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0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从沿海到内地到少数民族聚居地;从鸦片的走私入口到贩卖种植吸食到鸦片烟具的制造;从官员到衙役兵丁到民人无不包含在内。且实行奖惩并举、源流并治的方针。清政府的这些措施如果能被真正付诸实施鸦片毒流将会被遏止。然而实际上道光帝这些包罗万象、疏而不漏的禁烟措施由于外国侵略者的蓄意破坏和腐朽的封建贪污政治而付诸东流。

从道光十二年开始英国商船避开清廷规定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擅自驶入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洋面以“求市为名实质图贩鸦片”。清廷对这些闯进江、浙、山东洋面的外国船只一方面严令沿海各督抚将其驱逐出境“以肃洋面而杜私贩”一方面令沿海各督抚“出示晓谕沿海居民毋许与之交接。如有内地奸民及不肖将弁冀图获利私与勾结即严行惩办”1。清廷对北上英商船只的驱逐不仅没有使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洋面的英船绝迹反而由于“沿海地方文武各官不知认真查察遇有洋船往来一报了之”“复有内地奸民驾船接济彼此获利”等原因竟使“洋船之来日多”。特别是到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议会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更使英国对华的鸦片贸易进入空前活跃时期。道光十四年英国政府派遣律劳卑来华。律劳卑负有英政府外交部赋予的重要使命。其中包括:推广英国的商业活动到广州以外的地方;在中国沿海寻找几处一旦中英生敌对行动、英国海军可以安全活动的地方;扩大鸦片走私等等。律劳卑于道光十四年六月九日到达澳门。八天后律劳卑未经清廷许可径入广州居住商馆。律劳卑又违反清廷关于中外交涉俱通过行商的规定撇开行商直接致信两广总督卢坤。卢坤遣人反复晓谕律劳卑有意“违抗不遵”。卢坤令“封舱”企图迫其就范。清廷赞同卢坤断绝中英贸易的做法道光帝同时指示卢坤于“省城内外及澳门一带大屿山炮台等处务须密派弁兵加意巡逻不动声色镇静防范”1。律劳卑则以武力相对抗。2《清宣宗实录》卷182。

1《清宣宗实录》卷213。

1《清宣宗实录》卷255。

八月初五日英兵船两艘闯进珠江口。当海口炮台各弁兵对英兵船开炮拦截时英兵船边开炮边闯关越隘直驶至离广东省城仅六十里的黄埔。道光帝获卢坤奏报后责令卢坤加强广东战备。由于广东地方当局防备森严加之“封舱”使英商利益受损律劳卑在尚不具备进一步动武装进攻的实力时退回了澳门闯入广东内河的两艘英国兵船也退出了虎门海口。律劳卑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广东海口对鸦片的防堵。道光令卢坤严饬舟师在各国商船回帆之后查明如有在洋趸私船只即调集水师大加兵威严行驱逐;饬令该管将弁派拨巡船常川巡查一切民疍艇只均不许拢近洋船私相交易以杜接济;责成内河营县派拨巡船在各海口及一切通海港汊分定段落昼夜轮流巡缉;令洋商传谕英商互相查察如有一船偷漏即将众船一概不准贸易使其彼此自相稽察。

清廷对沿海北上英商船的驱逐对律劳卑武装挑衅的回击以及对广东海口防堵的加强这一切努力依然没有能遏止鸦片毒流。道光帝即位后十多年严禁的结果只是使鸦片由公开、半公开的贩运变为完全的走私外国鸦片烟商人与中国内地烟贩之间的关系也由公开、半公开的6上交易变为水上交易。外国鸦片烟商在虎门附近的伶仃洋面上设立了专储鸦片的趸船载运鸦片的外商船只将鸦片卸上趸船然后装运合法商品及少许鸦片样品入口。口内那些“勾通土棍以开设钱店为名其实暗中包售烟土”的“大窑口”不法奸商凭样与外商议价、付款获得领取提单然后凭提单到趸船取货再雇用名为“快蟹”、“扒龙”的船只将鸦片运进口内分分立各地的“小窑口”进行分销。成千成万箱的鸦片正是通过这样一条严密畅通的渠道流向全国。

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政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后对华鸦片贸易向私人企业开放。解除了束缚的英国商人争先恐后地拥向中国干起了当时在对华贸易中赚钱最多的鸦片走私勾当从而开始了英国私人企业对华疯狂的鸦片走私阶段。在这以后的几年中英国鸦片商人不仅在广东沿海偷运走私鸦片还将偷运走私的范围由广东扩大到东南沿海甚至深入到中国北部沿海。为了适应大规模偷运走私的需要英国鸦片商人还建立起专营鸦片走私的船队并配制了武器使鸦片由偷运展为公开的强运。英国私人企业对华猖狂的鸦片走私获得的巨大利益令其他国家的私人企业眼红他们竞相加入鸦片走私的行列。鸦片形成一股斩不断、遏不住的毒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进中国汹涌泛滥成灾。

鸦片的泛滥还与“胥役包庇关津卖放”密切相关。清政府各级官员尤其是各海口文武官员将弁不少人徇私枉法从鸦片的偷运走私中获取大量贿赂。这种情况在广东尤为严重。当时广东的情形是:“水师有费巡船有费营汛有费差保有费窑口有费自总督衙门以及关口司事者无不有费”1。收受了贿赂的文武官员、水师将弁“得赃纵放”、“放私入口”。有的甚至以查禁鸦片为名将查获的鸦片“私卖分赃”“变卖分肥”。官员将弁的贪污受贿直接破坏了清政府颁布制定的各项禁令还给外国鸦片烟商人破坏中国禁烟以口实。这一切使道光帝即位后十余年间的所有禁烟努力都归于失败。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的走私、贩运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规模:鸦片趸船揽储于外洋快蟹、扒龙飞棹走私大小窑口潜藏于内地贩烟者穿行于里巷僻乡吸食者遍布城乡各地和社会各阶层自官府缙绅至工商优隶、绿营兵丁以及妇女、僧尼、道士“吸食者几遍天下。”

道光十四年前后清廷实行的严禁鸦片的政策面临严峻的考验。当时在鸦片流毒屡禁不止、例禁愈严、输入愈多、吸食者愈众、纹银外流愈多的情况下清统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