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向仁祖建议,要整顿战备,做好建虏攻打都城的准备。只要坚持住,有大明在侧方牵制,必能让建虏无功而返。
他们正在商议着,却有人来报,说派往建虏处的朝鲜使节有要事派人回来了。
“王上,建虏又降低条件了。还说只要我朝鲜不和明国有任何往来,他们愿意撤兵,以后也不会再来抢夺粮食”
仁祖没想到好消息一个接一个,顿时,他哈哈大笑,当即吩咐道:“痛快,痛快,来呀,摆宴助兴。寡人要好生招待下陈副将”
“对对对,肯定是建虏怕了大明,不敢再得罪我朝鲜了”吴达济等人也是高兴,连声附和。
建虏就那么多人,能有多少个千人队可以灭,虽然增兵朝鲜,肯定是想以此逼迫朝鲜不倒向大明。只要答应了他们,肯定就退兵了。
于是,未修完的王宫中,便又传出了歌舞之音。但他们却不知道,那使节派回来的人,退下后却偷偷地联系某些人了。
此时,远在大明的锦州,一支上万人的军队,正在开进宁远城内。在城头上,山海关总兵何可纲领着众将正向他面前的一名文官见礼:“下官奉阁老之命进驻宁远,给左大人添麻烦了”
这名文官,原是昌黎县令,因昌黎之战的功劳,一跃而成为宁前兵备佥事,负责管理宁前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监督官兵,问理刑名,禁革奸弊等。原本管着兵事,又是文官,因此,哪怕何可纲是总兵,也照样得放低姿态。
左应选却也没有架子,连忙微笑着说道:“本官已收到孙阁老的命令,粮草物资已尽量筹备。”
说到这里,他稍微一侧身,对站他身边的一员武将道:“李守备,你带何大帅前去安顿吧”
李守备,就是昌黎民壮头领李士奇,同样死守昌黎有功,从一介草民被提拔为宁远守备。他听了左应选的话,当即抱拳,而后伸手示意道:“大帅这边请”
何可纲知道这两人的出身,知道他们两人都在皇帝那边挂上号的,倒也不敢怠慢,连忙微笑着走了。
左应选看到他们远去,转回身子,看着城外蜿蜒而来的军队,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他从昌黎来到宁远就任后,发现这里的情况很复杂。幸亏是有李士奇当守备帮着他,否则他根本就无所作为,被底下那些武将架空。
这边是有地,可大都荒废着。不是说人懒不去种,而是建虏不知道何时会出现,种了也是白种。临近城池的田地倒是有人种,可都是城中各家将领的地,其中有不少是吴祖两家的地。
左应选越级提拔,深感皇帝的器重,虽有如此种种困难,但也尽量恪尽职守,但总归才来宁远几个月,不要说接触兵事了,连钱粮也筹备得有限。如今战事一起,粮草却是不多,实在是有点发愁。
不过有一点让他比较放松地是,何可纲的军队,会很苦再赶往锦州。两个总兵的人马齐聚前线,并不是真要进攻建虏,只是摆出这样一个姿态,要消耗的粮草就不会太多。
如果要是锦州那边能守住,不让建虏越过大凌河,那样从锦州到山海关的大批良田就能安排种植,那就太好了
左应选心中想着,心中暗自决定,虽然目前还看不到希望,但还是有必要把那些荒废的良田登记造册,以待将来才行
他站在城头上,想了好长一会后,决定给皇帝为此写份奏章,必须未雨绸缪才行
左应选没有刘王氏这样的渠道,不过快马急递,也要不了几日,那奏章便送到了皇帝手中。
崇祯皇帝看到是左应选的奏章,倒也很是有兴趣,立刻便打开看了起来。
他看完之后,又再看了一遍,而后,放下奏章,深思了起来。过了好久后,他神情一动,似乎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传旨,令内阁首辅温体仁觐见”崇祯皇帝决定就这事,好好和温体仁聊一聊,先行给个章程出来。
352 太祖的又一坑(第四更)
在温体仁见礼之后,崇祯皇帝便让他看了左应选的奏章,而后问道:“温卿,因为灾荒,战乱等等,我大明的无主之地该有不少吧”
这个无主之地,自然是指能耕作的田地。温体仁听了,立刻便回答道:“陛下明见,还有一些田地,因为所产不多,甚至连赋税都不够交,田主往往便弃了这部分田地。”
崇祯皇帝一听,眉头一皱道:“还有这样的事大明的田赋并不是很高啊”
“回陛下,正赋确实不高。”温体仁对于这一块,显然了解地多,因此又能马上回答道,“但因为我大明的各种杂税皆以田地为依据,且劳役也是以田地来分派。这些远比正税要多且劳民,因此弃了田地的农民,多是因为这些”
原本的崇祯皇帝,对于这些并不是很了解。而魂穿过来的胡广,就更是不了解这些古代的税收了。因此,这一块内容,就有点空白。
崇祯皇帝之所以召温体仁前来,原本还不是因为这个,他是基于另外一个想法。此时知道,便皱着眉头问道:“这块税赋方面的饿来龙去脉,卿且说给朕听听。”
“陛下,此事当追溯太祖开国之初。”温体仁自然答应给他讲道,“太祖因为出身,对于农民很是仁慈,而有痛恨于贪官污吏,因此”
崇祯皇帝一听开头,就不由得无语,看来这个锅又要明太祖来背了。不过确实,他当初以为的一些不错制度,其实都是一个个坑,如今终于挡不住。别人都说坑爹,他是坑子孙,也是无语了
“太祖规定田赋约为十分之一左右,算是很低的了。按理来说,这点田赋是不够我大明正常使用。不过太祖另有他法:令我大明军队自给自足,皇权不下乡,各村堡实行自治。另外在洪武时期,朝廷多用大明宝钞来应付各种开支。且我大明官员为历代最少,做事多雇吏员。”
温体仁差不多已经了解眼前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一个处事态度,因此,知道这种话说得直白,浅显,有些地方不合乎礼节却也没关系。他说到这里,偷眼确认了下崇祯皇帝的脸色,知道自己没猜错,皇帝在认真听着,便又继续说道:“臣有过估算,如今我大明有官两万零四百左右,而吏则有五万一千左右。官吏算起来也才7万余人,却要治理我大明整个天下。虽说节约了费用,可做事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或者是为了证明他所说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温体仁便又补充道:“五万余名吏员,大部分还同时供役于军,其中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在各州府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