媒体联系沟通。
总之,新闻公关是一柄双刃剑,成功的新闻公关能有效的化解危机,甚至便危机为契机,而失败的新闻公关,则会加大危机传播范围、加深危机程度.
远观企业营销 15 病态500强心理郎咸平:中国企业家最缺系统思维
“我们几大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眼光短浅、做事急躁,自己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阶段,就急着想做大、做强,要进入世界500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有病态500强心理。”
“我们第一流的企业家如何决定投资方向呢?认为这个行业有市场潜力就进入,这是15年前的思维了,如果现在你还认为有市场空间就要进入的话,那是要失败的。今天,应该用一个系统『性』的思维创造市场,而不是单打独斗。”
善于制造风暴的郎咸平教授日前在第五届《人力资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与中国企业目前热衷学习的楷模三星为例,一番言论直指中国企业家的最大缺陷。
只要有市场空间就进入:错!
我想谈谈联想。首先我要声明,我讲的虽然是联想的案例,可是它的问题是在座90%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