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研究自然事物的规律十分注意立论的严谨、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他所说的“的据”就是有可靠的证据。为了取得这种确实可靠的证据李时珍在工作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一种是“搜罗百氏”、“通考诸说”。他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把他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计八百多种搜罗无遗。他充分借鉴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间接经验其中包括从当时全国各民族中收集的民谣、俚语、俗话、民谚等以及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包括农夫、樵夫、猎人、手工业工人、矿工等等的实践经验。李时珍十分反对那种“贵耳贱目”的做法直接批评一些前人如陶弘景等人认为他们在某些问题上“未深加体审惟据纸上猜度而已”2“谬猜乱度殊无指归”3。他极力提倡要亲身体验然后才作结论。如关于“螟岭有子”的诗句他亲自观察蠮螉的巢视验其卵。对不同的蓬蘽他亲自采视比较。对蘋的不同品种也“一一采视”从而为“的据”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抱着献身科学的精神亲自饮用曼陀罗花以取得其引致麻醉的最佳剂量对罗勒子作实验证实它具有治疗眼病的作用。
由于医疗临证的需要李时珍对自然界的不少规律有较多的了解。这1《本草纲目》卷十四《莎草》。
2《本草纲目·凡例》。
3《本草纲目》卷二二《大麻》。
1《本草纲目》卷四五《玳瑁》。
2《本草纲目》卷十九《蘋》。
3《本草纲目》卷十一《朴硝》。
种认识过程他称之为“窥造化之奥”。有许多药物依靠其“毒性”对疾病的抑制和影响而起作用有的毒性是极大的。如果不深入了解药性则不能掌握药物的性能他说“学者可不穷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1掌握了药物的这些性能人们就有可能利用它治病避害就利。他从方士、统治者服食无度、招致杀身之祸的教训中领悟出真正地掌握药物性能利用并研究它使之有利于人类。这就是他的“格物致用”思想。尽管自然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未被认识“造化之妙诚难殚知也”2但他认为就已知的这些知识人们有可能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干预进而加以改造使之为人类所利用。他的这种思想在本草学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药物的性能虽然有其本身所固有的本质但他认为人类有可能改造自然“夺造化之妙”“达造化之权”3。这种从消极地认识自然进而通过实践升华为变革自然改造自然的积极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也是李时珍全部科学思想的精华所在。1《本草纲目》卷三九《虫部》。
2《本草纲目》卷十一《食盐》。
3《本草纲目》卷九《灵砂》。
第四节深远的影响李时珍这个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就《本草纲目》而言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甚至错误。他既批判迷信又说过“孰谓枯骨无知乎?”1自己有时也在宣扬一些迷信。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李时珍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有时作了删节甚至有个别加以主观改动的地方这些曾不断遭到后代学者的批评甚至攻击。但是作为一部科学巨著来看《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本草纲目》全书近二百万字这样一部大著作在当时印刷、刻镂困难的条件下完成很不容易刊出后立即受到高度的重视。国内外各种翻刻本至今已多达五十种以上。其中初刻本(亦称金陵本)被视为稀世珍本。
金陵本《本草纲目》刻成不久万历三十五年(16o7)日本长崎的林罗山(又名林道春)获得一部并献给江户幕府的创建者德川家康。此后我国的各种版本《本草纲目》又6续传至日本。在后来的两个半世纪中其刻本达三十种以上。还先后传入琉球、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区。
该书对欧美国家同样有巨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本草纲目》就先后传到欧洲和美国欧美各国主要图书馆都藏有《本草纲目》。1735年巴黎出版的法文本《中华帝国全志》中即有《本草纲目》的节译本。进化论奠基人、英国学者达尔文在著作中曾引用“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以证明其进化论的观点。有的学者考证达尔文所指的“百科全书”主要是指《本草纲目》。因为书中提到有关金鱼、乌骨鸡等材料与《本草纲目》所述的内容相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由德国的许宝德译述成德文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李时珍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尊敬。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鲁桂珍曾写有“中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李时珍传略”高度赞扬李时珍1。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2又在第三卷中把李时珍誉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
1《本草纲目》卷五二《人骨》。
1lugeidjen:netatura1istsabriefbiographyoflishih-netphysinetbsp;josephneedham:.1471954.第四十六章徐光启利玛窦明中叶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展使与生产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有较大进展也出现了一批科技人物其中有把欧洲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来并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最著名的就是徐光启、利玛窦。
第一节徐光启信奉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圃自给”。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倭燹”松江府又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徐光启幼年常常接触到具体的生产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以后“富国强兵”的思想以及勤劳俭朴和旺盛的求知欲。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在家乡教书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七岁到太平府去赶乡试未考中。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五岁在赵凤宇家教私馆并随之由韶州到广西浔州。这次长途跋涉俯仰于“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1。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六岁春由广西返广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