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就有力地打破了唯心主义的旧学科体系将近代史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新的学科体系。其基本范式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个过程”(即指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中所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次革命”、“八大事件”(即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的学科体系不是抽象的它的确立生动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1958年后近代通史性著作开始重新编写并6续出版。其中有影响的著作有:林增平著《中国近代史》(上、下册1958)、戴逸著《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1958)、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四册(1962年)、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四册(1965年)。这些著作尽管各具特色但就其编著体例而言都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史学科的新体系。此外大、中学校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也概莫能外。这样新的学科体系实际上已成为新中国不同层次的人们所共同接受的模式了;其二形成了对近代史研究的宏观指导。新中国的学者都能在自觉体认新的学科体系所揭示的对近代历史展本质与主流的规范上展开自己的具体研究。因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特别是建国后的17年间近代史研究的繁荣与展正是这一新的学科体系充分展布的结果。这即是说新学科体系的建立不仅为17年的近代史研究提供了赖以展开的前提同时其自身即构成了全部研究成果中最深刻、最本质之所在。
进入八十年代后又出版了一批通史性的近代史著作。其中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二册)是一部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稿》(四册)体例严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近代思想文化的展变化等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苑书义等著的《中国近代史新编》(三册)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囿于成说对不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些著作在编写体例上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
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八十年代后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对一成不变的近代史学科范式提出异议。他们以为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动荡而变化急剧多样而非单一。现有的学科范式只突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更为丰富的内容被轻忽了本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因之变得枯燥乏味。现有的中国近代史格局应当突破。不过尽管“三次革命”说在实际上已被研究者放弃但是近代史学科体系究竟应当怎样改造至今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三节建国后关于近代政治史的研究政治史从来是历史研究的主干加之近代中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空前尖锐社会经历巨变政治风云急剧变幻跌宕起伏所以政治史自然也构成了近代史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著述如林。近代政治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八大事件”。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研究除了蒋孟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牟安世的《中法战争》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外从总体上看相对薄弱。限于篇幅这里只具体介绍除上述二者之外的其他六大事件及北洋军阀研究。
鸦片战争史中英鸦片战争是中西方关系和中国历史展的重要转折点所以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牟安世的《鸦片战争》和萧致治主编的《鸦片战争史》是迄今出版的两本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史篇幅较大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二者都注意到了广泛和充分地利用中外文资料却又各具特色。前者在详细考察了“鸦片输入”、“禁烟过程”、“战争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描绘出了鸦片战争的全貌。同时作者着力从政治与军事两方面的结合上系统地考察了战争的历程包括每一阶段以至每一场主要的战斗在战略战术上的成败利弊都作了探讨使已有的研究深入了一大步。后者则视野更加开阔不仅仅将鸦片战争看成是中英两国间生的一场战争而且将之视为中国历史展中带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因之除了叙述战争的全过程之外更着力于从世界历史展的大视野探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陈胜粦著《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是一部论文集作者将林则徐的一生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作多方面和整体性的研究也比较全面地重现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场景。
同时研究者对于战争前后的士林风气、经世派以及对西方的了解汉学宋学的论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等等也都有所论述且观点愈趋平实。学术界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使用主战派、主和派两个概念界分鸦片战争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有的研究者对此提出异议以为清政府内部并不存在主战、主和两大阵营。道光帝为的统治集团经历了主抚—主战—再主抚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儒家传统的剿抚并用的政策。而其失败则又提出了外交观念与政策“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任务”(郦永庆《从档案看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兼谈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问题》《历史研究》199o年第2期)。有的研究者则考察了士大夫的不同阶层在鸦片战争中的不同表现以为其上层即官僚士大夫多经历了由自大转为自卑的过程;其中下层即尚未入仕的读书人和虽入仕尚未更多受官场积习影响的中下层官僚多战前倡导禁烟战时积极参战战后则开眼看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与消极的层面都在不尽相同的士大夫身上表现其深层的影响(沈渭滨《从睡眼方开与昏昏睡去——鸦片战争与中国士大夫散论》《江海学刊》199o年第5期)。还有的研究者则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