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章(1 / 1)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 夜半蝉鸣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样一来,也好让他们有一个准备啊!

“殿下,请恕罪。”

刘伯温施礼,然后就闭口不言。

朱标只能是温和地说道:“无碍,刘老好生修养吧,如今能够陪着父皇进入仙境之中的人,也就只有你。”

“以后,还要刘老继续陪着父皇去拜见仙师。”

他其实有一些疑惑,那仙境之中既然是仙师,为何不让仙师来治好刘老的病?

但是这一个疑惑,却也没能说出口。

在朱元璋这位强大而又专横的皇帝面前,他们这些个大臣,都是小心翼翼地行事。

不过一会儿,宫门打开。

朱标想要搀扶着刘伯温,进入皇宫内。

却被刘伯温施礼躲开,然后自己一人慢慢地进入了皇宫。

刘伯温明白。

自从自己随着皇帝进入仙境之中,他就是一个孤臣了。

在仙境之中的事情,未经过朱元璋的首肯,他是不可能传出去的。

而既然如此,那必然会引起其他大臣,甚至是太子朱标的不满。

可是这也没办法。

为了活命,对方的不满,已经不算什么了。

众人走过了长廊,穿过了几个城门,这才到了大殿的外面。

随之恭候着大明皇帝朱元璋。

强迫自己安心下来的朱元璋,稍微睡了一个还算是不错的觉。

在宫女的服侍之下,穿好了皇袍。

这才到了大殿外。

“恭迎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位列两旁的百官施礼,朱元璋挥挥手,让他们免礼,然后率先进入了大殿。

这第一件事情,就是确立了以工代赈的国策。

朱元璋显然也没有让那些个大臣们同意,还是讲述了以工代赈的利国利民之好。

便直接颁布了旨意,这件事情交给了中书省的右丞王溥。

这几乎就是一锤定音的事情。

朱元璋容不得其他人反驳,也容不得中书省右丞王溥的拒绝。

直接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他。

如果他做的不好,那自然是直接换人了。

------------

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言堂的早朝

这就是开国皇帝的威严。

有始皇帝在,六国的余孽不敢闹的太大,只能是蛰伏。

而有着朱元璋在,大明的所有一切事情,也都是他说了算。

“臣,遵旨!”

中书省右丞王溥躬身施礼。

算是领了这个以工代赈的任务。

这朝中,本来还有这李善长之位。

可惜,这位前夜就被朱元璋命令,带着红薯去培育红薯苗,要去培育高产农物。

这以后很长时间,怕是都不会在朝中了。

对于朱元璋的这个决定,也是大臣们担心的原因。

李善长可是朱元璋非常信任的大臣们,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本来应该是在仙师的点化之下。

大明开始大刀阔斧的弄出一些政绩来。

但是朱元璋出了仙境,就让李善长去种地。

这种信号。

对大臣们来说,就是一个预警信号。

他们只能是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

而如今,中书省右丞王溥却又去做以工代赈的任务。

这完全就是去工地了啊。

又一个人,离开了朝堂。

“仙师赐予了朕一些利国利民之重器,此乃水泥制作之法。”

朱元璋拿出一份图纸。

“可能尔等都未曾见过水泥之功效,但是以仙师之言,以朕之所见。”

“水泥要是能打造出来,那大明便可建造重城,建造更大更加辉煌的都城。”

“北地的长城,也就不需要劳民伤财去建造,只一个水泥,就可建立万里长城!”

朱元璋说完,看了看下面的百官。

“赵庸,此事就交给你来完成!”

朱元璋直接点到了在武将之列中的一人。

赵庸,乃是大明初期的名将,也是因为骁勇善战的武将,跟随常遇春、李文忠南征北战。

如今乃是大明的中书省左丞,算得上是位列人臣了。

“臣,遵旨!”

下面的百官们再一次紧张起来。

这已经是第三位大臣,离开了朝堂。

他们并不明白,真要是培育出来高产农物,这功劳会有多大。

他们也不明白。

以工代赈的好处有多大,影响有多大。

他们更不明白,水泥要是弄出来了,于国于民而言,都将会是一件好事。

到时候,不仅仅会有很多都城快速建立起来,就是房屋,也都是一样。

大明不需要去砍伐树木来建造房屋,从而毁了大片的林地。

更不需要劳民伤财来运送木材,导致建造房屋的时间被延长,还会耗费时间和财力。

就算是朱元璋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影响有多大。

他只是听完楚风的描述,觉得这样做,的确利国利民。

而且,也给了这些臣子事情做,不至于让他们整日里在朝堂明争暗斗。

朱元璋的疑心和敏锐根本就不需要多提。

他的另一种帝王心术也算是炉火纯青了。

“除了水泥之外,还有一个琉璃工艺。可以打造出来和玉器一样的琉璃工艺品。”

“朕的那位不孝后辈,就是用了这琉璃工艺,收取了番邦不少钱财。”

“大明如今百废待兴,朕需要的是更多的苦力,大明之汉民不得为苦力,自然是从这些番邦手中获取。”

“这琉璃工艺,就交给杨宪你来完成。”

随着朱元璋的话落,又一位大臣躬身施礼,领了皇令和图纸。

这已经是自李善长、王溥、赵庸之后的第四位了。

而这四位,也都是位极人臣的大臣,本身也都是开国功臣,为建立大明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

但是如今却都有了新的皇令,离开了朝堂之上。

这下面的百官,一个一个都是开心熟络起来,上司走了,也就代表着,他们的机会来了。

“此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朱元璋再一次开口,下面的百官们紧紧地听着。

“仙师有言,粮食和白盐乃是国之根本,也是大明百姓之根本,朕深以为然。”

“仙师点化朕,要在朝堂建立粮农司,从今往后去往地方收购粮食,而不是以朝廷名义征收百姓的粮食。”

“而且,如果可以,大明要重新丈量田地,然后摊丁入亩,让每一个农户的手中都会有着属于自己的田地。”

“这样一来,大明的百姓可以自耕自足,收成好的时候,可以把粮食卖给粮农司。”

“粮农司再进行脱壳儿,以合适并且稍微低廉的价格在各个都城卖出去。”

“以此来保证都城的百姓,可以有吃的。”

“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制度,就在这,建立如此制度的粮农司,众卿可有何想法?”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情涉及到的利害关系非常大,这朝中很多大臣,都已经暗中有了那些个豪族的联系。

而摊丁入亩,收购粮食,杜绝粮商的出现,必然会断了那些豪族的一条生路。

他们肯定有意见。

而这朝中必然有大臣,会站出来表述他们的意见,代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