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老先生讲课
皇帝在文华殿召开帝国财政会议,商讨“全面预算管理”的种种细节,在距此不远的文渊殿,崇祯朝第一次经筵正式开启。
为了这次经筵,翰林院经过精挑细选,推出孙之獬、徐时泰两人授课,他们的官位从编修变为侍讲。
孙之獬又胖又白,放在那里形似馒头。他很得意,经筵的对象是文武百官,包括皇帝。为此,他认真备课,准备用才华震慑全场。
结果令人失望,他见皇帝未至,据说忙于召开帝国财政会议,于是耍了个小心眼,让同伴徐时泰先讲。
即便是后讲,他还是错过了皇帝,没有让皇帝听到自己的高谈阔论。
后面的事情更让人窝心,在孙之獬和徐时泰之外,皇帝专程邀请几人授课。
看到出场名单,他的心凉了半截。
先是徐光启,讲授新作物栽培对大明北方经济的重大影响。
然后是袁可立,讲授大明海洋战略睁眼看世界的重要性。
最后是孙承宗,讲授民心如何左右辽东战局。
孙之獬找到管管此事的翰林学士,严肃的质问:这还是经筵吗?不应该讲经史子集吗?
翰林学士很无奈,“陛下亲自邀请,据说连他们讲授的内容,都是陛下亲自过目的。再者说,徐光启、袁可立、孙承宗是何等人物,朝中官员谁不敬佩?”
以前有魏忠贤在,他们或许被排挤。现在魏忠贤已倒台,这三位便是众人景仰的偶像,极有可能成为大明发展的柱石。
孙之獬不服气,瞧他们讲的那是个啥?
徐光启说什么新作物,不就是玉米、花生和番薯吗?又难种又难吃,能顶什么用?
袁可立说什么海洋战略,知道大明朝“海禁”吗?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难道不应该立即抓起来吗?
还有孙承宗,厚着脸皮讲什么民心,辽东是战争的最前线,打不过女真鞑子就认怂,扯什么民心啊,还不是推卸责任。
徐时泰听他说,并未放在心上。因为,徐光启的授课已经开始,从他说出第一句话,徐时泰的注意力便跟着走了。
徐光启直指弊政,大明朝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没有田地,怎么办呢?
要回来土地吗?国家重新分配吗?不是不可能,似乎很难。
那么,徐光启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要是两点,第一是扩大耕地面积,第二是提高粮食产量。
首先,你想扩大耕地面积,有两个办法。或者发动对外侵略,占据北面女真人的地方,西面沙漠以西的地方,南面炎热的地方,还有陛下说海洋外面的广阔天地。
或者呢,兴修水利,让更多的地方能够被灌溉,让那些荒地成为良田,让大明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增长。
其次,提高粮食产量,新作物种植意义重大。陛下说过,玉米、花生和番薯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耐寒冷,第二是耐干旱,最适合在北方种植。
我们要做作物的培育,找到最适合的种子,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口感。
接下来,徐光启结合最近几年在天津的种植经验,逐一向大家阐述新作物的特性和种植方法。
他是有科学精神的,也懂得科学的分析方法,讲授出来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世界原来是这幅样子啊!
徐光启足足讲了一个时辰,将新作物的情况阐述的清清楚楚。
待他结束的时候,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好声。徐光启这位前礼部侍郎,以一种英雄般的模样重回朝廷。
孙之獬心中不忿,反复向身边人抱怨,他这哪是经筵该讲的,也不是应该讲给大臣听的。
这徐光启要是有时间,应该多去田间地头,给老农民聊聊种田经验。
说到兴奋处,孙之獬在嘲笑。他的同伴徐时泰却在回味,回味刚才徐光启讲的东西。
轮到袁可立了,徐时泰更没空听孙之獬叨叨。
袁可立是传奇人物,他没有讲做推官时侦破的奇案,没有提当年怎么奇兵收服辽南,也没有谈他怎么将刺头毛文龙收拾的服服帖帖,更没有聊起他怎么将奴酋的女婿策反招降。
袁可立说的是海洋,他做过登莱巡抚,围绕渤海与女真人周旋,他亲眼见到与朝鲜、倭国的贸易,见过佛郎机人和红毛番子。
他首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知道海盗郑芝龙一年赚多少钱吗?
一千多万,甚至年景好时能到两千万。这个数字绝非虚假,是福建巡抚熊文灿从郑芝龙嘴里亲口听到,在上报陛下的奏疏中提起。
大明朝廷每年才五六百万的收入,为什么一个海盗头子是我们的两三倍?没有农民给他交税,没有矿税、盐税和牙税。
有多少人以为郑芝龙只是个强盗,只靠抢能赚这么多钱吗?
不对,郑芝龙之所以富可敌国,在于他垄断了贸易,不管是佛郎机人还是红毛番子,他们到了夷州,陛下称之为台湾。
他们只要和大明贸易,或者与倭国与朝鲜、琉球,都必须经过郑芝龙。
在南海,包括部分佛郎机人和红毛番子,他们的商船要挂郑芝龙的旗号才能安全通行,每一艘要三千两银子。
诸位试想,郑芝龙赚一千多万两,多吗?
不等众人回答,袁可立介绍:陛下说了,不多!
诸位看这张海图,陛下让所有臣子都好好看看《万国坤舆图》,知道世界有多大,知道贸易有多赚钱,知道有多少地方是大明要去征服的。
袁可立这番话说出,臣子们都知道,他讲之前是皇帝授意的。
最后一个主讲人是孙承宗,他同样是先见了皇帝,讲的不是关宁锦防线,不是他用堡垒蚕食女真人地盘的战略,而是民心。
辽东战局的胜败不取决于城池稳固,不取决于火炮火枪,而在乎百姓的去留。
关宁铁骑为什么厉害?为什么是唯一敢与女真人野战的军队?你说训练有素,说装备精良,都对,却又都不对。
关宁铁骑的魂在于百姓,他们的家在辽东,他们的田地和老婆、孩子都在,女真人踏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要去守卫的,这是一种使命,也是发自内心的本能。
陛下说了,不要否认女真人的强大,要大方承认我们野战中处于完全劣势,甚至相信未来三到五年仍然无法战胜敌人。
这都无所谓,只要拥有民心,辽东的百姓会跑向我们,而不是女真人。那么,大明朝迟早会取得胜利,女真鞑子拼不过我们。
陛下说了,只要是到了辽东的百姓,给他们田地和房舍,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让他们安心做我大明朝的子民,只要坚持八到十年,女真人将不战而溃。
下面的人听得津津有味,孙承宗不提战争攻防,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在阐述,大明朝可以靠生产和贸易拖垮女真人。
同样的,还能靠贸易拉拢同盟,施展我们的外交手段,让朝鲜人继续做大明的附庸,让蒙古强大的科尔沁、喀尔喀诸部归心,从而加速女真人的覆灭。
孙之獬不再批判,他发现自己的反驳很无力,根本没人理会。听到最后,他甚至有些赞同,皇帝找来这仨人太厉害。
孙之獬不能忘了,他是福王的人,留在京城替小福王办事。
还好,这三位都不是朝堂上的高官,不会阻挠以福王为首众多亲王的行动。
有宦者高声呼喊:皇帝驾到!
朱由检来了,现场跪倒一片,山呼万岁。
他亲切的和徐光启等三人见礼,逐个扶他们起来,然后亲自走到台上,高声问道:“诸位爱卿,三位先生讲的如何?”
众人齐声喊好。
“徐先生是朕的恩师,行过拜师礼的。他是一位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学贯东西的智者,大明朝有太多事情需要他做。因此,朕任命徐先生为国子监祭酒,仍然驻顺义皇庄办事。”
现场欢声雷动,国子监祭酒不是太高的官职,好在工作清闲,能够让徐光启拥有更多的时间。
“袁先生近乎于一个天才,朕想让他主政辽东,无奈老先生年纪不小,不适宜到处奔波。朕便恳请老先生留在朝堂,做都察院左都御史。”
此话一出,现场不少人冒冷汗。袁可立入主都察院,以他聪明绝顶的智慧,官场这点猫腻哪里逃出他的法眼,看来皇帝推行吏治改革的传言不假,各种懒政、贪墨、攻讦都将被遏制。
“孙先生是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是大明收服辽东失地的英雄,是袁崇焕等一众将领的老师。
朕想拜托老先生主持五军都督府,推行大明朝的军制改革,锻造无坚不摧的新军,助力大明朝打败女真、走向海外。”
现场有人暗自叫好,甚至有人开始小声讨论,这三个人的使用,分别针对教育科技、吏治改革、军制改革,这是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大明朝有望就此重回正轨。
同样有人忧虑,这些改变将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
朱由检待声响渐小,说道:“恰好各位爱卿都在,朕有诏旨颁布!”
曹化淳开始宣读圣旨,内容是内阁及六部、五寺、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等诸多中央部门的人事任命。
其中,最重要的,诏旨中明确指出:内阁首辅仍然是黄立极。
朱由检看到不远处等待的刘文炳,彼此会心一笑,谜底揭晓,该去正阳门外的如意赌坊兑现赌约,三十万两白银一赔一百,就是三千万两,看看他们怎么给?
等到无力偿付,幕后的大人物该现身了吧?
他到底是谁,朕都等的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