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7 章(1 / 1)

崇祯聊天群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做事。而我大明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这意味着我大明最大的县也不会有超过30个有俸禄的职位。”

崇祯皇帝对于这个事情,也是大概知道,但这数字真正一出来就有点吃惊了。要知道就算最大的县,最多30个职位来算,他们是要管理一个县的所有地方行政事务,包括税收、审理案件、维护治安、管理交通、教育、公共工程和社会赈济等等,这些可都是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绝非一个人简简单单一下就能办好的。

虽然说古代的一个县人口并不多,远不能和后世相比,但相对于的,这管理的官吏人数也太少了,都赶不上现在的随便一个政府单位。且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等等,也同时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头疼。这大明要改革的事情还真多啊

与此同时,温体仁还在继续介绍道:“太祖所定税制一直没改,可朝廷和地方皆无钱粮,则做不了事情。便有了各种加派和劳役,后来也可用银两折劳役。对于这些,并没有一个定制,也是因为如此,朝廷朝廷和地方无钱则会进行加派。而有事要做,亦是让百姓服役。”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倒是知道一点,大明的劳役,是无偿的,且还要自带工具和口粮,确实最低限度的花费官府的钱了。

其实,刚才温体仁停顿了一会,是稍微犹豫了一点,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比如这种加派,大明历代皇帝也是有带头的,且加派都是经过皇帝允许的。就算地方官府自行加派的一些费用,也是以为有例可考,朝廷是默认允许的。

这些其实就是所谓的苛捐杂税了,这里面的事情很复杂,如果要全部摊开了说,怕是连温体仁都无法全部说清楚。

“陛下该是知道,知府一年的俸禄大约为六十二两左右,而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则为二十七两左右。他们底下的官吏就更少了,这样的俸禄,确实节约了朝廷大量的支出。但他们不够用钱的情况下,自行加派,各种捞取就顺理成章了。而这一些,基本上又成为有田地者的支出。”

温体仁说到这里,深深一躬身道:“臣知陛下了解这些,亦是会有革新。此事事关重大,远不止造成一些百姓弃田而逃的危害,还请陛下下定决心,臣亦全力以赴”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这个太祖留下的坑必须填平了。最佳的解决方法自然是免除农业税,但对于这个时期来说,田赋为国家税收最重要的来源,要免除,呵呵,那只有在晚上做梦的时候。

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崇祯皇帝如此想着,便严肃地温体仁说道:“温卿,商税收取的事儿,必须加快了。朕的意思,以后朝廷税赋,必须从田赋上转移,否则重税伤农,大明不稳”

“陛下高见,农乃一国之本。中兴大明,扬威海外,亦要根基稳健才行。”温体仁立刻附和地说道,甚至还点了点皇帝的梦想,而后从袖子中拿出一份奏章道,“陛下,此乃内阁收到的一份奏章,有悖一直以来的主流。然臣以为此奏章所言之事,却正合陛下刚才所言。”

崇祯皇帝一听大喜,连忙让内侍去把奏章呈上来。

353 开海禁

奏章打开,只是一看标题,崇祯皇帝不由得便是眼前一亮。这标题,竟然是开洋海议

这是什么人竟然有如此眼力,知道要开海禁崇祯皇帝想着,不由得很是好奇,连忙拉到最下面去看署名,却发现是已经告老还乡的何乔远。

这个人,崇祯皇帝有印象,知道他字穉孝,福建晋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如今已是七十二岁,这年龄算大了。

一想起这个人,他又马上想起去年初,何乔远请辞的时候,也曾上过一份奏章,曰海上小议。

只是很遗憾,当时的崇祯皇帝,并不是如今这个由后世灵魂穿越的崇祯皇帝,对于何乔远的那份海上小议的奏章,并没有引起重视。

此时崇祯皇帝想起,或者是灵魂融合的原因,他的记忆甚好,一下便想起了当时那海上小议的奏章内容。

当时何乔远在奏章中提到,大明以前有收海税,但后来海盗猖獗之后,朝廷又因为没有饷银剿灭海盗,以至于走正常途径的商人日益减少。吕宋那边的人见我大明贩运过去的货物日渐减少,就和台湾那边的人做交易,这税钱都被海盗、红夷给赚了去。

何乔远建议,朝廷要重新收海税,并让郑芝龙清剿海盗。这个人知道海盗巢穴在哪,且又常在海上惯海战之事,有他出面,定能剿灭海盗的。

不过郑芝龙归降后,朝廷没钱给饷,这剿匪的钱一直是郑芝龙自己掏钱。这种事情不能持续太久,否则要是有一天,郑芝龙的钱耗完了,他怎么办如果又叛了去的话,这海盗谁来剿灭以前曾有旨意让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联合剿灭海盗,可最终这个事情,就没有一个省份有动作,原因都是没钱出兵。

当下的律法,杀人者死可为什么杀人,如果不查清楚,只是单单用杀人者死来判案的话就有失公允了。何乔远甚至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论点,而后马上又说到海盗的事情。

他在奏章中说,海盗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其中各种情况的都有,希望朝廷慎重对待。听说李魁奇也想被招安,他建议是接受招安。至少把李魁奇招安后,就能把他掌握住,事后再想怎么处置他都可以。如果不答应的话,就算让郑芝龙去剿灭他,也要耗费钱粮和人命,这种事情不划算的。

崇祯皇帝回忆到这里,不由得暗叹这何乔远不愧是福建人,对于海事方面,比大明大部分人都要知道得多。他讲得那些都有道理,只是很可惜,原本的崇祯皇帝并没有重视。否则的话,开了海禁收税,也不需要再追加辽饷,搞不定大明朝还能再延续一些年了。

如此想着,崇祯皇帝心中暗暗感叹了一下,而后有点迫不及待地看起了手中这份开洋海议的奏章。

“窃谓海者闽人之田也。闽地狭窄,又无河道可通舟楫,以贸迁江浙两京间,惟有贩海一路,是其生业”

何乔远从福建的实际情况分析开篇,从太祖皇帝禁海开始说起,首先论证了一个观点。就是禁海并没有什么卵用。不管谁谁谁,用了多么严厉的措施来实施禁海的国策,最终的结果却导致海盗横行,民不聊生。

不过从万历初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