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81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26 英文 字 2个月前

破土动工。次年(1899)大生纱厂总算建成投产。但开工以后需用棉花日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请求另派殷富绅商接办又未能得到许可。张謇等走投无路只有“定计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至不能有花纱则停车而闭厂以还股东”1。纱厂刚刚开工就准备出让、停车、闭厂可见幼弱的民族近代工业前景是多么暗淡。

幸好这几年华洋机纱已经在通海地区畅销纱价一直看涨。大生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又可以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1《张季子九录·文录·致黄学使函》。

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年秋天卖纱所得价款日益增多原料得以供应不缺大生纱厂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大生纱厂的利润逐年增长光绪三十年(19o4)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三十三年(19o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oo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o余万两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各种企业的本钱。

为了给大生纱厂提供廉价原料张謇着手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光绪二十六年(19oo)秋洋纱进口由于义和团运动而锐减大生纱厂产品畅销促使张謇急于用企业方式解决原料基地问题。在此后将近1年的时间里勘测地界起草章程并初步筹集到一批资金。基建工程于光绪二十七年冬正式开始整整花去1o年时间才算粗具规模。垦牧公司在创建阶段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地权纠纷一是风潮灾害。

垦牧公司以平均每亩一钱九分低廉地价领得的12万多亩土地看来好象是无人过问的荒滩实际上原有产权关系却极为复杂。其中既有属于淮南盐场的“荡地”属于苏松、狼山两镇的“兵田”又有属于民间“坍户”、“酬户”、“批户”等原业主或土地实际占有者的各种名义土地而且犬牙交错、界限不清。张謇依靠刘坤一等高级官员的支持并且通过当地豪绅大户的斡旋整整花去8年时间才把这些土地的产权逐个清理收买完毕。

狂风巨潮给公司和垦区农民、民工带来更大的危害堤、闸、渠、路等基建工程经常是在与狂风急雨、骇浪惊涛相搏中进行。到光绪三十一年(19o5)夏好不容易修成7条堤和一部分河渠并且开垦了7ooo亩土地。可是一场持续5昼夜的大风暴突然降临新成各堤都被冲毁牧场羊群散失殆尽。这场特大灾害也冲掉了股东们继续投资的勇气张謇只得再次向刘坤一求援向江宁藩库等单位筹集一批款项购运棉衣、粮食到垦区实行“工赈”。次年春3ooo多通海移民在暴雨肆虐的恶劣条件下6续修复各条干堤。又经过两年的辛勤劳作修复工程基本结束承佃垦荒者合共13oo余户丁口65oo余人植棉初见成效。

垦牧公司除少量“岸台”(堤面)土地系户工自行经营外绝大部分是佃给赤贫移民耕种。承佃者每亩需交“顶”(押租)钱2ooo文田地收获“公司得四佃人得六”说明封建租佃制仍占主导地位。但垦牧公司毕竟从资金到产品都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者的展。同时公司的地租收入大部分用于河、堤、闸、路等大规模围垦工程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意义而且在棉种改良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垦区所产棉花在南洋劝业会上得到优等奖牌说明公司的成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三年(19o1—19o7)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这些企业和通海垦牧公司一样主要也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就这样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而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他认为:“欲术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1因此于光绪二十八年着手创办通州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属于寻常(中级)师范性质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初期教员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以及日籍教师合共1o余人学生则是原来的“贡、监、廪、增、附五项生员”。学制分本科(4年)、成(2年)、讲习(1年)并附设实验小学。以后又6续创办测绘、蚕桑、农、工等科。这是清末第一所师范学校。同时还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年(19o4)设“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并6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张謇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助创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也比较重视社会教育光绪三十一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此外还6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先的新事物。他特地从上海招聘欧阳予倩主持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并多次邀请梅兰芳、程艳秋前往南通演出。伶工学社在课程、教材和管理制度方面都采用新的方法废除了旧科班的体罚恶习。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台上除演员外无闻杂人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了一些移风易俗的作用。

随着通海地区经济、文化的展张謇在东南以至全国的声望日益增高。同时他自己也从一个忠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逐步转变成为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实业家。

1《通州兴办实业之历史》上册大生纱厂。

第二节在两个世纪之交张謇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前进步伐要比他兴办实业的度缓慢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所受封建文化习染太深。

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张謇与维新派之间已经有所往还。梁启曾通过张謇建议翁同龢电促李鸿章赞同抗战而张謇亦曾列名强学会的上海分会。张謇的步调与整个帝党是一致的他们在主战问题上与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