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9o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故乡。4《黄遵宪致严复书》吴天任:《清黄公度先生遵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5《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6《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1985年版第178页。1《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第1o75页。
第二十章张謇第一节从状元到资本家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5岁就读于乡间私塾。16岁考取秀才。19岁以后热衷于攻读桐城派古文和宋儒著作。
同治十三年(1874)因家道中落辍学。22岁的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在孙所负责的江宁审局任书记。当时南京有几个大书院山长都是国内知名学者张謇经常向他们请教“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其中尤以凤池书院山长桐城派大师武昌张裕钊对他影响最大。光绪二年(1876)夏张謇应庆军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幕府是为他政治生涯之始。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在京师结交袁昶等名士见闻渐广。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当时边疆危机已渐趋严重日、俄加强侵略朝鲜意在染指中国东北。光绪八年(1882)朝鲜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张謇随庆军从海上疾趋汉城协助朝鲜国王恢复统治暂时杜绝了日本动侵略战争的口实。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增长了阅历并且以处事冷静而又干练受到赞誉。他曾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
吴长庆、张謇的建议受到南派“清流”领潘祖荫、翁同和等的赏识但却受到对外主张妥协的李鸿章等实权人物的冷遇。吴长庆于光绪十年(1884)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郁郁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寄人篱下的游幕生涯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
张謇于光绪十一年前往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四次参加会试均遭蹉跌这不能不使张謇为之心灰意懒。他回顾自己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十八年(1892)总共25年的时间经县、州、院、乡、会等各级考试2o余次其中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就有12o天之多结果无非是供考官“喜怒而寒燠之”。失意之余他把自己多年所用的一套考具也丢掉了。
但是这些年张謇也不是毫无作为。光绪十三年(1887)曾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又曾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赢州书院讲学著述之余还兼事县志纂修工作。同时张謇又开始了“经营乡里”的活动:一是办理通海地区的花布减捐;二是提倡改良和展蚕桑;三是协助筹办滨海渔团防范法国侵略者从海上侵犯。他明确提出“欲固国必去厘捐”的口号2并且主张改良农业、采用机器和集资兴办公司说明他已初步具有维护和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倾向。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张謇与通海地区的花布商、典商、木商、烟商、纸商、洋药商和一般中小地主及富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人以后2《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成为大生纱厂创办时期的主要支持力量。
光绪二十年(1894)春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会试一举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和为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九月他单独上《推源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悲愤陈言:“试问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但能漫为大言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1在对李鸿章罪行的愤怒谴责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但是“清流”们的激昂议论往往流于迂阔的空谈提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他们自身缺乏实力作为后盾。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张謇认真组织训练民团曾起草《海门团防营制》、《民团续议》等条例文件还写过一《通海劝防歌》。歌词以通俗的语言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残暴罪行激人们奋起保卫乡里鼓舞练勇战斗信心。但由于清廷很快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通海团练未及接受实战检验便半途而废。
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比较明确地主张:尽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展民族近代工业。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6润庠、在籍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可是张謇与6润庠却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请领“官机”折价作为“官股”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所谓“官机”共4万余纱锭原系张之洞于光绪十九年(1893)为湖北南纱局向地亚士洋行定购闲置堆放在杨树浦江边已经整整锈烂了3年。就这样几经周折拖到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才正式在通州城西唐家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