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三驾马车(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2688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70章 三驾马车

  京城里缇骑四出,不止如意赌坊的人出不来,店掌柜的家中,以及附近的两条街道,进出人员都会受到严格盘查。

  刘文炳坐在赌坊最大的那张桌子上,摇晃着两条腿,想起自己被人讨债,以至于家中被迫变卖财产的场景。

  如意赌坊,你也有今天?因果报应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似乎早了点。

  店掌柜控制不住局势,东家不得不出来。

  刘文炳来过无数次,却是第一次见到东家。这是个年轻人,名叫齐来顺,比自己大不了几岁。

  刘文炳废话不多说,遵照赌约执行吧,交出三千万两白银。

  齐来顺支吾了半天,意思只有一个:没钱。

  刘文炳做了一段时间锦衣卫,他能很清晰的看出,齐来顺只是个幌子,也可能是少东家,如意赌坊这么大的产业,他根本顶不起来。

  刘文炳盯着他,感觉无处下手,欺负他容易,想从他身上榨出三千万,恐怕不可行。

  齐来顺被盯得心中发毛,主动道:“赌坊的生意,还有京城其它六七个铺面,加起来能凑百万两。若是加上店产和货物,三百万两还是有的。大人,您看……”

  “三百万?才十分之一啊!”

  刘文炳嘴上嫌少,心中被震得直哆嗦。一个奸商而已,产业竟然能达到三百万之巨,比抄魏忠贤的家都多。

  谁说大明朝没有钱,穷得只是皇帝,下面人富得流油。

  齐来顺没说完呢,“要是加上顺天府其它地方的买卖,还能有个几十万两。”

  刘文炳这才知道自己有多穷。

  前些日子,他从福王那里诈了万两黄金,加上最近捞的一些,自以为腰包很鼓、腰杆很硬。现在听齐来顺几句话,他自愧弗如。

  按理说,这么多钱到手,他该饶人家一命。

  可皇帝有交代,重点不是讨债,他应该继续逼迫。

  “知道还欠多少吗?”

  齐来顺知道,但是没说。那个数字太大,太恐怖。

  “既然交不起,那便是欠债不还了。跟我去诏狱,体会下锦衣卫的厉害。”

  见刘文炳下了指示,锦衣卫不由分说去抓人,立即将齐来顺控制起来。

  他们刚出赌坊的大门,外面看热闹的人群中走出一人,牙齿露在嘴唇外,笑起来有吃人的架势。

  “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走开!”

  此人躬身施礼,说道:“刘大人请借一步说话!”

  你说借,那便借吗?锦衣卫要驱赶他。

  刘文炳在后面喊道:“让他过来!”

  来人名叫鲍崖,曾经登上顺义皇庄的北岛,还见过当时还是信王的皇帝。

  “你才是如意赌坊的东家?”

  鲍崖如实答道:“回大人,齐来顺是草民的外甥,替我打理京城的生意。包括赌坊、绸缎铺、米行、茶行。”

  哦……那就好,刘文炳笑了,你的外甥替你打理两百多万两的生意,那么你一定更有钱。看起来,这三千万两你能赔得起。

  鲍崖笑着摇头,答道:“赔不起!草民没有那么多钱!”

  那还等什么,一起抓走吧!严刑拷打,看你能拿出多少。

  鲍崖恳请道:“草民斗胆,想见一面陛下,自有道理分辨。”

  刘文炳问:“我来讨钱,你见陛下作甚?”

  “如若草民猜的没错,那日与大人同来的一定是陛下。”

  对啊,刘文炳乐了。表兄说他是皇帝,你们店铺的人不信。

  和一个皇帝赌内阁首辅是谁,这不是找死吗?

  刘文炳虽然嘴角在笑,眼神却很犀利,瞪着他,说吧,为什么敢赌?三千万的赌约都敢接,谁给你撑腰?

  鲍崖不说,再一次提醒:草民要见陛下。

  “陛下说了,若是有人求见,就带他去文华殿面圣。走吧!鲍掌柜!”

  ……

  文华殿内,朱由检办了个简单的宴会,桌子上四菜一汤,参加的有徐光启、孙承宗、袁可立,都是今日经筵的授课人。

  徐光启对饭菜习以为常,在顺义皇庄时便是如此,孙承宗与袁可立初次与皇帝吃饭,没想到如此朴素。

  桌子不大,四人分坐四方,朱由检热情的招呼他们喝酒,夹菜!别客气!

  孙承宗和袁可立当着皇帝的面,难免有些拘谨。徐光启大快朵颐,吃得很是痛快。

  他俩心中有些疑惑,都是六十五六的老人,本以为在家中养老了却余生,先是接到信王发出的求贤令,毫不迟疑的上交官府,不愿去皇庄投靠一个王爷。

  后来,这位王爷登基,再次发出求贤令。两人一看不对劲,再不出来恐怕老命悬了,只好从家中出发,赶来京城见驾。

  朱由检接见他们,并且安排一个舞台,让他们一鸣惊人,用学识和见解镇住满朝文武。

  袁可立听说不用讲经史子集,而是他的一生经历,以及所思所考。

  戎马一生,他有太多东西可讲,皇帝偏偏让他说海洋,那才是大明子民的未来。

  好好看着《万国坤舆图》,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征服,何必整日喊着仁义道德,走出去,看看辽阔的世界。

  孙承宗是大明在辽东的守护神,坚城利炮谁都知道,皇帝让他谈一谈民心,不止是用它征服女真,更要用它征服蒙古,征服海洋外的很多地方。

  他们讲了,效果出奇的好,连自己都没有想到。

  但是,皇帝的任命让他们感觉蹊跷,袁可立进了都察院,孙承宗入主五军都督府,和他们此前想象的截然不同。

  赶来的路上,两人有过对话,既然皇帝如此器重,他俩以为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奔赴辽东,像几年前一样,孙承宗任蓟辽总督,总管辽东及蓟州军事。

  袁可立任登莱总督,负责水师和后勤供应,以及登州、莱州、皮岛、觉华岛诸军事。

  第二种可能是入阁,俩人中有一个就任内阁首辅,协助皇帝主持大明国政。

  结果都不是,两人分别被分配进入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

  朱由检有必要公布答案,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辽东战事固然重要,但大明的根基不在辽东,而在乎朝堂。

  袁可立为什么进都察院,在于大明的吏治腐败已经侵入骨髓,再不整改会病入膏肓。

  拿最近山东赈灾为例,朱由检特意关注了一下,户部拨发的救灾粮还没出京,已经少了三分之二。等运到山东,层层官吏盘剥,最后到百姓手中所剩无几。

  这还是户部尚书苏茂相和山东巡抚李精白亲自主持的救灾,弄成这个样子算是比较好的一次,可见平日里的潜规则有多么恶劣。

  朱由检没有处罚苏茂相和李精白,反而让苏茂相入阁。原因是责任不在于个人,而是大明朝政骨子里的堕落,连户部尚书和山东巡抚都不能免俗。

  听了朱由检讲的案例,袁可立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大明之所以税赋收不上来,钱粮不能花到刀刃上,与官员队伍的腐朽、结党、不作为紧密相关,如何营造风清气结的官场氛围,是他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应该做的。

  至于孙承宗的任命,朱由检只是提醒了一下,边军现在是什么状态?

  孙先生在辽东时为什么舍弃边军不用,非要重新招募训练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真的强吗?和几十年前的戚家军比如何?和大明赴朝鲜征讨倭国的军队比如何?

  不是关宁铁骑强,也不是女真骑兵不可战胜,而是我们其它地方的边军,太弱了!

  孙承宗入主五军都督府,任务是改造边军,甚至可以废黜边军。

  如今时过境迁,大明不再需要营兵制,不需要军户,需要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新军。

  他们必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必须有出色的将领和铁血的军卒,需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孙承宗拜服,辽东只是大明之一隅,守住坚城,用大炮足以对付女真。

  所以,皇帝希望他从根本上改变颓势,大明的军事强大在于京营,而不是关宁铁骑。

  这段话说完,两人明白皇帝的良苦用心,他们分别担负吏治、军制两个方面的重大改革,责任比赶赴辽东,或者做内阁首辅更为重大。

  徐光启一直很坦然,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不高,却非常适合他。

  诏旨中说了,徐光启仍然住在顺义皇庄,继续从事他多方面的科学研究。

  皇帝将为他配备各方面的人才,跟着他学习,帮着他研究,从军事、经济、教育、数学、历法各方面驱动大明的发展。

  如果大明朝是一台机器,袁可立和孙承宗在维修,让机器顺畅的运转。

  而徐光启对付的是发动机,想办法从科学技术方面提升动力,决定这台机器运转的上限。

  朱由检很高兴,哪怕面前是四菜一汤,全是家常菜,他仍然吃出山珍海味的快感。

  三位先生年龄都在六十以上,他们将组成大明向前发展的三驾马车,迅速将女真人甩在后面。

  王承恩来报,锦衣卫指挥佥事刘文炳带如意赌坊的幕后东家拜见。

  朱由检和三位先生打个招呼,朕去去就来!

  他很好奇,这位幕后隐藏的东家到底是谁?

  而隐藏在东家身后的人,又是自己身边的哪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