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 章(1 / 1)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 夜半蝉鸣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施礼说道:“回禀万岁爷,高产农物的养殖,如今也可以分发出去了。”

“这两年的养育,皇庄已经存了百万石的高产农物种子,等到开春种下去,仲夏便会有一个丰收。”

崇祯皇帝高兴地对百官说道:“听到了吗?徐司农已经收了百万石的粮食种子。”

“等到这白雪融化的开春,就可以种下去,到时候必然会有一个大丰收!”

“如此一来,大明只剩下一个外患!”

“朕要尔等都拿出一个态度来,不得消极,更不得有贪墨,毁我大明江山社稷之事。”

“有功者,朕必赏!”

“说不动,尔等还能够凭借自身之功劳声望,进入仙境之中,拜见仙师。”

“这大唐的长孙无忌都进的,难道尔等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功臣,就进不得?”

“到时候,朕会亲自向仙师请求,允你们入仙境之中,朝拜仙师!”

这位身穿红袍的徐司农,就是大明一位先进的知识分子徐光启。

此人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

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

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只是可惜,此人并未得到大用,而且在崇祯六年的时候,死于疾病。

现在已经是崇祯五年了。

经过楚风的指点,崇祯皇帝让他成为了司农司的监正,负责培育高产农物的种子。

不仅如此,他的那些个著作,也被崇祯皇帝刊印出来,放在了各个图书馆里面。

如果此人不是英年早逝,如果崇祯皇帝能够知人善用,这大明可能还会延续个几年。

可惜,崇祯时期的农民起义实在是太多了。

最大的原因便是这旱灾,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而朝廷的赈灾之银,却又被一层一层的贪墨。

毕竟没了东厂和锦衣卫的监督,官员们的头上也就没了一把刀。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大明之亡国到底是亡在什么地方。

不是杀死多少大臣,频繁更换首辅和六部尚书,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万岁爷圣明!”

面对可以进入仙境的诱惑,每人可以挡得住。

“初春之后,便要面临北地鞑子的南下,朕希望尔等要做好准备,谁要是胆敢在这件事情上犯了错,就休要怪朕不讲君臣之情面了!”

崇祯皇帝说了个狠话。

之后则是为初春的战事开始布局,首先是地方上的官员,不能因此而疏忽了安抚百姓的重任。

这个时候,就担心地方上又会出现叛军。

下了朝

崇祯皇帝接到了徐应元的禀报,蓟辽总督袁崇焕在外面求见。

“宣他进来。”

崇祯皇帝在楚风那里知道了己巳之战的结局,对于自己杀死了袁崇焕,却导致辽东镇守薄弱,害死了满桂等一干武将。

也让辽东的将士们寒了心,因此给了皇太极南下的机会,让大明间接亡了国。

但是这袁崇焕却又一直狮子大开口,想他要军饷,还有些自大。

所以最开始的内心,其实也是矛盾的。

想要撤了袁崇焕。

但是却又担心这大明重蹈覆辙。

不撤职吧。

看到袁崇焕要军饷的奏折,就双眼充血,恨不得把此人千刀万剐了。

对待袁崇焕,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内心多少有一些矛盾。

要不是仙师说过,对于这样的人,要懂得如何用他,让他拼命,而不是给他完全的权力,让他肆意妄为。

“来了。”

崇祯皇帝这口气,一听就有些不太满意。

袁崇焕不明白,为何几年不见,崇祯皇帝的口气大不一样。

他镇守辽东,可是镇守的好好地,打退了好几次鞑子的入侵,获得了不小的军功啊!

前不久,那可是差点杀了鞑子的旗主,在山海关,杀了不少鞑子。

------------

第一百六十五章 袁崇焕表示自己不想背锅

当然了,袁崇焕自己做了那些事情,他自己还是清楚地。

“末将袁崇焕,拜见万岁爷,万岁爷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连忙先行施礼。

崇祯皇帝看着这位蓟辽总督,想起来当年袁崇焕在召对之时,说过他会五年平辽。

如今,五年既过,平辽之事却未曾见到半点儿希望。

开春之后,就要面临鞑子的大军南下。

这种强大压力之下。

崇祯皇帝自然是看袁崇焕不太顺眼了。

“你可知道,为何这一次不能进入仙境吗?”

袁崇焕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如此直接,索性,他也更加直接。

“不知,还请万岁爷指点一二。”

崇祯皇帝喝了口茶,看着等待着他指点的袁崇焕,想到了仙师对于大明四大将的评语。

卢象升有勇有谋、且忠心耿耿,卢家满门都是忠烈之士。

孙传庭忠烈可比李彦仙,城破而人亡,断不会求生而舍去民族之大义。

洪承畴,本是布政司小吏,一朝得势之后,犹如青云直上,此人有勇有谋,且有着帅才之能。

然则,其能和袁崇焕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袁崇焕镇守辽东,可让努尔哈赤败在关宁,也可让皇太极不敢从山海关破关而入。

关宁铁骑之强大,正是因为有着袁崇焕这位军魂之所在。

洪承畴虽有大才,却无坚定之立场,大明亡国之后,或可成为降臣。

袁崇焕此人,有勇有谋、乃是不可多得的帅才,其能和岳飞不相上下。

有袁崇焕镇守的辽东固若金汤,皇太极都要避之而不敢恋战。

己巳之战以少胜多,让皇太极不能第一时间攻破紫禁城,而绕道南下。

辽东铁骑之强,乃是身经百战之后养出来的。

索要那么多的军饷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个时候的战士们,不可能完全就拥有着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卖命,自然也是军饷给的足够。

只不过,袁崇焕此人有帅才却不知政事,有韬略却不知人情世故。

五年灭辽之说,多少有些夸夸其谈。

杀毛文龙之事,多少有一些莽撞行事,凭借圣恩而肆意妄为。

其实从这些名将也可以看出来,崇祯皇帝的确是很难当好一个皇帝。

他信任袁崇焕吧。

结果大臣们不喜欢,各种枕边风吹起来。

再加上一个己巳之战,还有皇太极的离间计,一下子就成为了导、火、索。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可不是赵构杀岳飞。

他是真的被大臣蒙蔽,再加上希望越大,这失望也就越大。

皇太极都打到了紫禁城。

他还怎么相信袁崇焕当初所说的五年灭辽的誓言,如果不是袁崇焕通敌。

这皇太极又是怎么打到紫禁城来的?

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