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2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武断”“至谓《史记》、《楚辞》经刘歆羼入者数十条;出土之钟鼎彝器皆刘歆私铸埋藏以欺后世。此实为事理之万不可通者而有为必持之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1。就这方面而言康有为实开近代臆造历史根据、强使服务于政术的实用主义之先河。

康有为的哲学先是“以元为本”的唯心主义自然观或者说神学世界观。他说“元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2。直接运用了董仲舒“元统天地”、“为万物本”的神学命题。康有为把“元”与“道”、“太极”一样都作为时空的神秘莫测的精神性实体看成为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源。尽管他也说过“元者气也”但他又把“气”纳入和“元”一样的精神范畴。

康有为还视“元”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正”就是它的意志体现。他说“《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构造出一个元——天——王——诸侯——境内之治的世界序列最终指向有神论。他又把“元”等于“仁”称“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谓人皆性善”。并将“仁”看作“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3。以物我相与、天人相通全在于“仁”。这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6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论如出一辙。

康有为虽然接触过西学对自然科学有肯定的一面但由于他坚持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又受到中国纬书中的迷信思想、西方基督教宗教思想和康德学说中消极方面的影响时常援引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把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绝对化而把宇宙的无限性看成“不可思议”的神秘。将世界划分为可以认识的此岸世界和不可知的彼岸世界。所以他说“自元元天以上”还有“无量数不可思议”的“天外天”1。他的这种神学世界观与他把孔子说成是代天言的通天教主是完全一致的。康有为的孔教实质是有神论的新宗教。

在人性论问题上康有为早年曾有别于宋明理学认为先秦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自是确论”。他把人性看成是对“食味、别声、被色”、“视听运动”的生理本能属于资产阶级的自然人性论观点。他并且以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还宣称“无所谓大人小人”之别主张资产阶级的“人性平等”进而肯定人们“去苦求乐”乃至追求财致富的合法权利2反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尽管这种人性论带有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展把“人欲”当作“人性”的重大缺陷但不乏冲击“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封建意义。但到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他就逐渐放弃了早期的反宋明理学人性论的观点认为“性者天赋之知气、神明合于人身而不系于死生者”人性被看成一种先验的神秘的永恒的精神属性。更因为他承认了封建等级制的合理合法于是把人性分为三品。“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有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3。1《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56—57页。

2《春秋董氏学》卷6上。

3《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卷上。

1《诸天讲》卷1o。

2见《万木草堂口说》、《长兴学记》。

3《孟子微》卷2。

至此他的人性论和封建地主阶级的人性论完全合流。

在历史观方面康有为哲学最大的特点是“变易”观和庸俗进化论。他把《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理论张本将其同进化论融合并借公羊“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说宣传“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1的进化观点认为“变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这种历史观与封建主义的信古、崇古、复古思想是对立的具有进步的意义。

康有为还猜测到了事物的对立、矛盾和展的某些内容。他沿用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表达事物矛盾展的思想。他说:“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知物必有两故以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有能出其外者”2。又说“盖太极两仪之理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不对为二有对争而后能进”3。应该说这是很可贵的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统治阶级、新学反对旧学的理论概括。

但是康有为的历史哲学终究是一种庸俗进化论。他把“三世”作无穷划分“由三世而九世由九世而八十一世由八十一世而千万世至无穷世”4。又说“百世之后穷则变通又有三统”5。于是历史的展过程成了始终按部就班、无法“躐等”的机械运行和无限的循环往复。而且还包含着历史命定论的神秘主义色彩“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有时命运遇不能强致”6。一切都是天命所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是天意的体现。

梁启说:“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在事业上也有然其在学问上也亦有然。”1其实这种“万事纯任主观”的强毅正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表现康有为等要从事变革大业但既缺乏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又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好无限放大主观的作用甚至不惜以神道设教来证明自己是“代天言立义”。

谭嗣同的《仁学》谭嗣同(1865—1898)的思想来源极为庞杂。他在青少年时期受过旧学熏陶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抛弃了汉宋之学崇拜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又未能彻底摆脱孔、孟的“圣人之道”。他曾运用王夫之的“道不离器”说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说和佛学的“空寂”一度表现出唯物论倾向和无神论思想。但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他游历南京、上海、天津、北京先后结识了梁启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学说;结识了传教士傅兰雅汲取了一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学说也受到宗教玄想的影响;随即又与一批提倡佛学的人如吴雁舟、1《上清帝第六书》。

2《春秋董氏学》卷6上。

3《论语注》卷3。

4《论语注》卷2。

5《孔子改制考》卷9。

6《孟子微》卷4。

1《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57页。

杨文会等往来思想上开始“沉醉于宗教”以佛法解释孔、孟以佛经证西学。在极短的时间内他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