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前后十次拒绝朝廷征召,直到人生暮年才应了朝廷的征召,出川做官。

灵帝都对他客客气气的。

他本人因为经学有名气,又因为谶纬学名声大噪,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极多。

现代人很难理解谶纬之说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么有市场,一句迷迷糊糊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就能惹得全天下侧目不已。

只能说谶纬学说从刘秀做皇帝开始就注定要对东汉王朝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为刘秀本人就因为一句『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而顺利做了皇帝。

不知道是他真的相信,还是因为知道这是假的,为了让假的变成真的以维护他的合法地位,所以维护谶纬学的官方地位。

不管怎么说,谶纬学说都给东汉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上有所好,下面的人自然会跟从。

更别说刘秀对谶言相信到了不相信谶言的大臣都要被贬斥的地步,颇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架势。

开国皇帝都那么相信了,谶纬学在东汉自然大行其道。

一大批以谶纬学立身的望气术士应运而生,种种谶言搅和的东汉王朝是死了都不安宁,也让后世为之争论不休。

其实一切都是政治原因,谶言也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

董扶就是一个极其有名气的谶纬学家望气术士,他来拜访,刘焉肯定要小心接待,万一有什么不好,他刘焉就等着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好了。

小心翼翼的扶着董扶坐下来,刘焉又赶快让人倒水给董扶,等董扶喝了一口水,刘焉才小心翼翼地询问董扶的来意。

“听说君朗向皇帝陛下建议恢复州牧制度了?”

董扶不开口直言,反而是问了和刘焉有关的事情。

刘焉倒也不觉得奇怪,董扶担任侍中的职位,不知道这个事情才是奇怪。

“正是如此,董公有什么看法吗?”

“老夫还听说,君朗自荐为交州牧?”

董扶的话让刘焉有点意外。

“是的,董公有何指教?”

“交州有什么好?燥热,瘴气,未开化,一州之地的赋税还比不上中原地区一些大县的赋税,要它何用?”

“啊?”

刘焉十分吃惊。

他没想到董扶居然会这样说。

“董公的意思是……”

“益州之地,内有千里沃土,外有山川之险,人口虽然没有中原那么多,但是也比交州多得多,道路难行,交通闭塞,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朝廷都不能很快得知。”

董扶咧嘴笑了,笑的居然有些调皮:“君朗,你可知道昨夜我夜观天象,发现益州分野有……”

董扶招手让刘焉附耳过来,刘焉迷迷糊糊的把耳朵伸过去,就听得董扶用很低的声音说道:“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

天子气?!

刘焉顿时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看着董扶。

董扶是天下闻名的望气术士,谶纬学家,绝对不会胡言乱语砸自己的招牌。

难道说益州分野真的有天子气,未来,会有天子在益州诞生?

那岂不是说明……

等等。

刘焉忽然反应过来了。

董扶特地跑过来跟自己说益州有天子气,好像不仅仅只是为了说这个,好象是有点别的意思在里面吧?

就算要说,也应该说给当今天子而不是自己吧?

他什么意思?

之前问我是不是求了交州牧,然后又贬损交州,夸益州好,这分明是在……

劝我去益州?

难道说那天子气是……

刘焉颇有些惊疑不定的思虑了一会儿,然后看着依然带着调皮笑容的董扶,低声问道:“董公所言,可是真的?”

“老夫都活了八十岁了,说假话,可能吗?”

刘焉满脸的不可置信。

“此事事关重大,关乎大汉皇脉,董公为何不告诉天子,而告诉我呢?”

“君朗觉得是为何啊?”

董扶眨了眨眼睛,笑眯眯地看着刘焉。

刘焉心中那个本来并不存在的猜测一下子落到了实处。

“董公,我是大汉宗室,我不会做与大汉相悖逆的事情。”

刘焉咽了口唾沫,艰难的说道。

“老夫有让你做与大汉相悖逆的事情了吗?”

董扶一脸的无辜:“老夫只是告诉你,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别的什么也没说,你觉得老夫说了什么吗?”

刘焉觉得也对,董扶只是告诉他,没有说什么别的东西。

不过董扶这样一说,刘焉忽然想起了最近在朝中闹得有点大的益州刺史郗俭贪腐的事情。

郗俭不是什么名士,而是靠着花钱买官的途径买到了益州刺史的官位,这个花钱买官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要付出数量巨大的金钱。

花那么多钱买了一个官位,为的是什么?

钱啊!

难道还是为了做好事去吗?

一百七十三 灵帝废史立牧

郗俭在益州刺史的职位上巧立名目征税,不仅刮老百姓的油水,还把自己的手往益州本土士族豪强的钱袋子里面伸。

他完全不顾各家人有各家人的规矩,巧取豪夺,今天威胁这家明天威胁那家,吃相极其难看。

要是某家人不服从他的勒索,他就推行政策,带着他手下的那群爪牙直接抢,连怀柔政策都没有。

结果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益州搞的民怨沸腾,从底层老百姓到上层士族豪强之家都非常痛恨他。

全民敌人可还行。

既然是全民敌人,肯定也对董扶老爷子的家族出手了。

益州的董氏家族也是名门望族,广有财产,郗俭为了捞钱肯定不顾一切的和他们争夺利益,董家人受不了,来求董扶老爷子了。

估计不止是董家一家,估计大半个益州的士族豪强都达成统一战线了,要一鼓作气把郗俭赶走,不能让他继续祸害他们的益州了。

董老爷子是益州人在京城名望最高的,所以他们一定是求到了老爷子头上。

老爷子就开始寻思用什么办法把郗俭赶走。

如今朝中宦官当道,郗俭走了宦官的门路,又出了钱买通了皇帝,要是自己直接上书,怕是没有什么用处,反而要开罪宦官。

那群阉人可不会给自己什么好果子吃。

董扶思量再三,觉得没什么头绪,正在此时,得知了刘焉上书恢复州牧制度的事情。

人老成精,董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想通了各种利害要点,然后决定兵行险招,在人生暮年,为益州人再做一件事情。

看出朝廷不稳的人不仅仅只有一个刘焉,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样的预兆。

董扶老了,不想在朝廷混乱之中客死异乡,想的还是落叶归根,回到蜀地家乡。

于是他来找了刘焉。

至于说天子气,天子气,到底有没有这么个东西,那么当然是没有的。

古人所谓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