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曾经开洋税于漳州海澄县,其时收税共得十三万余金,人民安乐,军饷饶足。当时贩卖南洋的利润很高,海外有银山都自溢,不像大明这样还要凿井之类。言外之意,就是开海禁的好处多多。
只是后来红夷作梗,劫夺于货,以致盗贼效仿的越来越多。当时地方官府就禀告朝廷,说只有断绝开洋之税,才能让那些当海盗的贼人得不到任何东西。
于是,又开始了禁海。可这么一来,海盗就开始上岸劫掠了,还是不得安宁。另外,走私的人也多了,禁海只是让朝廷没了收入,仅此而已。
何乔远接着又详细介绍了所谓的红夷,说红夷本国名加留巴,吕宋本国则佛郎机也。他的这个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南洋层面,并不知道欧洲那边的情况。不过这个认识,对于大明这时代的人来说,已经难能可贵了。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红夷在吕宋那边有强买强卖情况,被我明人所不喜。也因此,多不和红夷贸易。于是,那些红夷就开始抢劫了。何乔远认为,这些红夷的本意其实还是想贸易来获取利益,并不真得是要一开始就抢劫的。现在那些红夷占据了台湾,和海盗合作,收取海贸税收。
对于台湾这个地方,何乔远就怕朝廷中无人知晓,也做了解释,甚至说明了坐船多久到,让人能有个概念。不过确实也是,在这个时候,大明其实压根就没在意台湾这种岛屿。
何乔远还介绍了现今海上的基本情况:说据今日吕宋、红夷二夷入我近地而论,此所谓东洋者也。此外,尚有暹逻、柬埔寨、广南、顺化以及日本倭,所谓西洋也。
他特意介绍了这些地方的特产,比如说暹逻出犀角、象牙、苏木、胡椒,如西留巴,又出西国米、燕窝,他番所无。柬埔寨、广南、顺化亦出苏木、胡椒,日本虽然也海禁,可照样有人走私其特产白银出来。这些贸易现在都是在台湾,而我大明却收不到一分税银,真得很遗憾。
何乔远甚至在讲述了那么多之后,给出了他的开洋主张:说大贩则给引于吕宋,小贩则令给引于鸡笼、淡水;在红夷者,则给引于台湾,省得奸民接济,使利归于我,则使泉州一海防同知主之。其东洋诸夷及大贩吕宋,则仍给引于漳州,使漳州一海防同知主之。兴贩大通,生活有路,贼盗鲜少,此中国之大利也。
他在奏章中说,虽然开海确实有风险,出海者十人九败,其得成家者十之一二耳,可人却还是会争趋之。为此,他打了个所有大明人都知道的例子,来证明这个事情其实不用太危言耸听。
354 开洋海议
何乔远所举的例子,就是读书人的例子。这个只要是大明人,自然都能知道。
他认为,读书和出海很相似。比如说读书成进士的,在读书人中能有几个人有十之一二么那些读了一辈子书却一无所获的人,穷困潦倒,就说读书误人,难道事情真得是这样么现实却是人人都喜欢读书,就是因为读书有可能会中进士,从而出人头地。
由此类比,出海也是一样,有发家致富的前景,虽然有危险,但还是人人都愿意去。所以不要拿这样的例子当借口来禁海,这并不妥当。开海的话,就算有海盗,最多劫一两艘船,危害就止在一两艘船上。可一旦禁海,这些海盗就登岸来劫掠,那危害有多大,会有多少人因此受难,这根本就不能比
何乔远在奏章的最后,举了宋时开海的例子。说市舶司当时设在泉州,有三十多个国家过来通商,空前盛况。当时的郡守还会为他们祈福,保佑出海平安。朝堂朝野,都赞同这事。也因此,宋一代就不怎么缺过钱。后来宋灭亡,也不是因为开海禁的原因。
看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看了温体仁一眼。这一段和当初温体仁在早朝上的慷慨陈词如出一辙,难怪温体仁看到这份奏章后,会藏在袖子里,找机会给自己御览了。
他如此想着,便继续看奏章的最后。
何乔远又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了禁海的危害,强调福建多山,交通不便。没有了海运,只能陆路挑运,使得福建物资匮乏,且这还是小事。他说如今的天下,做生意已成大利,很多人都在经商了,所谓今日天下人无所不为行贾,说吴越的生丝是夷人最喜欢的东西,他们自己则擅长织造,如果没有了生丝,他们也就没有了原料;他们还喜欢江西的瓷器等等。
何乔远最后说大明现在都是用钱的时候,特别是在北方,要对付蒙古和建虏鞑子,更是需要好多钱;而在西南,则有很多好东西堆积在那里卖不出去,也就无法换成钱。他们没钱也要造反。这些事情的发生,都让大明需要更多的钱。
有这么好的机会摆在这里,何乔远希望朝廷重视,重开海禁,为大明之福也
崇祯皇帝看完,虽然觉得奏章中有个别地方的观点或者论据并不妥当,但总体而言,这份奏章是给了他很大的惊喜。
崇祯皇帝手中拿着这份奏章,并不放到御案上,看着温体仁,带着点微笑问道:“温卿怎么看”
“陛下,臣以为,此奏章所言极有道理,臣附和之”没有意外,温体仁的表态就是赞同。
而后,他稍微犹豫了下,最终还是补充道:“臣在年前早朝所言,传到闽地,何侍郎听闻,甚是心喜。前些天时,钦差徐尚书更是出手干预海贼李魁奇立斩之事,变更为押解京师。他以为是臣在这事上出了力,因此又写了这份奏章,让人送到京师来。”
温体仁说到这里,便停住了。他是聊天群中的人,当时就有关注那个水上飘和崇祯皇帝的互动,因此,他一下就知道徐光启那事是谁的意思。对于这样一个海盗,皇上并不杀他,反而是要费周折押解来京师,这已经很明白地传递了一个信息。
也因此,他对这份奏章有很强的信心。如今地方上也有官绅,虽然是告老还乡的乡绅呼应自己的开海之举,还是熟悉海事的,这就大有作为了。
崇祯皇帝听得微微一笑,他知道以温体仁的精明,肯定也猜出来,徐光启那事是自己安排的。于是,他就问道:“那李魁奇可曾押解到京师了”
对于这事,温体仁虽然贵为首辅,可和他有关,自然有操心。因此,他马上就奏道:“回陛下,海贼李魁奇在今日早间押解到京,如今关押在刑部大牢。”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当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