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5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了家乡的资源和关系网络之后的落魄,更清楚的意识到了官职和权力对于一个士人的意义。

尤其对于一个并不缺少士人投效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实际上没有价值。

郭鹏在给他们机会,在送给他们机会。

所以当徐庶孟建和石韬对此事积极议论的时候,诸葛亮却对此并不太关注,他还在安心读书,准备考试。

徐庶询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参与讨论,说这是国家大事,结果诸葛亮一句话就把徐庶怼的明明白白。

“咱们在这里费尽口舌讨论怎么样才好,魏公听的见吗?”

徐庶等三人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有点说不出话来。

“天下大事,是魏公说了算,还是咱们说了算?如果不是咱们说了算,就不应该多说,而应该精进学识,以此得到进身之阶。

现在魏公给了咱们考试的机会,就是在给咱们做官的机会,若不抓住,却务虚名,尚清谈,于国家和我们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诸葛亮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三人。

于是三人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天真,于是就对自己根本够不到的国家大事闭口不谈,安心读书,备考。

之后,徐庶又看到诸葛亮没有看儒门经典,而在看一本《九章算术》,这让他有些惊讶。

“孔明,你不读经典,却读《九章算术》,这是为什么?”

“魏公喜好算术,你们不知道?”

诸葛亮摆了摆手里的数学书,开口道:“魏公麾下计吏数量庞大,且不止一次让人宣扬算术的重要性,计帅王粲深受魏公赏识,立功很大,甚至被封侯,你们难道觉得魏公的策试里不会有算术问题吗?”

徐庶等三人恍然大悟,立刻向诸葛亮借《九章算术》的其他部分来读,好临阵磨枪。

很快,时间到了九月中旬,新任小皇帝刘健已经被郭鹏以隆重的规格请到了邺城来。

他会在邺城住一段时间,等十二月底的时候前往雒阳,将在雒阳新营造好的宫殿内登基称帝。

小皇帝已经正式在邺城诸臣工面前亮了几次像,高居坐台之上,当然此时还是王爵,不是皇帝,只是以一个预备皇帝的身份接见了所有人。

身边没有其他人,所有的仆役都是郭鹏为他配备的,所以一副怯生生的样子打量着众人,用机械式的话语让大家跪拜,起身,然后就闪人了。

郭鹏对他非常满意,而他的死忠们对这个皇帝也相当满意。

有了这个皇帝,郭鹏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名正言顺,当然了,南边三个势力可能不会听,但是无所谓,只要自己控制的区域内听就好了。

郭鹏就又有人可以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郭鹏需要在小皇帝的名义下步上人臣之巅峰,进一步挑战天下人的神经,为自己的登基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准备了。

当然,现在这一切还不为人所知,没人知道郭鹏在小皇帝登基之后会干什么,有些人已经猜到了,但是很明显,大部分人都没有猜到。

就算事到临头,他们也只是被动的顺从而已。

眼下最重要的显然不是小皇帝的事情,而是论才大典的事情。

六百五十二 陈纪的野望

兴平六年九月十五,论才大典正式在邺城召开。

前来参加论才大典的各地士子人数超过了一千,具体统计下来,是一千三百七十一人。

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北方籍贯,只有极少数是南方籍贯。

郭鹏知道,自黄巾之乱起北方所流失的人才,这个时候一口气回归了一大半,还顺带着吸了一点荆襄士人的血。

而这一大半里,有相当的一部分都是失去了原有的家族和关系,以及土地和资源,不得不依靠这次的论才大典来搏个出身的破落士人。

要是这也办不到的话,他们就只能走举孝廉或者是被征辟的老路了。

但是那很难,没有门路的话,可以参考当初郭鹏为了博取出身不得不铤而走险用联姻换出身的旧事。

论才大典不计人数,只要优秀就能被选中,成为魏公属吏,这显然是非常吸引人的,来参加的无一不是认为自己真的有才华,打算奋力一搏的。

士人垄断职位,所依靠的无非是原先的地位和关系网络。

你家是谁家的亲戚,你家有谁做官为我家孩子举荐,我做官,我就为你家孩子举荐,顺便来个联姻什么的。

久而久之,士人家族之间就互相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职,结成了十分牢固的关系网络,把持地方政治乃至于中央政治。

而战乱一起,大家各奔东西,或者丢了性命,或者流离失所客居他乡,没了原来的关系网络,新的关系网络又不带你玩,自然就会衰落。

像诸葛亮这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破落士族,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论才大典,在郭鹏不会主动提拔他的前提之下,他想要跻身统治集团,就算诸葛瑾在郭鹏的幕府做官,难度也很大。

而论才大典,就是一次给这些失去关系网络的破落士族们的一次机会。

也是郭鹏自己的一次尝试。

九月十五,论才大典正式召开,举办地点是在邺城的魏公府外的大广场。

广场上放了软垫和案几,供给士子们使用,案几上写着士子们的名字,然后还有足够的竹简和笔墨,方便他们回答策问。

每个士子的面前都有一卷竹简,是策论的试题。

士子们看完属于自己的试题之后,就可以在竹简上作答,然后连同竹简和试题一起放在座位上,人就可以走了。

话说回来,应付一千多人的考试,需要的竹简量太大了,郭鹏有点心疼,决定下一次论才大典就放在称帝以后,而且要把质量差不多成熟的纸给放出来,把竹简给淘汰掉。

和竹简比起来,还是纸要经济实惠的多,缺少书写载体也是广泛考试制度无法推广的现实经济因素。

造纸术和印刷术真的是太重要了,未来他所要推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几乎都少不了纸和印刷术,在眼下这个只能使用竹简和绢布的时期,郭鹏有很多想办的事情都办不到。

但是一旦已经成熟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被公诸于众,可以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发生质的转变,都会在实际意义上发生改变。

而且绝对不是郭鹏的敌人想要看到的转变。

这转变是如此的巨大,巨大到了只有皇帝才能承受,其他人想要承受,是承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