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亨通钱庄开业
皇帝打道回府,京城迎来血雨腥风,参与谋反的大臣和勋旧纷纷入狱、抄家,甚至被杀害。
其中,最有名气的属魏国公徐弘基、礼部尚书来宗道,以及丰城侯李承祚。
朝中大臣纷纷给他们求情,反而冷落了被带入京城的代王、晋王等王爷。
在大家看来,王爷们造反,失败了活该。魏国公徐弘基善于交际,京城内外都熟悉,但他并没有举起兵器造反,为何也在严惩的范围内?
更冤的是礼部尚书来宗道,仅仅是因为福王府进京送礼的名单上有他,便认定来宗道是叛贼,未免武断了一些。
与之类似的还有李承祚,以及六十多名京官、两百多名大小勋臣。
只怪福王世子太龌龊,眼瞅着自己要失败,逃亡之际不忘了使坏,将福王府日常给京城送礼的单子公开,矛头直指朝中众多大臣,以及有爵位的勋旧。
皇帝朱由检毫不客气,照著名单该抓的抓。
朝臣们惊恐,两三年前魏忠贤清洗过一拨,倒霉的多半是东林党人。
前不久,魏忠贤倒台,浙、楚、齐各党不少落马的。如今又受到藩王造反的牵连,又是不小的规模。
三年内来了三波清洗,大明朝堂上还剩下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三次灾难都完美躲过?
皇帝曾亲口说过,他需要能臣治理国家,不会赶尽杀绝。
而现在,他却痛下杀手,刑部大牢里关了太多的官员。
剩下的有人看热闹,也有人兔死狐悲,主动来找内阁首辅黄立极、次辅李国普,要求一同找皇帝求情,为大明江山考虑,留下一些人。
黄立极不是不想找,而是自从皇帝回来,似乎患上在顺义时的毛病,三天两头的见不到人。
到了该朝会或者财政、军事会议的时候,他会突然出现,紧接着像是有什么急事,一个不注意又没了踪影。
作为内阁首辅,黄立极是失职的。想当年正德皇帝想出宫,群臣们前赴后继,一次次将其拦阻在宫内。而现在,黄立极对皇帝毫无约束,更不敢限制他的自由。
在黄立极进宫四处寻找的时候,皇帝却出现在宫外“亨通钱庄”开业的现场。
瀛国公府的前院,正式成为亨通钱庄的总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钱庄超过最辉煌时期的规模,拥有遍布北京城及附近顺天府、天津卫、保定府各县区三十多家钱庄的大型集团。
此外在苏州、杭州、松江、南京设立分部,迅速向全国蔓延。
之所以将总部设在前院,是朱由检与瀛国太夫人、刘家两位侯爷共同商议的结果。
目的是让刘家居安思危,将生意放在家中前院可以时时刻刻关注,避免出现刘文炳以及他叔叔那样的败家子。
朱由检在开业现场,却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在后院陪瀛国太夫人下围棋。
此时的围棋规则与后世有细微差别,朱由检适应起来并不难,他的计算能力有限,通常只能向后看三四步,连太夫人都赢不了。
好在,朱由检见识过几位围棋大家的布局,以及围棋教程里的种种定式,靠这个能与太夫人在前半程不分伯仲,直到后面的三分之一左右才会渐渐败下阵来。
太夫人赢了固然高兴,但她觉得是外孙在让自己。在布局阶段,他的大开大合让自己举步维艰,后面固定边角的战斗往往干脆直接,待优势确定之后,她的皇帝外孙才会慢慢露出破绽,让太夫人有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朱由检笑了笑,能陪外祖母下棋是一种幸福,输赢并不重要。
今天的瀛国公府非常热闹,除了舅父生意上的伙伴,还有不少的朝中官员前来巴结。
有的冲锦衣卫刘文炳的面子,也有人在变相巴结皇帝,谁不知道这是皇帝的姥姥家。
朱由检的舅母杜氏知书达理,除了牌匾贺贴,她提出今日不收任何财物。
杜氏认为,老刘家的兴盛,并没什么功德,只因太后的缘故,不应过分张扬,必须婉拒宾客的贺礼。
朱由检佩服这位舅母,也喜欢这一大家子人。亲情,真的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东西。
太夫人已近八十高龄,慈祥的看着他,突然问道:“听闻陛下驱赶宫娥和宦者。”
朱由检纠正道:“外祖母莫要听他人乱说,不是驱赶。”
宫娥愿意走,而且有家的,给钱放行。
没有家,但是愿意嫁人的,送给嫁妆。
不愿意走,觉得没有出路的,送往松江府,那里有鲍崖新开的工厂,让她们当工人拿工资,什么时候找到婆家,立即放行。
实在不愿意走,又不想干活,视情况而定。如果年老体衰,或者有病,朝廷养你。
如果身体健康,有手有脚,那便去南京的皇宫吧,等待下一步的分配工作。
反正,北京的皇宫里只留少数人。
从万历朝到现在的嫔妃,贵妃以上可以留下,有未成年子女的留下,年纪在四十以上留下,他们宫中服侍的宫娥和宦者减半,吃穿用度减半。
在外人看来,这是驱赶。
朱由检却觉得,这是种成全。
外面的世界很广阔,而皇宫里,只有朕一个正常的成年男人。
走吧!寻找幸福去!
什么皇家脸面,朱由检不在乎。
还有那些造反的藩王,杀不杀的,朱由检其实也不在乎。
你可以说他残忍,他也可以为自己辩护。
老子原本姓祝,不姓朱,与你们这些宗室藩王没有血缘关系。
但矛盾之处在于,朱由检与刘文炳一家关系很好,非常享受在姥姥家的感觉。
也许,亲情是建立起来的,需要后天的维系,血缘只是起到纽带的作用。
太夫人听了朱由检的说辞,点了点头。她觉得,外孙很棒,做什么都是对的。
“不过,李娘娘曾是养育你的人。你的母亲去世以后,外祖母前去看你,都是找的李娘娘,她人不错。”
什么?朱由检以为自己听错了。
外祖母说的是李选侍吗?那个晚明三大案“移宫案”的女主角?
“她小时候对我挺好?”
“你母亲去世的早,从小被养在李娘娘的宫里,和她的女儿是儿时的玩伴。”
“外祖母说的是乐安公主?”
太夫人年纪大了,哪里知道乐安公主。
她不会知道太多,但外祖母不会撒谎,那个李选侍好似不是想象中那般讨厌,朱由检应该重新认识她,这位从小抚养自己长大的女人。
王承恩过来汇报,内阁首辅黄立极找来了。
朱由检最近躲着他们,每次散朝都逃得很快,还是被缠上,那就过来吧!
黄立极、李国普带着各部尚书一起行礼,“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拜见瀛国公太夫人!”
朱由检让他们起来,此处是宫外,注意隐藏身份,别喊那么响。要是让人认出来,以后还怎么出宫?
黄立极心想,小祖宗啊,你没事出什么宫啊!
李国普性子直,说道:“请陛下以国事为念,以自身安危为重,莫要轻易出宫。”
人家是好心,朱由检不好说什么,问道:“诸位大臣有何事急着找朕?”
黄立极道:“禀陛下,本次平定藩王叛乱,大明各路军马表现优异,西南、西北和北部三条战线均已完胜,谋逆的藩王正在被解回京城,只剩福王世子朱由崧等少数人还在抵抗,预计下月将大获全胜,臣请为有功之人封赏。”
“准了!此事交给兵部阎爱卿办理,拟定名单交内阁审阅,按功劳赏赐有差,朕绝不吝惜钱物与官位。”
黄立极的话刚开始,紧接着说道:“藩王陆续进京,对他们的处置非同小可,还请陛下慎重。”
朱由检回答:“王在晋和李邦华在蓟州裁撤边军,需要大量的土地、牲畜、房舍来安置老兵,这些造反的藩王正好提供。
锦衣卫刘文炳在外查抄登记未回,到时候让户部和兵部介入,务必让老兵心满意足。”
这……
群臣愕然,皇帝没打算讨论。藩王都造反了,财产充公是必须的。
什么三万顷、四万顷,都江堰灌溉下七成的良田,统统都是国家的,用来安置老兵、军户及家属,还有辽东逃难出来的百姓。
黄立极问:“那藩王的性命?”
“按大明律,一律斩首!”
朱由检说完话,注意观察群臣的反应,发现他们虽然意外,却没人较真。既然皇帝说杀,那杀了又何妨?
可怜的皇室啊,濒临灭绝都没人求情,还不如魏忠贤人缘好。
黄立极等人此行的目的不是表彰有功之臣,不是为宗室求情,而是他接下来要说的。
“谋逆要犯必须严惩,但是被福王送礼名单牵扯到的,还有被人误导的,请陛下饶恕他们。否则,大明朝堂又要少很多臣子,何人为陛下处理国政呢?”
听他们说的冠冕堂皇,朱由检知道真实用意,“明日要当众处斩部分案犯,能让黄阁老、李阁老跑来求情的,恐怕无非是吏部尚书来宗道、魏国公徐弘基、丰城侯李承祚。”
众位臣子没人承认,但事实正是如此。
朱由检起身,言道:“既然诸位爱卿想为他们求情,不如跟朕去趟刑部大牢。朕当场审讯他们,该死的一定会死。不该死的,朕当即放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