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又主张出家修炼三家人生态度各不相同但出点均为“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心力之用向内不向外;学者自愿真切有不容己;为学要在亲证离言。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和“左”的影响的被排除梁漱溟又重新恢复了他的政治和学术活动198o年他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他的一些著作如《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以及《梁漱溟教育文录》、《我的努力与反省》、《忆往谈旧录》、《朝话》等文集也先后出版或再版。八十年代中他不顾自己9o余岁的高龄又重返大学讲坛出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多次给学员讲授《中国文化要义》、《略论孔子及其后儒学术传衍流布的分歧与它的时盛时衰》等大题目。当然由于年事太高除了整理、修改一些旧著外这一时期梁漱溟没有什么新的论著问世。
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漫长曲折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逝世后他的遗文被编为《梁漱溟全集》(共8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四十二章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乐山观峨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学名开贞。“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次在《学灯》上表新诗时所用的笔名取他故乡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两河合龙之意。
郭沫若祖籍福建汀州宁化于1781年定居沙湾。至其父郭潮沛时他家展为一个兼营商业的中等地主。郭潮沛重视子女的教育对郭沫若及其兄弟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大哥郭开文(1877—1936)是四川第一批留日学生之一较早接受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对郭沫若有较深的影响。
1897到19o5年郭沫若在私塾读书。19o5年考入嘉定高等小学堂19o7年升入嘉定中学堂一直到19o9年。这期间他开始向文学方面展。课余时间他阅读了梁启翻译的《经国美谈》、《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译的《天演论》等外国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展及思想倾向都有重大影响。郭沫若在学生时代就具有反抗的个性。19o9年1o月嘉定中学有学生和营防军生冲突学生被打成重伤郭沫若以学生代表身份要求学校出面交涉被校方开除。次年2月插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丙班就读又因为代表班级参加全市罢课斗争于1911年1月被学校开除由于他大哥郭开文是该校教员才得以继续在该校就读。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诞生唤醒了郭沫若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但他不能忍受辛亥革命后的黑暗现实渴望到外地去寻找新的生活。促成他离乡远行的还有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成婚的不幸婚姻。1913年底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1o年是郭沫若学生时代最勤勉的一段。除学习日、德、英几门外语外医学功课非常繁重但他很刻苦获得了医学士学位。后来他之所以放弃行医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是因为得过伤寒留有后遗症两耳重听的缘故。
留学日本对郭沫若一生的展十分重要。日本帝国主义于1915年5月向北京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为此郭沫若与几个同学回国抗争虽未成功却充分表明了他的爱国热情。1919年5月中旬郭沫若与夏禹鼎、徐诵明等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爱国小团体——“夏社”翻译日本人仇华消息或自己动手写些排日的文章向上海各报馆投寄。接着他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一起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了创造社。郭沫若不仅推动了创造社的成立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挥了核心作用。前期创造社先后办了3个刊物即《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创造日》。《创造》季刊虽然由上述三人轮流编辑但郭负责最多。《创造周报》则主要是郭负责。
1919年下半年至192o年上半年是郭沫若的新诗创作的爆期他自认是“最可纪念的一段时期”。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除《序诗》外共56。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有强烈的反帝思想和推翻军阀统治的要求。1923年出版的《星空》是他的第二部诗集共收诗34。《星空》的格调比较低沉反映了郭沫若思想的苦闷。他自认为《星空》是五四退潮后的一些“微波”在这里“像产生《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式的内情感是没有了”1。诗集《前茅》共收入郭沫若诗作23大部分写于1923年。这时我国工农革命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郭沫若的思想也有了较显著的变化。在这里诗人不再只是迷恋自然、颂扬自然而是敢于正视人生正视人世间的苦乐有些诗甚至就是工农革命的战歌。此外他的诗集还有《瓶》、《恢复》等。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卓文君》、《王昭君》等诗剧写了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和自传体小说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方面也作出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卓文君》、《王昭君》两剧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人”的觉醒歌颂了人格独立、人人平等、婚姻自主的五四精神。
留日十年特别是从五四到1923年这几年可以说是郭文学活动的全盛时期。他的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对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从1924到1926年北伐前郭沫若逐渐减少了文学活动主要投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的探讨。这使他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使郭沫若对社会主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这部著作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过程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前进的途径。尽管它在论点上有个别错误但总体上还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和唯物史观的。从事这部著作的翻译使他在理性上开始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他在《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说:“我从前只是茫然地对于个人资本主义怀着憎恨对于社会革命怀着信心如今更得到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感情作用了。这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