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 章(1 / 1)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 夜半蝉鸣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这好话,某也说了,剩下的,就看王爷你自己的选择。”

洪承畴从天津卫来到了河南之地。

因为当初反贼在河南之地肆掠之后,对这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而如今因为北拒鞑子之战,让这些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如此情况之下。

崇祯皇帝启用洪承畴为巡抚,代替天子巡视河南之地。

孙承宗在河北。

这里有着京师之地,以孙承宗的威望和声誉,才可以镇住京师之地的其他官宦之家。

孙传庭去了山西,这里他也是比较熟悉。

山西之地有着很多石炭矿,这些石炭如今也已经成为那些贵勋和官宦之家取暖的重要保证。

而矿产多了。

这里的矛盾也比较多。

大部分的矿,是由朝廷开办。

但是这个钱。

并不能完全就进入崇祯皇帝的腰包。

这也是楚风突然查到的一个信息。

便告诉了崇祯皇帝,这些石炭矿,乃是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私人开采,那就是违法。

他们会雇佣很多农夫去开采,根本就是那种不顾人命,压榨民夫的只看重利益的商贾。

所以在趁着山西之地出现了乱子的时候。

直接带着人。

从南到北,清理一边。

这样一来。

大明的内地才会慢慢地安稳下来。

没有了功高盖主的疑心,也没有了不相信孙传庭、洪承畴这些官员的疑心的崇祯皇帝,这魄力和手段,也都用在了正道上面。

就像是现在的洪承畴。

他都敢和大明的这些藩王掰手腕。

特别是河南之地。

是大明藩王最为密集的地区,差不多十一个藩王。

每一个藩王都有着自己的领地,他们的领地还在暗中不断扩大。

就是因为他们乃是皇亲国戚,是大明的藩王,是老朱家的人。

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可以做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都不会有官府拿他们怎么样。

当然,这些藩王也知道顾及自己的名声。

这新上任的崇祯皇帝,那可是有着仙师的支持,实力正在壮大。

他们可不敢做的太过了。

却没想,这朝廷还是派来了大臣,要他们家中的良田,还要他们家中的粮食。

“这王府,当真是豪华啊。”

南阳城内的唐王府占地非常大,几进几出的豪宅,里面还有这不少的园林。

仅仅是佣人,已经是不下两百人了。

“洪巡抚说的哪里话,这些也都是本王传承于先辈的遗产。”唐王朱聿镆有些不爽地回道。

洪承畴则是对他笑着道:“所以啊,王爷,你也应当明白,你之所以能住进这样的大宅院,乃是因为你之身份。”

“可要是这大明都没了,你还能住进这么大的宅院吗?”

朱聿镆一拍桌子,沉着脸呵斥道:“好你个洪承畴,竟然敢诅咒我大明江山!”

“本王现在就写道折子,定要参你一本!”

洪承畴不屑地轻笑一声,说道:“王爷,你写啊,现在就写,把某的话原原本本地写上去。”

“某愿意和王爷你一起去紫禁城,去万岁爷面前自证一番。”

朱聿镆吸了一口气,又连忙笑着说道:“洪巡抚,实不相瞒啊,如今这河南之地是寸草不生。”

“本王这府上真的没有多少余粮啊,至于这钱财,你看看,继承了如此大的宅院,总是需要人打理吧?”

“养活如此多的佣人,那也是大明的百姓,本王这也算是有些功劳。”

“不然,这些人岂不是要饿死街头?”

“本王现在也拿不出来多少钱,这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洪承畴把玩着手中的令牌,抬头盯着朱聿镆,问道:“王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金牌?”

朱聿镆虽然早有准备,可是看到这金牌的时候,心中还是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王爷,某也不强求你能够学习周王,如今这南阳之地,百姓们受到的灾,并不是很大。”

“三万石的粮食和三百万的钱财。”

“某便离开王府。”

洪承畴也不想多费口舌了。

大明的这些个藩王,有好有坏,有的还算是明事理,知道大明要是没了,他们这个王爷的身份也就没了。

在陕西之地,也就有一部分王爷主动拿出钱财,并且亲自去镇压各地的反叛,还会安抚民心。

有一些,则是死守自己的王府,连一颗小米都不愿意施舍一点儿。

这河南之地的藩王也是一样。

开封府的周王,为了安抚那些流民,拿出八十万钱财来赈灾,购买了不少的粮食。

并且以工代赈挖渠引水,从黄河借水灌溉田地。

这才有了一些收成。

可是这南阳的唐王,却是一个死撑着的王爷。

“洪巡抚放心,本王一定尽心尽力筹集。”朱聿镆见到金牌之后,多少不敢再死撑着。

洪承畴在陕西抄家的名声,那可是传到了江南之地。

连王爷府都敢抄的大臣。

他们是第一次见。

不少王爷是联名上书,参了洪承畴。

要求崇祯皇帝严惩不贷。

结果,等来的却是崇祯皇帝痛斥他们不顾大明王朝之安危,诬陷大明的忠臣。

“三天,某只在南洋七天,只给王爷你三天时间。”

洪承畴收了金牌,站起来,对朱聿镆说道。

也不理会朱聿镆那一副有苦难言的神情,直接挥手,带着人离开了唐王府。

------------

第三百零三章 崇祯之大明总算是安稳了

洪承畴这金牌,乃是崇祯皇帝御赐。

在楚风那里,他也是经过了单独小房间里面,进行私人授课。

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其中,就包括大明后期,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虽然不想再养出一个魏忠贤来。

但是也因为东林党的原因,让他不敢把关乎到大明生死的赋税,交给书生。

所以就交给了自己的太监。

这一点,算是学了万历皇帝,把赋税交给了他手下的太监。

当这个太监贪墨非常多的时候,被那些官员给告了。

结果,太监却说,这是因为那些士绅和官员勾结,私吞了不少的盐税、矿税、粮税、门摊税等等。

而这万历皇帝就是不相信朝中的大臣,而是相信了大太监。

最后嘛。

这大明时期也就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

那就是京师之地的百姓们,争相自宫,然后寻找关系,进入大内。

因为皇帝最喜欢用太监啊。

以至于那些个太监,人人都借着皇帝的圣谕来大行其道。

大明崇祯时候,天下三分之一,是亡于小冰河时期的天灾。

还有三分之一是亡于这个时候的贪官污吏,官官相护,只想着升官发财。

还有三分之一,就是亡于崇祯皇帝的兢兢业业。

他想要图强。

却直接杀了袁崇焕这样的镇守边关的总督。

忽略了经营多年山海关的袁崇焕,对于山海关的那些个将领来说,是多么至关重要。

他想要图强。

却又让太监们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