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面逃跑。

逃到汉政府的官员管理不到的地方去,这也是活不下去的人的一条生路,因此还有逃户这样的一个称谓。

汉政府不是没有组织兵力去围剿,但是在山中,汉军精良的装备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

受到地形的限制,占据地形优势的山中黄巾们利用地形优势神出鬼没的打击对地形不熟悉的汉军,设置各种陷阱,将汉军耍得团团转,损失惨重不说,还得不到什么战果。

久而久之,就没有地方汉军愿意去征讨了,周边活不下去的百姓听说了,也前去投奔山中的黄巾们,这个势力也就发展的越来越强。

一朝爆发,让汉政府再度感受到了恐惧。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因为西边还在鏖战,何进也觉得很无奈,只好再度派遣朱儁率领兵马北上,剿灭郭太和张燕诸军。

朱儁领命北上,率军征战十数日,取得的战果很小,军费的消耗却很大。

天下此起彼伏的动乱让灵帝十分的恼火。

他是不想理这些事情干脆享乐的,但是没想到事情自己找上门来想不理都不行,他恼火,但是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他没有办法,但是有想法的人很多。

时间到了三月份,某一天,太常刘焉求见灵帝,给灵帝上了一道奏表。

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是正宗的宗室子弟。

他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

之后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这个时候,刘焉算是宗室里面比较有能力有见识的人。

他先在地方历任职官,又在中央任职,履历十分漂亮,经验很丰富。

因为一路从地方做官做到中央,接触的人多,对汉政府的政治情况很是了解。

除了对汉庭的弊病非常了解之外,刘焉以其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非常让他感到忧虑的事情灵体的身体好像不太好。

作为太常,他经常接触灵帝,近些时日,他发现灵帝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国家危难之际,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这意味着什么?

刘焉细细的思索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令他感到忧虑的结论。

天子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天子的儿子还小,主少国疑,还用说吗?

加上当今天下叛乱此起彼伏,这分明是乱世之兆啊!

于是刘焉决定给灵帝上一道奏表,试试水。

“改州刺史为州牧?”

灵帝皱了皱眉头:“君朗,州牧职权甚重,这可不是小事啊,你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呢?”

刘焉缓缓开口道:“陛下,当今天下贼匪作乱此起彼伏,陛下以为是什么原因?”

“还能有什么原因?!”

灵帝顿时就很生气了。

刘焉咳了几声,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

“话虽如此,但是陛下,大汉的吏治的确出了很多问题。”

“这个我也知道,但是这种事情哪里有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呢?你所言改州刺史为州牧,又有什么意义呢?”

灵帝盯着刘焉。

“意义就是让陛下选择朝中宗室和亲近之臣,出镇四方,授予临机专断之权,整顿吏治,平息叛乱。”

刘焉面不改色心不跳,开口道:“之前,州刺史虽然有重权,但是毕竟名义上只是监察之官,遇事不得朝廷任命,行事束手束脚,本该有所作为之时,却错失良机。

那些州刺史也多有贪赃枉法之辈,任命自己的亲信作要紧职位,只知道贪污受贿,事到临头,一个能办事的都没有。

有想要作为的刺史却因为职权不够,受制于地方,不能给予威慑,无法整顿吏治,吏治败坏,地方政务衰败,流民自然产生。

流民产生,贼匪就出现了,若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朝廷中选拔宗室和清名重臣出任州牧,给予事权,使之可以整顿地方。”

灵帝皱着眉头思量一二,觉得这话说的也是有道理。

为了不让地方闹事而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这是大一统国家的国策。

可现在官员不闹事了,地方豪强平民闹事此起彼伏,官员权力不足无法制止,事情越闹越大,到最后还要让中央来擦屁股。

这不是自找麻烦的行为吗?

可是

“君朗,你所说的,我也有所考虑,但是,州牧的职权太大了,怕是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啊!”

灵帝满脸忧虑的看着刘焉。

一百七十二 益州有天子气!

灵帝会这样说,刘焉也早有考虑,想好了应对的说法。

“所以,臣才建议陛下选择宗室之中有名望的人和朝中的清名重臣,宗室子弟自然心向大汉,而清名重臣不爱钱,不爱权,有名望,一心为朝廷办事,这样的人,才是适合做州牧的人。”

刘焉这样一说,灵帝想了想,感觉也对。

宗室都是老刘家自己人,肯定是心向大汉。

朝廷里那些把名声和羽毛看的比性命更重要的人不敢做出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灵帝就是有这种自信。

不过兹事体大,真的要这样做,还是要慎重的思考才可以。

“此事,让我细细思量一下。”

灵帝给了刘焉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但是在刘焉看来,这件事情已经十拿九稳了。

他长期伴随这位皇帝,对这位皇帝的某些习惯实在是了解的太多太多了。

刘焉在上书建议的同时,还自荐成为交州牧。

在他看来,交州天高皇帝远的,人口稀少,赋税更少,估计皇帝自己也不是很在意。

那是大汉最南边最偏僻人口最少的一个州,拿来做实验,也不吃亏,对不对?

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让我可以避祸,就够了。

刘焉的算盘打的很响。

这件事情随着灵帝召集几个大臣商议之后而逐渐发酵,不少人都知道了,而正在朝中担任侍中职位的董扶也通过这样的渠道得知了这件事情。

于是董扶找到了刘焉。

“哎哟,董公要想见我,直接派人来找就好了,何必自己亲自来呢?”

刘焉听说董扶要来拜访他,连忙亲自出门相迎。

作为宗室子弟,九卿之位,刘焉在官位上要比董扶高很多。

但是董扶来访,他必须要亲自出迎,还要摆低姿态。

原因很简单,董扶是天下名士,而且今年已经八十岁了。

在这个尊老爱幼的国度里,还是这个人均寿命极低的时代,能活到八十岁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

更别说这个活到八十岁的人还是个名满天下的经学家、谶纬学家。

说起来,这位董扶老先生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他是益州本地人,因为活得很长,养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