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对一个人非常重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错过了;有些人不知晓;有些人不断创造机会,有些人在苦苦等待机会。而懂得怎样创造机遇,怎样把握机遇的人,往往是成功的。错过了一次一生的机会,你便错过了一次...

  • 章节试读:第 13 章

作氛围不适合自己以及个人发展空间受阻碍等,都是让自己感觉不快乐的一些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付出,而付出当然不会快乐,所以不快乐也是正常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讲,仅仅是个饭碗而已。他们在付出时也丝毫没有其他的感觉,所以这种麻木也意味他们没什么痛苦,这种付出的麻木感使得付出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工作是不可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他们也不可能通过工作来实现人生目标的,这时,快不快乐对他们来讲只是空谈。

生活、工作中的你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长期发展,就要有动力,而兴趣是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嘴里说着要“做自己喜欢的”,实际行动中,选择的却是“看似不错的行业”、“容易进入的企业”、“待遇不错的工作”、“听上去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尽管这些选择并没有错,但如果缺乏了兴趣——动力的来源,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或者在面临困境和压力时难以坚持下去。

综上所述,人生是短暂的,而世界上又没有人是万能的,每个人总有自己不会做或不擅长做的事。聪明的人懂得绕开短处,经营长处,把智慧用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样更容易在人生的赛场上领先别人,领跑大众;而愚蠢的人选择的是抛弃长处,经营短处,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方面,结果很有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或者永远在泥沼中跋涉,永远与成功无缘。

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能让自己更出众。

4.将自己兴趣的能量发挥到最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能量最大程度发挥出来的时候,他就能梦想成真。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成功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陈景润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他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研究结果做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哥德巴赫猜想”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成就,是源于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他的兴趣永远停留在低级水平上,甚至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一个人的兴趣与其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数学家沈元在中学教书时曾指出:“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正是这催人奋进的话语,在少年陈景润的心中播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激励他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从小家境贫寒,但学习非常刻苦,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被同学们称为“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和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数学事业。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论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论的专著。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他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事业的成功与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一生是否美满和谐。每个人的一生约有11000天是在工作,这将是你近1/2的人生旅程。在这11000多天中,汇聚了你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最具创造力、最灿烂、最具魅力的时光。如果你不慎从事了一份自己并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职业,便很难发挥自己的真实才干,还可能少了一分盎然人生的趣味。即便充分调动了你的能量,也可能做不出什么成绩来。你无法选择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却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努力来奠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在人生的舞台上找到适合你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功夫没有白费,经过长时间的研算,他一举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