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台阁之争(中)
见崔烈第一时间反对,在座有数人纷纷额首表示赞同。
议郎,那可是了不得的官职。
话说在大汉官场,便是有三道门槛。
600石、1000石和2000石。
600石以下的官员虽然也要朝廷直接任命,却无黄门监用印,在高层大佬的眼中甚至连个正经官身都不算。
也就是说,遇到一些行事酷烈的大佬,甚至不用预先征得朝廷同意,便可因为对方犯法而擅杀个600石以下的小官。
没见到就连汉灵帝在西园卖官都不会在意那些600石以下的官职吗?
实在是看不上!
到了1000石,那便是一州的长吏,司马、都尉等郡中高级吏员,或者是一地的县令了。
这些职位无论是在郡中还是在军中都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要是太守或者主将不在,便要代主行事。至于县令,更是大县的父母官了。
至于2000石,在外则是主政一方的郡太守、诸侯国相,在朝堂上便是九卿、光禄大夫这种贵重到了极点的要职,乃是跺一跺脚地上都要颤三下的大人物。
而郎官制度下,只要升为议郎后,一旦外放,那定然是2000石的封疆大吏,这是官场的规矩。
所以当卢植提出要擢升王安为议郎时,才会遭到崔烈为首的守旧派一力反对。
要知道王安此前才是个区区300石的县长,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此前因为在县中剿灭山贼立功,来洛阳“进修”一番也只能是个郎中,放出去撑死了也只是个1000石的高级吏员罢了,又怎能三级跳,直接变成议郎,外放便是2000石呢?
从1000石到2000石,那可是无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越过的门槛!
历史上的孙坚就是最好的例子,黄巾之乱前,他曾历任三县县丞,哪怕每到一处都有政绩,却依然足足蹉跎了9年也不得升迁。
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这些重要官位都是有数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让王安这种愣头青贸然出头,那是要乱套的!
不料卢植听罢,却面露不屑地冷哼道;
“哼!多少碌碌无为的洛中公族、侍中子弟,年纪轻轻便得2000石,与王安的功劳比起来,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
一番话,说得崔烈脸色涨红,哑口无言,乃至于在座不少人的脸色也不怎么好看。
要知道卢植口中所说的碌碌无为的洛中公族,其中就包括了他们家中的子弟。
所以卢植这番话,实际上是开了地图炮的。
见众人无言,曹节刚想说点什么缓和一下气氛时,却只听到上首的太尉许戫嗤笑一声说道;
“也不知诸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王安世出名门,又拜得光禄勋刘公为师,如今还立下如此泼天大功,若这还当不了2000石,又何以服人?”
众人听罢,更是无言以对;
见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众人也不再有其他言语,守旧派的崔烈更是频频看向上首的二人。
正是位列三公的司空袁逢和司徒杨赐。
却见两人依然端坐,没有丝毫反应。
曹节瞥了眼一直端坐的两人,见两人没有想说话的意思后,这才最后拍板说道;
“既如此,那……”
“嘟嘟嘟!”
却不料还没等曹节讲完,便有郎官敲门并递上了一道文书。
曹节略一蹙眉,当即打开文书一看后,却是再度变色,下意识瞥了赵忠一眼后,这才说道;
“辽西又传来文书,王安以区区5骑大破5000鲜卑大军!”
众人闻得此言,齐齐色变。
就连一直端坐的袁、杨二人,眸子里也罕有地露出一丝异色。
曹节却是捻着文书,捻须笑道;
“看来,这封赏一事还需再议了。”
……
洛阳南宫廊外,尚书台议事之后,便到了日落。
太阳渐渐西沉,尚书台终于结束了一日的工作,随即,从尚书道郎官,从仆射到长史,纷纷封存好文书后便赶紧着离去。
此地乃南宫重地,入夜后没人敢逗留的,这就是台阁的规矩。
望着卢植离去的身影,崔烈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崔公,你看这事……”
有几名尚书近前,欲言又止,却不料崔烈冷着脸,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见为首的崔烈竟是这番态度,其余人自讨了个没趣,便只好另寻地方合谋去了。
很快,崔烈出得宫门,见有一人正在前方慢悠悠地走着,正是那司徒袁逢。
于是快步上前,语气不善地说道;
“袁公身边怎么一个仆从也无,你不是向来讲究体统的么?”
听到对方言语中暗含机锋,袁逢却是轻笑一声;
“体统也好,礼仪也罢,本官只是想独自走走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崔公有什么话要说,请明言好了。”
话说袁家祖上乃是东汉名臣司徒袁安,曾因治理楚狱案而名动一时。
后又因为不惧窦家的威势,接连上书反对远征匈奴,更是弹劾窦宪、窦景擅自调动边防兵马,以不畏权贵而声名远播。
而袁安病逝后,次子袁敞官至司空。到了袁安长子袁京时,稍差一筹,只当了个蜀郡太守。
不过到了袁京的长子,也就是袁逢的父亲袁汤,又当起了太尉。
这便是天下闻名的四世三公了。
此等人物,哪怕是遇到什么天灾人祸被免职了,也是要给个光禄勋先供起来,而且还要额外加秩以作安抚,再寻个机会启用的。
说白了,这个年头官场的规矩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是什么官位的,儿子便是什么官位,一个萝卜一个坑。
回到当下,袁逢与崔烈并肩而行,其余人见两位大佬同行,显然是有要事相商,便知机纷纷落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