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直接喝完了破碗里面的稀粥。
旁边的阿秀,眼巴巴地看着,她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是,却因为干渴,一点儿唾液都没有。
“呼,谢谢阿秀。”
蔡旭昆把破碗给了阿秀,摸了摸她的头。
阿秀好生地放下碗,对蔡旭昆说道:“哥哥,爹爹……是不是睡着了,永远也不会起来?”
当年,阿母离开她的时候,父亲便是如此说的。
蔡旭昆眼睛一暗,双眼中充斥着强烈的悲伤,差一点儿就要哭出来了。
但是他没有哭出来,强忍着。
不能让妹妹看到自己这个样子。
“嗯,爹爹睡着了,他去了一个很好很好的地方,以后,我们也会去那里的。”
阿秀微微一笑,问道:“那,哥哥,为什么我们不现在去呀?”
阿秀的眼中充满希望,“这样,我们就可以见到爹爹和阿母,一起在那个很好很好的地方。”
蔡旭昆一愣,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妹妹的话。
“……。”
阿秀没有等来哥哥的回答,便端起碗,转身舔了舔。
蔡旭昆在发楞。
他不知道,前路该如何走了。
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粥棚那里,一直到中午,才有稀粥。
流民拥挤地上前,被官兵狠狠地呵斥,排好了队,每人领到了一碗稀粥。
“招工啦!”
“招工啦!”
中午的阳光,非常烤人。
一队人马,从城内出发,来到粥棚前,吆喝着。
码头那里来了不少货物,需要他们搬运,再加上,这地下水井,也需要人来挖渠。
随着北地的战况稳定下来,朝廷在一起启动了以工代赈。
“我!”
“我,我去,召我!”
流民一哄而上。
蔡旭昆牵着妹妹跟了上去。
“小孩,你这身子骨,怕是搬不了。”
管事见到蔡旭昆的模样,顿时就劝阻了他。
他那里,还不至于要用童工。
“求求你了,给我一个机会,我,我力气很大的,让我去,我,我只要一点吃的就够了。”
蔡旭昆再一次跪在地上磕头。
自从上一次,他求饶之后,马匪放过了他的妹妹,也放过了他。
他就觉得自己磕头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怜悯。
“好吧。”
管事看着他那瘦弱的妹妹,看着跪在地上不断磕头的蔡旭昆。
最后还是答应了。
“周管事,他那身板儿,怕是要被重物给压死吧?”
“这到时候出了人命,可就不好了啊。”
旁边的人,对周管事劝说道。
周管事叹了一口气,“如今这世道,谁都不容易,看着那兄妹,我想起来家中的犬子和梅儿。”
“能帮一把,是一把。”
“以后如何,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蔡旭昆双眼已经在打架了。
但是他还是强忍着,带着阿秀找到了一个破茅屋,距离码头不远。
他们选择今夜在这里歇脚。
“哥哥,你吃。”
阿秀的手中,拿着一块炊饼。
这是如今最好的食物了。
“哥哥不饿。”
蔡旭昆想要让阿秀多吃一些。
“不,哥哥不吃,阿秀也不吃。”
阿秀摇头道。
看着阿秀坚定的眼神。
蔡旭昆只好咬了一口。
就这样,兄妹两,你一口,我一口,吃完了炊饼。
又过了几日。
蔡旭昆白天在码头搬运货物,晚上带着阿秀住在茅屋,吃着槽帮发下来的一个炊饼。
只是,他的身体太瘦弱了。
几天下来,就已经是疲惫不堪,一夜的冷风之后,第二天,就发起了烧。
“哥哥,哥哥,你别睡,你要是睡着了,阿秀就再也没有亲人了!”
阿秀看着昏迷中的蔡旭昆,立即大声地哭叫着。
蔡旭昆勉强撑起来,说道:“没事,我没睡着,我好着呢。”
说完,伸手勉强地摸了摸阿秀。
阿秀见到蔡旭昆醒过来,便高兴起来,说道:“哥哥,太好了。”
只不过,没了蔡旭昆去码头搬运货物。
他们兄妹两人也就没了食物。
饿了一天。
等到第二天,蔡旭昆已经是勉强靠在木桩上,喘着气。
“哥哥,我好饿。”
阿秀已经饿得没什么力气了。
可是蔡旭昆虚弱地也无法回答她。
看着虚弱的哥哥。
阿秀最终决定走出去。
她要去寻找食物。
……
“哥哥……。”
蔡旭昆迷迷糊糊之中,听到了阿秀若有若无的声音。
他睁开眼。
看到了浑身是血的阿秀。
“哥哥,你吃。”
阿秀找到了食物。
她从一条看门狗的碗中,抢来了食物。
而自己,也被看门狗咬了。
“阿秀!”
蔡旭昆看着倒在茅草上的妹妹,终于挣扎起来,爬过去,保住了自己的妹妹。
他看到了妹妹身上的伤口,一道一道的口子。
“阿秀……。”
“阿秀……。”
……
一月之后。
被锦衣卫上报,知道了河南等地出现了马匪,还有白莲教、弥勒教等等不法之事。
崇祯皇帝大为吃惊。
立即派遣了洪承畴、孙承宗、孙传庭等为钦差大臣,考察天下。
从北地撤下来的士兵们,也被分配到各地镇压那些个马匪和邪、教之人。
许昌城外的马匪,在孙传庭带着人全力追捕、击杀之下,覆灭了。
------------
第两百零二章 崇祯皇帝还是对藩王下手了
这就是战争后遗症。
崇祯皇帝为了抵御鞑子的南下,做了很多准备。
而这个准备,其实是建立在牺牲百姓们的条件下进行的。
毕竟以现在的大明真实情况来看,干旱了差不多六七年的时间。
虽然各地的旱情都已经缓解了。
特别是南方,雨水还算是充足,有了高产农物,再加上红薯和土豆等农物的推广。
还有以前在崇祯皇帝的命令下,由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人主持的北民南迁计划,也得以实施。
他们在江南之地开垦了不少的田地,养活了自己的同时,也有不少的粮食。
能够收上来,然后支援河南、山西、河北等旱灾比较严重的地方。
要不然,这许昌城外,怕是就没有粥棚的存在了。
而这一次。
在成功打退了鞑子之后。
崇祯皇帝就立即利用自己的声望,开始了大明的第一次航海。
总的来说,这一次,还算是非常成功的。
毕竟崇祯三年初。
在楚风的指点之下,崇祯皇帝承认了郑芝龙合法的海商地位。
如今因为郑芝龙捐赠了不少的钱财,外加不少的红夷炮。
崇祯皇帝已经加封郑芝龙为定南公。
表示有郑芝龙在南海之地,大明的南海便是一片太平之地。
有了崇祯皇帝这个官方的支持。
郑芝龙便大张旗鼓,吸引了南方不少的商贾投资。
上一次,打败了荷兰的海商之后,郑芝龙在南洋之地,那就是霸主之一。
而这一次,在楚风给出了帆船和龙舟等船只的技术图。
曹化淳、郑家这两个最大的船队,横行在南洋之地,吸引了南洋和西洋海商的目光。
他们意识到,在东方也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度。
曹化淳和郑芝龙带回来的粮食,大部分都用在了赈灾上面。
还有一部分。
自然是作为养活驻扎在各地总兵的军粮,好让这些将士们,在剿匪的时候。
不至于连口吃的都没有。
“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