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46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6 英文 字 2个月前

棠先用“剿抚兼施”的手段镇压了陕西境内各股零星的起义队伍收降了董福祥部然后进入甘肃境内。

同治八年(1869)初左宗棠军攻占了董志原。以此为据点的陕西回民1《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8第49页。

2《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1第2o页。

1《谨拟分别剿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5。

起义军被迫向金积堡方向转移。五月左宗棠到达泾州部署了三路进军:南路从宝鸡和清水出作进攻凉州的准备;中路从泾州出进袭平凉和固原;北路从陕西西北出进袭定边和花马池而真正的目标是陕甘回民起义军的中心——以马化龙为的金积堡。

但左宗棠军对金积堡的进攻遭到了起义军的坚决抵抗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年半之久。期间左宗棠的爱将刘松山被打死死亡极为惨重。左宗棠悲叹:“一年之间连丧大将人心震骇谣诼繁兴”“十余年剿平捻所部伤亡之多无逾此役者”2。同时清廷也一再严诘:金积堡“一隅之地”“何以日久未见成功糜饷老师该大臣难辞其咎”1。左宗棠受到严责不得不一面哀求清廷“稍宽时日”一面更加紧了对金积堡的围攻。同治九年(187o)十一月金积堡“粮已净尽”马化龙“自诣军门哭泣请罪”。接替刘松山的刘锦棠(刘松山之侄)接受了马的投诚令马化龙招各地回军来金积堡就抚。当目的达到后即将马化龙及其一家全部诛杀。此后左宗棠军又镇压、收抚了河州、西宁的回民起义军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攻占了陕甘起义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肃州城。

由于镇压陕甘回民起义获得“全功”清廷对左宗棠大加褒奖赏加协办大学士。次年又晋为东阁大学士。但经他镇压后的西北却是“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2。这种惨状固然是历届地方官员和清军共同造成的但作为灾难制造者之一左宗棠也是难辞其咎的。

2《清史稿》卷412《左宗棠》。

1《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1第34页。

2《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7第58页。

第六节收复新疆同治、光绪之际中国的边疆危机接踵而至。其中尤以新疆的情况最为突出。

同治四年(1865)初中亚的浩罕汗官阿古柏与民族败类金相印、思的克相勾结入侵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先后侵占了喀什噶尔、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库车和喀喇沙尔(今焉耆)等城。同治六年(1867)建立了反动政权阿古柏自称“毕调勒特汗”(意即“幸运之主”)。同治九年(187o)阿古柏进占乌鲁木齐。阿古柏政权不仅残酷地压榨和奴役新疆各族人民而且勾结英国和俄国妄图利用他们作靠山分裂中国领土成为在英、俄庇护下的一个独立王国。

野心勃勃的俄国一方面千方百计地与英国争夺对阿古柏的控制一方面策划侵占伊犁。同治十年(1871)当阿古柏兼并了乌鲁木齐不久俄国就打着代中国“收复”的幌子武装占领了伊犁还扬言要“代收”乌鲁木齐。新疆面临着被外国侵略者瓜分的严重危险收复失地捍卫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迫切要求。

当新疆危机日趋严重之时左宗棠已年逾花甲打算“乞病还乡”但是祖国西北边陲生的事变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之火他坚定地表示:“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3同治十三年(1874)正当新疆的局势危急之时东南沿海的防务也由于日本侵略台湾而告紧张。受英国影响的李鸿章借全国注视东南之机提出了放弃新疆移西征之饷作为东南海防之用的谬论。说新疆这个贫瘠之区“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广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他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曾国藩前有暂弃关外专清关内之议殆老成谋国之见”1。这就意味着玉门关以外的中国领土都可以拱手送给别人。李鸿章的谬论得到相当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塞防论”者起而反对。于是一场“塞防”与“海防”之争就此掀起。

在争论中清廷的态度摇摆不定于是“密询”在西北边防问题上最有言权的左宗棠。左宗棠慷慨陈词坚决反对放弃新疆。他针对清廷的心理状态高度赞扬了乾隆帝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和坚定态度指出“当时盈廷诸臣颇以开边未已耗■滋多为疑而圣意闳深不为所动”。同时他特别从饷需的角度驳斥了李鸿章的谬论指出“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1把收复新疆提到保障全国安全的高度。左宗棠的结论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左宗棠的精辟议论把“海防”、“塞防”之争推向了。从本质上看这场大辩论是关系到要不要收复新疆要不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海防并重论”是符合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

左宗棠表意见后清廷不仅坚定了不放弃新疆的决心而且也意识到:在全国大吏中既有力量和信心又有胆识和魄力足以担负起这一重大任3《回民起义》第3册第243页。

1《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1第48页。

1《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第19页。

务者左宗棠一人而已。光绪元年(1875)三月诏命左宗棠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得到指挥进军的全权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大业。

光绪二年(1876)三月左宗棠从兰州进驻肃州(酒泉)以此为西征大本营并督饬刘锦棠率精锐2o余营西进出关。五月刘部抵达济木萨。此时连同从同治十三年(1874)起6续出关的金顺、张曜部和整编的新疆原有驻军全部近1oo营约五六万人。

关于具体的作战部署左宗棠的方针是:先北路而后南路。先拿下乌鲁木齐克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北路然后挥师南下直捣阿古柏的老巢收复整个南疆。全部收复新疆的战斗正是在这一正确部署下一步步进行的。六月刘锦棠与先期西进的金顺部同时进驻距古牧地(米泉)最近的阜康城建立了自己的前哨阵地。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连收复了乌鲁木齐及昌吉、呼图壁诸城。不久又攻克了“城小而坚”的玛纳斯。于是整个北疆除伊犁之外均为清军收复。第一战役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