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各地,连军队都是太监说了算。
这也就有了卢象升之死。
他想要整治贪、官、污、吏。
却连自己身边的太监都防不住。
已经烂到了根的大明,在崇祯皇帝的这般作为之下,最后走向了灭亡。
当楚风单独给崇祯皇帝讲述出来这些原本历史之经过的时候。
崇祯皇帝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
甚至是已经有一些绝望了。
楚风也是在这个时候,让他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慢慢地谋划。
在听到楚风说了,李自成一路攻破紫禁城,那些个官员还有太监,还有藩王等等人物的表现之后。
他对这些个人,是一点儿好感都没有了。
所以这一次,洪承畴南下的时候,离京之前,他给了洪承畴这道金牌。
有了这道如朕亲临的金牌。
洪承畴也就拥有着可以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也是唐王在见到洪承畴的金牌之后,差一点儿吓破了胆。
有了这道金牌。
洪承畴直接抓了他。
然后查出来唐王府这些年所犯下的那些错,他就算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三天之后。
朱聿镆带着人,送来了粮食和钱财。
洪承畴立即安排身边的人,开始监督南洋的流民在附近开荒、建村。
然后把附近的田地也分出来一部分,安顿这些百姓。
至于这些土地以前的主人。
一部分,是城内的佃主
但是他们不敢有什么怨言,毕竟这些田地,他们得来的手段并不是很光彩。
还有一部分,他们的地契之主,已经死在了当年的反贼之乱中。
所以洪承畴就做主,让官员主持,开始摊丁入亩。
如此来保证城外的百姓们,可以安定下来,在南阳城外组建新的村落和集镇。
再之后。
洪承畴去了开封。
这里以前乃是大宋的古都。
可是自从北宋灭亡之后,这里被鞑子入侵,如今已经不再是多么繁华的都城了。
但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都城,如今却也是中原之地繁华都城之一。
“洪巡抚光临,有失远迎啊!”
住在这里的,乃是大明的周王朱恭枵。
“王爷,请接旨!”
洪承畴的手中拿一个圣旨。
这也是崇祯皇帝在洪承畴临行之前,写好的一份圣旨。
“王下,接旨!”
朱恭枵连忙让人摆好了供桌,然后招了一些人,跪在地上,一起迎接圣旨。
洪承畴在一旁等着,直到朱恭枵做完这些之后。
“王爷,快快请起,万岁爷说了,王爷您乃是大明的肱骨,是大明的王。”
“此番宣旨,王爷不必跪着。”
朱恭枵感动不已,起身,朝着紫禁城的方向施礼道:“多谢万岁爷。”
洪承畴这才开始宣旨。
崇祯皇帝是为了表扬周王朱恭枵在当年八大反贼之乱的时候,捐出了几十万的钱财,并且积极鼓励开封府的守备和那些个反贼交战。
不仅赏赐周王五罐仙酿,还有不少的布匹,还有一些金银财宝等物。
甚至里面,可以感受到,崇祯皇帝对于周王朱恭枵的称赞和嘉奖。
“王爷,辛苦了。”
洪承畴也对这位王爷非常尊敬,而不是对待唐王朱聿镆那样的王爷,态度非常强硬。
“唉,这也是本王力所能及之事,这大明,乃是太祖当年带着人杀出来的,赶走了蒙元,才有如今之中原汉统。”
“所以啊,大明要是倒了,就没有人能够抵抗北地的鞑子了。”
朱恭枵的眼光当真是长远。
仅仅是几句话,就说出来大明的存在的重要性。
就连洪承畴,都不得不佩服。
周王所言,当真是肺腑之言,也是警醒之言。
大明王朝要是倒下。
中原必然是一片混乱,就算是扶持新的帝王登基。
那也是经过了一番南征北战,才可能扶持起来。
而这个时候,鞑子怕是直接就渔翁得利了吧。
洪承畴离开之前。
朱恭枵又拿出五百万的钱财,还有八十万石的粮食。
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整个王府上下,也有人要养活。
“王爷大义,请收洪承畴一拜!”洪承畴被朱恭枵这种大公无私给感动到了。
“无碍,此时不过是困难了点,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朱恭枵轻声细语道。
就这样,洪承畴四处拜访,筹集到了不少的粮食和钱财。
一边以工代赈,让流民自己修建房屋,从而获得住所和天帝,还能够获得吃的和钱财。
也就给了他们希望,让他们得以活下去。
河南之地的旱灾,才算是缓解了不少,饿死的人,每天都在减少。
直到从码头处卸下来的粮食,运送到了各地。
这饿死的人,也就更加的少了。
大明这才得以安稳。
------------
第两百零四章 李世民的弃车保帅
崇祯皇帝这算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
才终于有了如今稳定的局面。
剩下的时间里,自然是好生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脱离苦难的日子。
开海,能够给大明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首先便是这个粮食,也就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不然仅仅是靠着始皇帝这些个皇帝每一次在仙境里面支援崇祯皇帝。
这就是杯水车薪。
根本就满足不了大明的千万老百姓。
至于这个“努力”嘛。
自然还是离不开楚风这些年,一直在指点崇祯皇帝。
指出了大明这个时候的个中弊病。
楚风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说服力会如此之大。
可能是因为这些帝王,和历史上记载的那些个帝王,还是有一些差别。
不然,以历史记载的崇祯皇帝的那个尿性。
他还不一定就完完全全听从楚风的话,也不会完完全全地按照楚风指出来的弊病,去慢慢地改变。
可能,在知道袁崇焕会没能守住北地之关口,把鞑子放进来了。
回去之后,就直接罢免了袁崇焕。
毕竟这样无能的总督,那肯定是不能用了。
又可能,在听到大明的太监没什么用,反而是大明最大的贪官群体之一。
回去之后,就杀尽那些个太监。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下令,杀过人。
在对待己巳之战之后的战争影响的时候,他就杀了很多大臣。
在后来,也是一样。
朝堂之上的官员,一个一个看起来如履薄冰。
可是该贪污,那还是照样贪污。
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不至于让崇祯皇帝给砍了头而已。
所以楚风也有一些疑惑。
但是却并没有深究。
这些帝王听话,倒是省去了很多麻烦。
大明这边稳定了。
大唐那边,在李世民和世家握手言和,双方都是自觉性地各退一步。
这才稍微稳定下来。
世家大族得到了一些技术,自然是开始着手建立工厂。
什么琉璃工厂。
染布工厂。
水泥工厂等等。
李世民的想法,那就是用这些工艺,让那些世家大族松一口气。
同时,也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