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一千两百万(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2705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88章 一千两百万

  叛军败了,连夜逃出几十里,朱由崧身边只剩几百人。

  同时,北面传来消息,京营和关宁铁骑已经击败代王和晋王。

  朱由检命令刘文炳为帅,带领卢象升、毛承禄率军继续追击,务必要扫灭每一个王府。

  刘文炳知道表兄的意思,他还有个重要任务,那就是逐一抄家,清点房产、田产与奴仆,这可是边军改编的关键。

  朱由检长舒一口气,总算没被逼到城破人亡的地步,他很意外的看到郑芝龙,以及他率领的几千人。

  “朕的厦门总兵,你怎么来了?”

  郑芝龙禀告道:“陛下安排的差事,末将已派郑芝虎、郑芝豹率精兵前往,丝毫未敢怠慢。”

  朱由检等待他揭晓答案,并未急着追问。

  果不其然,郑芝龙立即说到要点,“微臣还有要事向陛下禀告。”

  朱由检吩咐左右退下,“郑总兵可以说了吧?”

  “实不相瞒,末将的船队常年在海上,做了不少生意,佛郎机人和红毛番子的买卖都要经微臣的手。此外,大明海禁,仍有不少商贾往来海上,末将替陛下收取一些税费。”

  朱由检笑了,朕十多日来夜思梦想的,就是你主动提出啊!

  郑芝龙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毕竟是一笔巨资,他初见皇帝时被感动,不仅被封为总兵,管着厦门附近好几处地方,而且皇帝还许诺他占领夷州后封公爵,占领吕宋岛后可以封王。

  郑芝龙当时觉得,拿了皇帝的好处,必须报答,这才是交易,才是合作。

  但是他没有表态,需要和兄弟、手下将领商量,毕竟大伙是个集团,是很多股势力的结合。

  待他有了结论,皇帝已经前往保定,郑芝龙再想见面,必须将城外的叛军清除掉,于是有了他与刘文炳的合作,一起赶到保定城。

  朱由检听他说了曲折的行程,很是欣慰。其实,完全可以等几天,或者写封信。

  郑芝龙不便于表态,他好不容易获得朝廷支持,害怕皇帝反悔,更怕皇帝猜忌。

  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赶来,坚持将给皇帝的回报说清楚。

  “末将每年在海上的收入是千万两多一点,还要养活几万名兄弟,每年可以向朝廷进献五百万两。”

  朱由检还是没说话,不是他不想说,是他被惊住了。

  他知道郑芝龙每年收入不菲,当面听过以后,还是再次被震撼。千万两白银啊,大明朝一年的国库收入才六七百万。

  这不是一个海盗战胜了皇帝,而是贸易的魔力,贸易战胜了传统的税收。

  郑芝龙还没说完,“如果陛下不开海禁,末将还能每年多交五百万两。不,末将愿意奉献七成,每年上缴七百万两。”

  “朕不开海禁,你就能有千万两的收入?”

  朱由检继续保持着惊讶,他很清楚,经济学表明,凡是禁止的行业都会产生暴利。只是没想到,海禁的背后是这么巨大的利益。

  郑芝龙决定毫不隐瞒,说道:“每艘船只要出海,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打鱼,花费三千两白银,挂“郑”家的棋子。”

  朱由检听懂了,放在国家层面,这叫税收。放在郑芝龙前面,就是保护费。

  一艘船收三千两,一百艘就是三十万,每年往来的船只何止千数。

  郑芝龙掌控了海洋,让谁赚钱谁才能赚钱,不让谁生意只需他一句话。

  因此,佛郎机人和红毛番子必须听他的,沿海私运的船只更是如此,利益便这么产生。

  朱由检说道:“此法并非常态,大明将来必须敞开与世界做生意,与世界争夺霸权。但是眼前,朕与你签个君子协定,五年内大明海禁政策不变,你继续收你的三千两。”

  郑芝龙应道:“末将明白,每年七百万,加上前面的五百万,末将每年孝敬朝廷一千二百万两白银。从今年开始,年末上缴。”

  朱由检等这一天很久了,有郑芝龙的一千二百万两,哪怕将京营军卒的待遇提升到一月二两,单论军饷能养活五十万大军。

  当然了,实际点可以用来养活二十五万大军,一半的钱用于军饷,另一半的用于粮草和兵器装备。

  朱由检扒拉手指头算,京营现有三万,天雄军一万,秦军一万,义乌军一万,东江军八千,保定军三千,关宁铁骑来了两千,白杆军和狼兵将来各来两千,这才七万五千人,差不多十万精兵足够讨伐天下,军卒每月军饷从八钱到一两五钱不等。

  郑芝龙贡献的这些钱还能剩下不少,可用于辽东和东江,以及九边各处要塞,大明的军费开支基本就够了。

  当然了,有个前提,边军改编必须成功,辽东每年耗费的五六百万必须降下来。

  郑芝龙把钱送出去,这才感觉心安,没忘了趁热打铁,向皇帝提出,“末将还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成全。”

  “末将虽是地方军官,仍然羡慕京城的繁华,想在北京城安家,请陛下赐予房舍。”

  朱由检知道他的意思,看来郑芝龙从一个小商人成长为海上霸主,不是没道理的。

  他不是想住在京城,更加没有羡慕京城繁华,甚至他都没有进过北京城。

  之所以请求皇帝赐房,原因是想将家人留在北京,相当于留下人质,等将来朝堂上有人攻讦自己的时候,让皇帝更加信任自己。

  朱由检没有直接戳穿,而是答应了他的要求,“魏忠贤留下的府宅不小,朕便赐予你,每次来京城找朕也好有个住处。不过呢,你的家人不需要住在这里,尤其是妻儿,好好享受家人团聚吧!”

  郑芝龙感受到皇帝的信任,房子可以给,但不需要留下人质。

  “朕的长子今年四岁,已经到了蒙学的年纪。微臣听闻,京城最好的先生是徐光启徐先生,包括陛下在内,黄宗羲、陈子龙、金圣叹,还有内宫的王承恩都拜徐先生为师,微臣希望儿子能送到徐先生门下蒙学,不置可否?”

  朱由检心想,徐光启大才,哪有功夫给你年幼的儿子蒙学?

  转念一想,不对,郑芝龙此举一箭三雕。

  第一雕,还是送人质,一定要把儿子放在朱由检眼皮底下当质子。

  如此,你才能相信我在外面的忠心,不会因为舆论怀疑我。

  第二雕,徐光启真的是大才,郑芝龙接触西方文化,而且还入了教,与徐光启信仰相同,对西方文化非常推崇,把儿子交给他教导再合适不过。

  第三雕,你看看徐光启的学生都有谁?

  皇帝自不必说,黄宗羲、陈子龙、金圣叹将来都会是高官显爵,那个小太监王承恩也将是宫内举足轻重的人物。

  此外还有火器专家孙元化等一帮子技术骨干,儿子和他们做同学,将来的前途还会差吗?

  朱由检应该答应,因为在上面三个原因之外,他想到另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

  郑芝龙的长子是谁?这个四岁的小屁孩叫郑森。但是不久之后,它将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作郑成功。

  还是小正太的郑成功出现在自己面前,想想都觉得好玩。

  朱由检答应了,徐先生那边朕会告知,他本来就开办学堂,让郑森做班里最小的学生吧!

  另外,郑森改名“成功”,寓意朕的大明朝将会取得成功,郑爱卿攻取夷州、吕宋的大计也会成功。

  “谢陛下赐名!”

  朱由检站起身,因为心中激动,险些崴了脚。他看着窗外的阳光,苍天有眼啊,老天爷给他开了个外挂,让他解除了资金之忧。

  接下来,只要保障大明朝的粮食生产,不让老百姓饿着肚子,女真骑兵又算的了什么?

  朱由检只需经济封锁,就能让他死去活来。

  王承恩出现,递上一摞奏疏,口中说道:“奴婢见郑总兵在,将有关东南沿海的一些奏疏呈上,请陛下当场定夺,或许有用到郑总兵之处。”

  朱由检翻了翻,多是广东一带倭乱的事,随手交给郑芝龙。

  郑芝龙看后,直言道:“并非什么倭寇,不过是刘香、李魁奇等人。在大明沿海,成气候的海盗还有十多股,不过力量都不甚大,并不难对付。”

  朱由检看着他,意思你懂的。

  郑芝龙懂,不用朱由检说,他清楚自己的任务。

  无论站在海盗的立场,还是官府的立场,都应该干掉刘香、李魁奇这些人,海盗那边叫火并,官府这边叫清剿,目标是一致的。

  郑芝龙有了官府的支持,更加容不下这些人,当即言道:“陛下勿忧,从现在到明年春天,微臣保证将他们一网打尽,一个都不留。”

  朱由检相信他的能力,这些人之所以选择去广东抢掠,为的就是避开郑芝龙。既然郑芝龙发狠,他们跑不掉。

  朱由检吩咐道:“在厦门组建南洋水师,你为水师提督。如此,方可名正言顺。”

  郑芝龙领旨谢恩,他现在是厦门总兵、南洋水师提督,接下来的任务是扫灭各海盗团伙,中期目标是三年内拿下夷州岛,赶走盘踞在上面的佛郎机人和红毛番子,长期目标是殖民吕宋,皇帝答应那时将封他为王。

  他要为老郑家争一口气,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