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征服人心的禁忌 二、说服他人应避免的姿态
有人常说:"这是我亲眼所见,绝对错不了。"人的眼睛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究竟有几分准确『性』?实在值得探讨。或许人常带着先人为主的有『色』眼镜,只看适合自己的事情也说不定。
诚然,人的五官中,接受刺激最强的部位莫过于眼睛。常常是映在眼里的事就是终生也难忘的。因此,和人接触不得不注意他态度的理由也就在此。有许多事情是由于自己不拘小节的习『性』而影响了说服的效果。在此,特别指出几项必须注意的要点:
(1)手
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是手。玩弄领带、用手掩住鼻子。不停地抚弄头发、使手关节发出声音、玩弄接过手的名片等等不良习『性』。两只手总是忙个不停,很不安稳的样子,常易导致说服失败。
(2)脚
神经质地不停摇动,往前伸,翘起脚,紧张时翘起后脚跟等等动作,不仅制造紧张气氛,而且也显得相当不礼貌。如果在讨论重要问题时翘起脚,准会被人白眼。
(3)背
老年人驼背是正常的事,如果连年轻人都弯腰驼背的话,可就不太好了。不说别的,就是连说服他人最起码的外表都没有。我们应该挺直腰杆和人交谈。
(4)眼睛
目光惊慌失措,在该正视时会把目光移开,这些人都是缺乏自信心,或者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人容易使人反感。然而如一直盯着对方的话,又难免会给人压迫感,使别人不满。因此只要能安详地注视对方眼睛的部位就可以了。
(5)表情
毫无表情,或死板板的、不悦的、冷漠的、无生气的表情会给对方留下恶劣的印象。应该赶快改正,不让自己脸上有这种表情。为使说话生动,吸引对方,最好能有生动活泼的表情。
(6)动作
手足无措,动作慌张,表示缺乏自信心。动作迟钝、不知所措,会使人觉得没劲儿,而且让人觉得他愚不可及。昂首阔步、动作敏捷、有生气的交谈等就会使气氛变得融洽。所以,千万别忘记人是依行为而被评价、依态度而改变周围气氛的。
进一步而言,人的动作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姿态都相当于一个字在语言中有着其特殊的功能。
在人们的言语中,为了使人易于了解,我们必须将话组合成为一体或者成为句子,才能够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有人深信揭开这个非语言传达的世界,足以使他们流利地说出这种语言。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传达仅让他们了解到一个意识的层面,而非使他们成为心理专家。单凭观察和对某些孤立姿态的了解而迅速下结论,是最不可取的。一个持续了好几分钟的静态姿势可能与先前的身体动作不协调,相反的,它可能会被潜意识的姿态更进一步的否定掉。
把种种要素从环境中抽离出来之后,要了解姿态就非常困难了。然而将各种姿态适当地组合起来,便可以产生一个完整的形象。
所谓"神经质的傻笑",就是内在不协调的一个最佳的例子。这种笑声极为不协调,从某方面来看,它表示愉快,但是这种姿态的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极端的不愉快。不仅是手臂、腿部有紧张的动作,连整个身体也像是在逃避一种不愉快的处境而变动着。像这种情形,绝不是对幽默的言词所产生的反应。相反地,这种笑对他来说很牵强,甚至是受到惊吓所造成的。
的确,我们该寻找的不仅是可以互补,而且是可以形成一个姿态群的类似态度。举个例说,一个推销员的姿态群可能是这样的:当他非常热心地推销商品时,『臀』部只挨着椅子的边缘,双脚分开,脚尖迅速地抖动,手部置于桌面,身子向前倾靠。调和的面部表情助长了他的声势。好比说:眼睛灵活地运转,同时『露』出轻浅的笑容,可能连额头都没有一丝皱纹。
了解姿态的一致『性』就像一种监视装置,透过它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意义。这好比一种"反假设"控制,驱使我们在下结论之前作进一步的观察。推敲他人的姿态并赋于意义,起初看似是件有趣且容易的事。然而不久就会发现,每一个姿态都可能很快地被另一种姿态所反击、强化和混淆。未受过"非言词传达"知识训练的人,往往没有考虑到姿态的一致『性』而聚然加以判断。从我们的经验中深知,这对他们为害不浅,许多失败的例子都是这样产生的。
姿态的一致『性』不仅是指姿态与姿态间的配合,而且要和口语上的动作相关连。"姿态认同"也可说是一种语言,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政治家能否赢得竞选,往往在于是否能保持这种一致『性』。电视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姿态的一致『性』在现代的辨论中极其重要。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人物在讲演时,应用了不当的姿态。例如,当他说到"我诚恳地接受年轻人的建议"时,手指却『乱』晃,使人听着觉得缺乏诚意。又如他力图使人相信他的和蔼、仁慈时,却以空手道般的手势劈向讲台,这都是不当的姿态。
这里有一个测验,让读者看着自己对于姿态的一致『性』所接受的程度。以下这一段是从查尔斯·裘更斯所著的《苦海孤童》中节录下来的,好让读者在内心中描纷出一幅景象。
"沿着街道往前看,我瞧见特拉伯的男孩走过来。他用一个蓝『色』的空袋子鞭打自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我来说最好,也容易消除他不快的心情、我带着这种表情沾沾自喜往前走。突然,这个男孩的膝盖颤抖、『毛』发竖立、帽子也滑落了,他的四肢剧烈地抖动着,蹒跚地走到路中间对大家哭喊着:\'抱住我吧!我害怕极了!\'这一连串恐惧而愧悔的表现,都是因为我的出现而引起。当我经过他身边时,他的牙齿咔嗒咔嗒地颤动,然后毕恭毕敬地趴在地上。"
看完这段描写后,先不要再读一遍,而是用心地回想一下文中的人物和景像,把作者所描述的在你心中构成一个画面,并将它写下来,然后再重读摘录的文字,看看你所记得的有多少。由于作者了解姿态间的协调一致『性』,所以又用下面这一段文字形成一连串的记录:
"这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说穿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我走了还不到两百步,又看到特拉伯的男孩,那真是一件令人讨厌一惊讶而愤怒的事情,简直无法以言语来形容。他正从狭窄的街道走过来,肩膀上吊着蓝『色』的袋子,眼里流『露』着勤奋而诚恳的目光,踏着轻快的步伐,一副很愉快的样子。当他察觉到我的时候,吃了一惊,又开始显出以往那种仓煌而狼狈的神『色』。这次他跌跌撞撞地绕着我打转,膝盖好像伤得更厉害,同时举起双手乞求怜悯。围观的大众对他的苦痛拍手叫好,使我觉得尴尬极了。"
一致『性』可提供一种结构,使人们的动作更容易安排与回想。观察一致『性』的麻烦在于我们易使语言的沟通和非言语的讯息中断。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神采奕奕地走进你的办公室,对你道声早安,而他的外衣没有扣好,身体懒懒地坐着,两腿分开,面带轻浅的笑容,双手轻轻的搁在椅背上。从这整齐的姿态来看,这个人是处于一种接纳、坦率、毫无戒心的情境中,或许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轻松而舒适。一旦把开头的各种姿态组织成一种复合的态度或感觉,你会发现很容易把所看到的景像转变为有利于听觉,即听得顺耳,从而感到事事都很顺利。
虽然客观的集中注意力来观察姿态,在一开头是很困难的,但是每天练习会显得比较容易,这好比学习语言,熟练了便能运用自如。如果把对方单一姿态的专注转为对姿态群的钻研,我们就会发现身体动作的一致『性』和姿态会变得更容易理解。这将大大帮助你去认识人类姿态的全部意义,以使说服的工作事半功倍。
人们是能够以不同的了解程度来传达各种形式的讯息的。这种沟通的过程不仅止于说和写的语言,当你想和别人沟通时,有时候能说得通,有时却不能,这并不在于你所说的是什么、怎么说,或者思维逻辑的问题,而是在于你传达自己的意思时,对方对你非言词的表达了解多少而定。举个例子,一个丈夫背对着妻子,不吭一声,砰然把门关上,便意味着一个不寻常的意义。因此,要知道一个人能从了解非言词的语言中获益多少,并不困难,因为我们是以很复杂的程序来沟通意思的。然而要记得,情感的流『露』、独特的癖好,以及习惯和姿势困人而异。每一个在商业会议、宴会、球赛、酒吧、公共汽车中坐在你旁边的人都不同。但若把人绝对划分成各种类别来交往,将会得不偿失。
观察并了解姿态动作是相当容易的,但是解释它们却是另一回事了。如一个人说话时以手掩口,表示一个人无法确定他所说的话。对于这种判断,一般没有什么异议。但具体到一个人。那么这种动作究竟意味着他在说谎?还是没有把握?或是怀疑自己所说的话呢?答案可能总是其中的一个。在此,下结论之前,你不妨回想一下,这个人以前是否曾经那样?当时的情况如何?如果没有,那你得细心观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产生这一动作的?如果有说话掩口的历史可循,便可作下一阶段的分析了。在他说了你想试验的这一些话后,你问他:"你肯定吗?"他可以答的"是的"这两个简单的字,也可以使他产生犹豫,从而深知他并不能确定自己所说的话,以"我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作答。通过语言的了解,更需要考虑到它的弦外之音。经验、判断的正确『性』和姿态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在一个人无法以一般方式来肯定的情况下,就要考虑一下一般人对掩口的姿势的见解。相当多的人一致认为,这种姿势意味着这个人可疑、没把握、撒谎或歪曲事实。
交叉手臂于胸前的姿势,常给人以抗拒的心理。如果我们想与某人沟通时,可能会发现他保持着从前雪匣铺中印地安人的姿势,这意味着他不想听,而且态度很坚决。在很多对话中,我们与其要辩认这种姿态,想出解决办法,不如干脆换话题,不要当场硬和他沟通。
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反馈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一连串的姿势,便是一种重要的反馈。他们正好显示出从这一瞬间到那一瞬间,由这个动作到那个动作间,个人或群体不用言语时如何反应,自己所说的是被肯定的地接受了还是被否定了。听众对你是开放的还是戒备的,他们是在对你的说话保持自我克制还是觉得无聊厌烦。人们将这种反馈称为"听从意识"的反馈。非言词的反馈能警告你,要想达成自己渴望的目标,你还需干些什么?需要调整些什么?如果一个人不能意识到反馈,那么他在表达自己的可靠和真诚时,就很可能会失败。
完全掌握"非言词传达"的技巧,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这几乎与要掌握流利的外语一样有难度。除了对你自己的表情和你要传达给听众的意思将清楚地意识到外,还要劝你一天至少保留十分钟,刻意地"洞察"他人的表情。任何人群聚集之处,都是一个很好的"洞察"的场所,可以自由表达情绪和态度的社交以及商业会议,尤其适合做这种研究。人们参加这种会议的态度,通常是很热烈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开诚布公。然而,即使你端坐在家中,也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因为电视为研究非言词的沟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领域,尤其是记者现场采访等节目,先只看画面了解来龙去脉,然后每隔五分钟打开声音,比较一下言语的表达和你根据表情所推敲出来的结果是否一致,但一定要注意到各种表情姿态的调和与连贯『性』,才能下正确的判断。这样,在进行说服时,便能针对各种情况,发出致命的一击,从而达到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