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6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郭鹏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郭鹏准备了大量的策论问题。

从大而化之的战略方向,以及细化下来的具体实际问题,从基础的儒家经典,到一些法学数学科学上的常识性问题。

题目还是比较全面的,而且采用了abc卷的策略,相邻数人之间所采用的问卷绝对不一致,以虎卫亲兵监考,三百名虎卫骑兵满场走动,绝对不会给任何一人作弊的机会。

想要混入魏公府?

门都没有。

郭鹏没有自己亲自来监督,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他安排了陈纪来作为主考官。

陈纪端坐上首,居高临下观察满满一大片广场上士子们埋头奋笔疾书。

那场面,说真的,十分新奇,感觉特别不一样,陈纪也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

他觉得不用举孝廉,而用这样集中的方式,一次性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士子进入魏公府,这简直就是把天下英才一网打尽的做法,实在是很有创造性。

而且郭鹏还使用了一种叫做糊名的方式。

也就是阅卷官员在阅卷之时,是不知道自己所查阅的答卷是哪位士子所作,不知道籍贯,不知道名号,不知道出身,纯粹只是看才华。

这样更有意思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公平。

阅卷官也不是单一人群,有地方官员,有尚书台官员,有参谋台官员,还有学宫内的老先生,一共八人。

大家交叉审核,每一份答卷都要有人看过并且画圈画点画三角,最认可的画圈,尚且的画点,不行的画三角,达到四个以上圈的,才能被送给郭鹏复审,由郭鹏做出决定是否录取。

单纯从选拔人才的角度上来看,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

要不是陈群已经进入了魏公府成为了郭鹏的属吏,陈纪甚至想让陈群也下场考一考,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子们一起切磋知识才华,看看颍川陈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到底有几斤几两。

不过陈纪也听说这次参加论才大典的除了各地士子,还有一些寒门出身的读书人。

他们从自家或者是邺城学宫内学成出师,参加考试,和士子们一起同台竞技,竞争魏公府的职位,这让陈纪有些意外。

但是考虑到郭鹏出身不高,虽然也是士子,但是起家的时候就是靠寒门豪强组成了班底,最早跟随他的谋士、现在的尚书令程昱也是寒门出身,所以陈纪也不觉得奇怪。

郭鹏大概对士人的印象并不好,所以想要提拔寒门人才。

不过这一点上陈纪有信心。

寒门学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和士族士子相比较,就算参加竞争,也不可能赢得过士子们,最多,占据一些微末的席位。

但是就士子内部问题来说,郭鹏采用糊名的方法显然就是决定并不刻意擢升某个区域出身的士子,无论是青州兖州还是豫州冀州,都不在他的照顾范围之内就是了。

陈纪打心眼儿里希望郭鹏可以多擢升一些颍川籍士子,增加颍川人的力量。

在这个大势所趋的时代,郭鹏身边颍川人的魏官数量严重不足可不是什么好事。

尤其是一大批颍川士人被荀彧带偏了道路,被排斥为汉官,没有了前途。

但是眼下的情况来看,兖州士人和冀州士人依然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之后徐州士人大量进入,颇有后来居上的感觉。

陈纪猜测到了郭鹏想要干什么,所以才更加急切地想要在颍川士人的地位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加入一些颍川籍士人在郭鹏的幕府,好在不久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为颍川籍士人争取到从龙的机会。

那样,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六百五十三 诸葛亮决定要做一个接地气的诸葛亮

现在颍川籍士人全靠着荀攸和陈纪撑场面。

这样的局面让陈纪无比的忧虑。

郭氏子弟虽然出自颍川,但是郭氏属于亲族,又是文法类士族,和儒门士族关系不和睦,并不能算作颍川士人的力量。

更别说还有一个荀彧一直都在挑战郭鹏的忍耐极限,郭鹏对颍川人没什么好感是很正常的。

陈纪是真的希望这一次颍川籍的士子们可以争口气,多多的涌现人才,让郭鹏不得不重视颍川人。

天下文脉所在地啊!

东汉一朝,人才最为昌盛的地域集团啊!

颍川,绝对不能就此衰落!

看着士子们奋笔疾书的样子,陈纪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他可不知道现在很多士子的心里都充斥着疑惑。

???

不少士子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一脸懵的,本来写经义问题写的好好的,信心十足的看下一道问题,结果就看到了这个。

这……

这是什么问题?

士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后脑,接着往下看下一道题,结果更是懵。

????

士子们满脑袋都是问号,完全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

这还不算完,还有一道,还有一道类似的问题。

?????

更懵了。

不少人都开始抓耳挠腮想问题的解答,有的直接放下了笔开始用自己的手指来计算,有些紧张的甚至想把鞋子脱了加上脚趾头一起数。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徐庶就知道自己赚大了。

然后他情不自禁的向诸葛亮所在的方向望了一眼。

做出同样动作的还有孟建和石韬。

这完全就是原题,鸡兔同笼的原题,当时他们看到了之后还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现在一看,连数字都没有变过。

但是对于未曾接触到《九章算术》的家伙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好解答。

诸葛亮,这家伙是真的聪明。

徐庶忍不住在心底里称赞诸葛亮的聪明,感觉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什么似的。

诸葛亮自己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稍微笑了一下,因为他知道,事先搜集一个人的情报,针对那个人做针对性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郭鹏这样的大人物,他做了什么,往往都是可以很轻松的打听到的,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事情。

比如郭鹏喜欢数学,比如郭鹏擅长统兵征战,比如郭鹏还会治理地方,也擅长儒家经典和法律条文,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统治者,能力极强。

既然是郭鹏主导的论才大典,肯定不会止步于儒家经典,学业堂里学的那些东西,大家擅长的经义问题,或许并不是主流。

诸葛亮猜对了,郭鹏喜欢的是经世致用的人才,而不是老学究,老学究他这里有很多,一整个完整的老学究团队。

郭鹏需要的是具备常识,对各种知识一视同仁的实用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