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暂别黄宗羲(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2788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73章 暂别黄宗羲

  文华殿内,朱由检与孙承宗、阎鸣泰正在讨论新军招募的事。

  孙承宗负责五军都督府,阎鸣泰是新晋的兵部尚书,他们是帝国军界的核心人物。

  巨幅地图前面,朱由检指着介绍道:“袁崇焕在义乌招募一万人,目前驻扎在杭州城郊训练。卢象升在顺义、昌平等京郊地区招募,人数同样是一万人,取名天雄军。

  孙传庭去陕西五原募集万人,取名秦兵,正在配合洪承畴、陈奇瑜平叛澄城的王二之乱。”

  孙承宗捻着胡须,点头道:“陛下安排甚是妥当,这些新军刚刚招募,需要苦练打磨方能成器。”

  “除了这三支队伍,朕还征召几支队伍入京,一个是辽东的关宁铁骑,一个是秦良玉的白杆军,还有一个是黔国公那边的狼兵。”

  孙承宗迟疑道:“白杆军担负平定云南、贵州土司叛乱的重任,黔国公沐家为国守卫南疆。尤其是关宁铁骑,还要留着对付女真鞑子,陛下万不可轻易调动啊!”

  “先生勿忧,朕每部只调两千人入京,让他们戍卫京城。”

  孙承宗没有再反对,他似乎看懂了皇帝的用意。无论是白杆军、狼兵还是关宁铁骑,都是大明朝的军队,皇帝此举看似小题大做,其实是避免这些队伍的军阀化。

  皇帝重视京营,让黄得功、周遇吉日夜操练。吩咐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募集新军,再调入关宁铁骑等几支精锐,其用意不言自明。他在固本强元,让朝廷拥有强大的中央军。

  “还有洪承畴、陈奇瑜平叛的队伍,虽然同样是新军,相信经历平定澄城叛乱之后,这支队伍会得到磨练,将来可堪大用。”

  兵部尚书阎鸣泰应道:“相信他们定然不负陛下期望,将来不但可以镇守关中,还能为大明守护三边。”

  朱由检问:“阎爱卿,平叛可有最新的消息。”

  “洪承畴最新的奏疏已经呈交陛下,贼首王二穷途末路,被困在澄城附近一座山内。”

  朱由检忙的脚不沾地,竟然还没打开看这份奏疏,当即吩咐道:“兵部告知洪承畴,叛乱的普通军卒及底层军官均可招降,务必在十日内擒杀王二。若任务按期完成,朕升任他为三边总督、陕西巡抚,召陈奇瑜返京任职。”

  阎鸣泰立即办理,现场留下皇帝和孙承宗。

  孙承宗不无忧虑的说:“陛下招募新军、训练新军,此乃大明强大的开端。只不过,边军若不能裁撤,加上新募的军卒,必然耗费更多的钱粮。”

  朱由检暂时不担心钱粮问题,原因是内帑一千多万交到太仓,加上最近抄了魏忠贤、崔呈秀、客印月等人的家,又赶上今年的秋税纷纷送抵京城,大明财政在短期内没有危机。

  但如果将眼光看远一些,孙承宗的担忧便很有道理。

  边军还在,又招那么多兵,开销会更大。

  朱由检问道:“关于取消军籍、裁撤边军的事宜,先生准备如何?”

  “老臣建议从距离京城最近的蓟州开始,需要召王在晋、李邦华等人相助。”

  “准了!”

  “只是……”

  朱由检见孙承宗面有难色,问道:“先生忧虑的是什么?”

  “军籍是太祖时期定下,大明朝的军户、匠户与农户严格分开,当兵的世代当兵,捕鱼的只能捕鱼。

  做厨子的哪怕做饭难吃,也只能做厨子。想当年,太祖皇帝不无骄傲的说,大明朝不花分文,养活百万大军。哪知道,今日……”

  “先生,今时不同往日,军籍必须废黜,让百姓自由选择,当兵,捕鱼,经商,还是做厨子,他们想做什么做什么。”

  “是啊,现在的军户,哪里还会打仗?军官占了他们的土地,把这些军户当奴隶看,一个人连肚子都塞不饱,又岂会想别的?

  只是,陛下取消军户,甚至裁撤边军,若果真将各城、各堡垒的军卒数量压得那么低,裁撤的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属,有点安置不当,恐引起动乱。”

  朱由检道:“先生所虑甚是,朕已有所打算。这次魏忠贤、客印月等人倒台,京城附近收回大片的土地,再加上顺天府的十几处皇庄,只要是官府掌控的土地,全部用来安置边军和他们的家属。”

  孙承宗不住的点头,原来皇帝早有打算。

  “这些田地的信息,还有房舍、牲畜,朕已命户部登记整理,然后交给先生。请先生仔细测算,是否足够安置军户。

  至于配备的标准,先按每户二十亩地、一头耕牛、房舍一处。如果年满二十没有婆娘,朝廷负责。”

  孙承宗暗自咂舌,皇帝够大方的,甚至连媳妇都给找,你从哪弄来啊?

  “皇宫裁撤宫娥,至少一万人出宫,其中一些有封号的,应该遣散回家,让他们颐养天年。

  还有些普通宫娥,如若不愿去江南做工,又不愿意回家,可以就地分配给军户为妻,彼此生活能有个帮衬。”

  当然了,朱由检还是期望其中有一些热血男儿,偏偏就是想当兵。

  这种人更欢迎,可以去京营报名,择优录取,家里额外再给十亩地。

  孙承宗见皇帝考虑的这么齐全,顿时有了信心,拍着胸脯保证,“既然万事俱备,老臣吩咐王在晋和李邦华立即动身,蓟州的边军裁撤现在就开始。”

  王承恩从门外走进,禀告道:“黄宗羲说,带顺义皇庄的故人拜访。”

  故人?让他们进来!

  进来的是店掌柜一家,秋伯,秋婶,以及秋妮子。

  秋妮子最先开口,“你是皇帝了?”

  秋伯打了她一下,“别闹!”

  一家人跪下行礼。

  朱由检示意王承恩和黄宗羲,把他们拉起来,有话慢慢说。

  秋妮子嘴快,向前走了几步,距离朱由检很近,说道:“皇帝,有一群人昨日来到客栈,其中四个当官的跑去楼上,就是你经常坐的那张桌子前,他们商讨大事,看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

  “你听清楚了?”

  “没有。”

  没有你怎么知道大事,还怕别人知道?

  “因为,他们想杀人灭口。”

  朱由检看他们一家三口都在,那就是对方失手了。

  秋伯说道:“幸亏陛下派人替我们挖了地道,那几个恶人刚出门,我们一家三口钻了进去,从一里外的河边走出来,寻了艘船溜走,然后就来了这里。”

  朱由检很欣慰,那阵子天天去吃,与掌柜的一家关系很好,担心将来给客栈带来厄运。

  于是,他找人挖了条地道,入口在厨房外的柴堆地下,出口在一里外的河边。还好用上了,他们一家死里逃生。

  秋妮子说:“我在端菜上桌的时候,隐约听他们说什么亲王,还说你要去天津。”

  朱由检知道了,用手刮了下她的鼻子,夸赞道:“秋妮子提供重大情报,朕重重有赏。”

  “赏什么?听说皇宫里有读不完的书,你不会给我书吧?”

  朱由检摇头,不是。

  “朕给你找个会读书的人照顾你,让他一生一世爱你。”

  秋妮子脸红了,她大概知道男女之事,尤其在遇见黄宗羲之后。

  朱由检喊过来黄宗羲,让两人并排站在自己身前,说道:“太冲是朕的结拜兄弟,秋妮子是朕的干妹子,你俩在顺义皇庄时便郎情妾意。”

  两人矢口否认,但语调里满是暧昧,更像是惺惺作态。

  “朕的眼睛不会看错,上次秋妮子被皇庄管事太监的傻侄子抢亲,太冲恨不得和人拼命。

  现如今,太冲的杀父之仇报了,秋妮子死里逃生,父母又在现场,请允许朕做个媒人,你们选个良辰吉日。秋伯,秋婶,你们觉得可好?”

  黄宗羲是个帅小伙,又颇有才华,在浙江余姚还是大家族,秋家夫妇自然是愿意的。

  更重要的,皇帝在故意支走他们,京城附近不再安全,既然被人盯上,还是速速远离是非之地。

  “朕已经下了诏旨,王体干王公公赴江南织造局管事,负责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丝绸锦缎事宜。

  同时,朕还和苏州富商鲍崖签约,在苏州、松江成立江南纺织厂,主营丝绸布帛的生产、销售。

  太冲不如去南京户部做个主事,帮王公公管好江南制造局,也帮朕京营江南纺织厂。”

  黄宗羲早已耳闻,王体干在魏忠贤倒台后申请辞职,经历这么一场大的政治动乱,他现在只求善终。

  皇帝对他不错,没打发他去凤阳守陵,江南织造局是个美差,江南风景好,油水还多。

  黄宗羲知道皇帝的良苦用心,两人在顺义皇庄相处的很多个日夜,皇帝说的不是政治、不是军事,而是经济,唯有兜里钱多、百姓吃饱,方能富国强兵。

  南京户部的主事只是个小官,但皇帝让他帮王体干盯好江南织造局,让他代表皇帝和鲍崖一起做生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命。

  “只是,微臣不在身边,陛下凡事少了个谋划之人。”

  朱由检认可他的说法,黄宗羲是个能谋善断的人。不过呢,他毕竟还年轻,要想做皇帝身边的高参,还需要去基层多磨练。

  拍了拍黄宗羲的肩膀,嘱咐道:“明日就走,让刘文炳带人送你们一程,务必保护好秋伯、秋婶,还有秋妮子。记住,还有我交给你的任务。”

  黄宗羲记住了,除了去南京户部赴任,皇帝昨日安排一件事,需要他去趟杭州找袁崇焕,办完那边的事才能回南京。

  黄宗羲带邱家三口离开,秋妮子没忘了回头喊:“皇帝,那些人可能会害你!你小心啊!”

  朱由检冲她摆摆手,知道了。

  其实,是我想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