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kxs51.com)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奋发向前。陈景润一生的学术论文就有70余篇。
现在的许多人,工作都是为了薪水。如果你仅仅为了薪水而工作,得到的薪水相信不会太多。如果你为发挥『性』格的优势而工作,不仅会得到更多的薪水,更会开创你自己的事业,得到光明的前途。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会过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生活价值,就在于对工作有兴趣。”然而,做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做着很有趣,而有人觉得做着毫无意义,其中有天壤之别。主要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做不符合自己『性』格、不感兴趣的事所感觉的痛苦,和在地狱监牢里面没什么区别。工作合乎你的『性』格、兴趣,你就不会觉得辛苦、伤神。美国作家辛克莱在耶鲁大学念大四的时候,他对教授羌赛.丁格说:“我这一生最想做的工作是写作。”教授对他说:“那你会饿肚子啊!”辛克莱说:“只要我能写作,我不管肚子饿不饿!”教授说:“哦,那你会成功!”其实,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说“我就是要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上帝就会开始支持你。爱迪生曾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未感觉在工作,一切都是对我的安慰……”
很多人都很惊讶大文豪大仲马的写作速度。他一生活了68岁,著书1200部。他白天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晚上则与一些朋友交往、聊天。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你去问一棵梅树是怎样结梅子的吧!”这说明,大仲马是把写作当作了乐趣,当作了生活的全部。人们的喜悦,不是只靠金钱就能得到的。金钱可以减少人们对生活的不满,但不能增加人的满足感。应该说,能够增加人的满足感的,还是工作本身,但一定要是符合自己『性』格的工作。不管什么工作,只要符合了自己的个『性』,就能够自发地、自主地去进行,人们就会从中感受到工作的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否则再贵重的东西如果用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垃圾或废物。
2000年,享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中科院院士袁隆平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中央电视台《新世纪科学论坛》节目中,一位女士问他:“您是怎样决定学农的呢?”他兴奋地说,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同学参观农场,农场里满地的红花、绿果,使他为之兴奋,对农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考取了西南农学院。学校的一次参观,不经意在袁隆平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促进他成为一名农学家。
古今中外,因兴趣之花而点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胜枚举。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它能牵着你的手走向成功。
第一篇 机会在哪里? 第三章 创新带来机会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路了。但人不能老走别人的路。看那些成功人士,就是因为走出了一条别人都不曾走过的路。世界只有一个金利来,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只有一个……创新不需要天才,只有开拓思想,时时创新,你的人生才有机会,因为创新可为你带来机会。
1.创新,成功的关键
当下,“创新”是一个受人注目的热门话题,诸如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林林总总,屡见报端。何以如此?因为我们的思维中有太多的惰『性』,对新事物有太久的麻木,更因为我们渴望成功,我们的事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创新。
每个人对创新都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它的意义却是相同的。从本质意义上说,创新的含义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
“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能于质疑,并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思维。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也正是依托于这三『性』思维,才达到今天这样高度开化的程度及这样高度文明的水平。
纵观历史,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个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智慧的人们创新的结果?这一串串创新的成果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试想,远古的蛮荒原野中,如果我们的祖先不敢捡起石块和树枝,没有第一次的摩擦生火,今天的苍穹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和文明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古代先哲们早已指出,动是生命的源泉。一潭死水,就会发臭;久坐不动,就会生病。只有不断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发展。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人们为什么有时走进死胡同里出不来?究其根本,是人们一味固守传统,不求创新。现实中敢于怀疑,不断创新,打破平时看问题的习惯,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往往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899年,爱因斯坦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当时数学家明可夫斯基是他的导师。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筋、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一起探讨科学、哲学或人生。有一天,爱因斯坦向明可夫斯基提问了一个奇特的问题:“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杰出贡献呢?”
爱因斯坦的这个为什么,使得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也愣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什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