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是在于他的精神吧。
在鞑子入关,席卷天下的时候,数不清的人都是在看局势,而后认定鞑子要成事的时候,纷纷导向鞑子,投降了。
但是在史可法的一生当中,从未听闻他有一字半星的投降言论。
他的官位在弘光朝廷里面很高,是督师,是兵部尚书,是武英殿大学士,名满天下。
这样的人如果投降鞑子,一个王爷的头衔是跑不掉的,即便没有王爷当,荣华富贵还是绝对少不了的。
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心坚决的抗清,从未动摇。
即便是到了最后刀斧加身的那一刻,史可法都是没有说过一句服软的话,连一星半点的求饶意思都没有。
这样的一个人,到死都是这样保持不变,难道不值得人钦佩吗?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钦佩下,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他被后世之人的钦佩之情也是一点一点的累积,越积越多,便有了这般的历史地位,
按下这些暂且不表,单说李起得知眼前之人竟然就是史可法后,那是震惊了许久,满眼的难以置信。
李起没有想到这人就是史可法,怪不得昨天他为自己说话,惹怒了弘光皇帝,却是不见弘光皇帝发火,原来因为他是史可法啊!
这就说得通了,毕竟史可法也是弘光皇帝的从龙功臣,还是大功臣,弘光皇帝不管怎样,多少还是要给点面子的嘛。
“原来是史大人,昨天还多亏了史大人为本藩求情,让本藩不至于孤掌难鸣。”
李起心中极是感动,虽然昨天史可法的那些话,说了也跟没说差不多,
不但如此,还不如不说,毕竟那段话还更加惹怒了弘光皇帝。
但人家史可法毕竟也是对自己的一番好意,李起又怎能不知好歹,道谢一声还是要的。
史可法见李起态度真诚,不由得也是有点受宠若惊,
“不敢不敢,王爷太客气了,下官微薄之言,也没帮上什么忙,不敢当殿下如此称谢,惭愧惭愧。”
不得不说,大人物那就是大人物,身份地位摆在那里,稍微那么一句道谢的话,就能引来别人的一阵感动。
这时候别看史可法也是历史名人,也别看他因为有从龙之功,现在已经位列兵部尚书,
但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发生,他的名声还没有经过时间的积累,还没有在老百姓之中彻底传开。
所以这时候的他尽管身份还是比较重要,但是还远不及李起的知名度和地位。
所以这时候对李起的真心道谢,也是非常的感动,这也就不奇怪了。
一阵客套过后,李起便是不由得对史可法问道:“史大人,如今这天下几方势力交错,不知道史大人对这天下形势如何看?”
既然是历史名人,离奇自然也是想知道一下他对如今这天下局势的看法。
希望可以从史可法的回答之中得到启发,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好奇心,李起自然也不例外。
史可法见李起这样问,略微在心里恩量了一下,然后又斟酌了一下用句,
道:“如今我大明有三个主要敌人,一为李自成,二为张献忠,三为关外鞑子。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没有一个安定的家国,如何去对抗关外强敌?
所以下官以为我大明当务之急,最主要的敌人便是李自成和张献忠!
其中尤以李自成最为甚重,此贼不但逼死殿下的父皇,我大明的先帝,更是将我大明天下祸害的不成样子!
我大明之所以会失去神都,以此贼关系最为密切。
此贼不除,我大明天下不得安宁!”
第三百三十八章 李起之言
史可法说这话的时候,一副咬牙切齿模样,怒目圆睁,看来心里早已经是把李自成给恨透了,都恨不得将李自成生吞活剥。
若是此时李自成在这里,李起毫不怀疑,史可法一定会冲上去跟李自成玩命。
当然,史可法真要是和李自成单挑的话,那他绝对在李自成面前坚持不了两个眨眼,这是肯定的。
不过史可法纵然这般表现仇恨李自成,但他那言论却让李起不由得是在心里大为失望。
许多人有不一样的观点,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李起认为当今天下,大明最大的敌人是鞑虏,而史可法认为大明最大的敌人是李志成。
观点不一样,这很正常。
但是你自己支撑你这个观点的论据,却是站不住脚,这自然会让人失望。
史可法认为李自成是大明最大的敌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把大明天下祸害的不成样子,并且还逼死了崇祯帝,京城失陷,也是他李自成一手造成。
这一点其实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自从李自成成事以后,到处的攻城略地,所过之处,皆是残垣断壁,鸡鸣无啼,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这一点为什么会成为事实呢?
李自成说破了天,不过是一个流贼而已,到处流窜,没有自己牢固的根据地,那钱粮人民这一块自然也不可能稳定,这是一定的。
这样的一个流贼,对付起来并不难。
之前大明朝廷对李自成的几次进剿,都取得了巨大胜利,打的李自成几次差点死无葬身之地。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但是为什么李自成却总是剿也剿不死呢?
并且他手下的人马,每剿一次,就越多一次,这难道也是李自成有什么本事吗?
不是。
说到底,根子还是出在了大明朝廷自己的身上。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而概括就是一句话,如果朝廷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会有人去跟随李自成造反作乱吗?
再往前说一点,李自成如果能够有生活来源,生活的还可以,那他又怎么可能去造反呢?
这其实就是一个论据的反推,他们之所以会造反,不是因为他们想造反,而是因为他们被,逼迫造反!
谁,逼迫的呢?
朝廷逼的。
关外的鞑子越剿,势力越大,越大,就要越剿。
打仗不能让士兵空着肚子去,也不能光着手去,所以要有军饷,要有兵器,要有钱粮物资,这些都是钱啊!
但是偏偏大明朝国库来源单一,商人富贾,乡绅大户不用交一分钱的税,但是那些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哈哈,却是承担了这个帝国几手全部的赋税来源。
不但如此,这税还一年比一年重!
以前有鞑子在的时候,在辽东要驻军,于是征收辽饷。
后来有李自成张献忠,为了剿灭他们,又要征有剿饷。
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