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家建设(1 / 1)

明歌 滚木擂石 3766 汉字|8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三章 :国家建设

问:为什么人走的路要叫马路啊?

答:因为马跑的最快。

笑:马跑的快那也不能叫马路啊应该叫铁路。

问:铁铁路?为什么呀?

答:马蹄子都是铁做的。

笑:那路上还有车辙子印呢!你咋不叫它木路啊?

说话时烛光摇曳伴着星光一起印在了房梁上展现出来的景象很类似一根粗粗的筷子戳在一大张面饼上。

***

唉这人啊就是能琢磨狗狗的鼻子灵所以它们天生就喜欢好奇地到处乱闻。猪猪估计是味觉方面比较另类属于吃什么都香的主儿所以它们天生就是胖墩。人呢?人的脑子在动物当中算最聪明的所以咱们整天瞎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出现了下面这句话:

四驽之驱并驾齐肩。苍翠之株遍植于旁相隔百步不绝于迹。

想想也是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躺坐在温凉车中飘来的花香盈怀树上的鸟鸣啾啾即便是掏粪工想来也一定快乐似神仙。

***

中华文明中公路的建设标准原本是秦始皇定的。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说即便是汽车时代这样的公路制度也是先进的。

四匹马拉的车可比悍马还要宽两辆车并驾齐驱奔驰在大路上迎面是同样的两辆车相向而行公路的宽度刚好容纳四辆车交汇而过。道路两边还每隔几十米种上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因为松柏在当时是墓葬用树所以护路的树种通常是柳树或者杨树。

请大家琢磨琢磨双向四车道两边还全是巨大树冠的树木嘿嘿跟现代高公路也不差什么了吧?这份恢宏的设计蓝图不仅成稿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还进行了实践性建设。多牛?

但是再聪明的人他也有失误。嬴政先生死于出巡途中原本想传给公子扶苏的皇位却被小儿子胡亥给谋了去。偏偏胡亥又不争气活活把个大秦朝给败伙没了。于是之后的历朝历代大多数的皇帝都尽力避免离开皇城的行为。少有的几位不信邪的皇帝又基本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历史学家始终有一种假设那就是如果秦始皇老先生没有死在半路结果会如何呢?如果顺利传位给公子扶苏一统六合八荒的大秦朝会不会还是二世而亡呢?

没人能回答也没人愿意做这种尝试因为后世比较有名气的出巡一共有三次:

杨广出巡激起天下义旗被手下杀死于行宫之内谥号为炀。

高欢出巡甚至还带着小蜜结果众叛亲离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就败亡了。

明武宗出巡结果大半夜爬起来钓大鱼基本淹死在冰冷的湖水中。

瞧见没有?皇帝出巡不是什么好事儿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担忧对皇帝出巡后果的担忧。历朝历代的皇帝呢?也多数是不敢触碰这个底线凡是跨越这条红线的无一例外全被打上了昏君的名号。皇上轻易不得出巡这偌大的天下如画的江山统统没有资格看了。

对了那郎儿个是出巡哩?出巡不是出去玩而是天南海北的巡视。北方要起码到长城外东方起码要到蓬莱南边最近也要是江南西边西边不太好办但怎么也要到玉门吧?

所以小朱带着一大家子去白洋淀十五日游算不上真正的出巡只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出城而已。

因为作为皇帝长途出巡是不大可能的根本没戏。

既然皇帝不出巡了那么根据皇帝级别建造的马路也就被大家冷淡下来。道路越来越崎岖越来越狭窄。时间久了好多道路还荒芜了。因此说两千年后的今天(明代而不是21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始终没有出现双向四车道的国家公路要挖根源还就出在嬴政设计师自己的身上。

虽说国家公路没多少但官道确实不少大明驿站1923所这两千来所驿站之间的道路就属于官道整个国境内的交通网络还是比较达滴。

大家可以做个实验:拿十个瓜子撒在a4纸上整张纸面基本会被瓜子所占据驿站的道理也是如此当初依靠谪官、罪民建设的驿站如今已经成为掌控国家的必要基础之一了。

急报有很多种八百里加急的意思是送信的官差一天要跑8oo里。依此类推六百里、三百里、一百里急、非急等等等等。

说上面这些话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肋尼上报给皇上、内阁、九卿的《谪兵修缮水陆通衢》计划就是依次来推行的。

先将全部的官道进行分级。大城市之间尤其以两京三都为代表的官道要双向六车道。其余的就是逐级递减了水路分江河湖海四种。

以驿站为点以城市为站彻底将国家的联系升级成2.o版本。将来出现轨道交通就是3.o版本出现空中交通就是4.o。

这种宏伟的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难完成的更何况现在这个年景可以说简直与劳民伤财没什么区别。

小朱也很犹豫经常自己问自己:‘你是不是有俩钱儿就烧的慌啊?这还没怎么着呢就瞎折腾玩命呢吧?’

然而小朱的疑虑却被全天下的读书人歌颂成为“千古一帝”的丰功伟绩。呵呵千古一帝从理论上说是黄帝。从历史角度上客观的看是嬴政。从民族影响力上讲是刘彻。从完善政体制度上看是李世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配的上这个称号。

所以小朱清醒的命令曹化淳把最先喊这个口号的人全给抓起来。结果曹大胖子废了三个月的牛劲才抓了3oo来人。还没怎么着呢就吓死了四位这下子又出事儿了小朱赶紧叫曹化淳又把剩下的296人全恭送回乡死的的四位也花钱给妥善安置了。

但不论如何闹心这道路是必须修缮了疏通河道整备官道无论如何都是必须而必要的。

先就是邮路的问题如果信息传递不及时决策层就会出现错误判断。这是不敢想的。

粮食、物资、商品的运输也要依赖完善的交通设施大路朝天黄金一石嘛!

然后就是提高军队的行军度不论是骑兵、步兵还是车兵一条标识清楚、平坦笔直的好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虽说叛军、侵略军也有可能同样利用上官道但两害相较取其轻嘛。

再有不修缮水陆官道小朱拿什么借口遣散谪兵?单纯地给钱给粮给田地属于太幼稚的行为。他们有的是力气没地放衣食无忧之后指不定出什么乱呢!历次叛乱都是闲置劳动力过剩的结果。小朱可不想花钱买罪受。

要知道通过修路而将遣散的谪兵、退伍军人、募集来的闲散壮丁集中在一起管理是最好的办法了。平时保证他们顿顿吃饱夜夜安睡再随着修路的进展情况就地安置又有一次性‘补偿金’这样的诱饵来稳定他们的情绪。不用十年大明的公路建设就可以顺利完工。还巧妙的获得这些青壮年的忠心。这买卖太划算啦!

这其实也是在变相解决失业率的问题反正你都要花费这些钱索性做点实际的成果出来。

最后一个政治目的:修路就要勘察勘察就要丈量土地丈量土地就会摸清土地兼并的情况。摸清了土地兼并的底细就可以有的放矢一揽子解决土地问题。

土地兼并者不是高官就是豪强还有一部分是各路藩王。在没有摸清详细情况的时候小朱是不可能制定有效办法解决的。

等到官道完备修路的壮勇遍布天下小朱的新军正式成为作战主力小朱亲手提拔的青年将领也都手握军权之后他就可以公开对天下宣战了。

这个天下指的是地主阶级。当个地主不能算错中国人谁不想拥有几亩良田?但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太过火您一大家子人口再多也就一百人吧?平均每人十亩地也不过1千亩地您倒好一口气吞了上万亩干吗啊?满地打滚啊?

土地允许私有的前提是国家同样拥有相对规模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统治的主动权。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拥有国家财产拥有比例过多的叫做国家社会主义拥有的相对较少但行之有效的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大明现在是一点没有叫什么主义?啥也不是嘛!

***

“皇上虽说肋尼此人擅长城市的改建修缮然则天下水陆官道皆让番夷主理怕有损我大明的体面。”

“呵呵好啊!郑先生能有此言可谓公中体国老成持重啊!郑先生就说说该何人主理啊?”

“谢陛下臣延请皇上能肯工部孙元化、内阁贺逢圣主理此事营缮清吏司司务浙江某某、都水清吏司某某某精于筹算工于几何共同协理此事可谓两全。”

“嗯!那不知贺先生可愿担当此事吗?”

“回皇上臣定当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敢有半分托大!”

呦呵!贺逢圣有性格小朱知道但没想到这么不谦虚不过也好小朱又不是什么矫情的人他能这么当仁不让也合小朱脾气。

“好吧就依郑先生所言吧不过这个肋尼嘛!…”

眼瞧着肋尼从总指挥的位置变成了总工程师小朱怎么也要补偿补偿嘛!

“回皇上臣同肋尼于遵化共事几载此人确也本事了得但应属精于治水而疏于修城之人他的那些设计方略失于理想有些有些!”

“纸上谈兵对吧?”

“对对对皇上所言极是。”

“贺逢圣你是不知道啊!肋尼他们哪有什么机会参与城市规划啊犹太人嘛!”

“呵呵是是。”

他们几个都有些懵懂的随口答应着。贺逢圣等大家笑过又见小朱喝了几口茶水之后才又开口:

“皇上肋尼多年来也算勤政之人知进退识时务又很聪明不用可惜了。所以臣想让肋尼领个工部九品的员外郎协理北方河道吧。”

得!可怜的肋尼先生又从总承包变成了分包商了而且还要‘享受官大一级压死你’的中国官场哲学了呵呵着实不幸哈哈!

“唉我大明天朝上国向来以德服人肋尼的计划还是不错的嘛!不可亏待才是!”

现在整个大明就只有小朱具有汉奸的潜质其他的人都属于民族沙文主义者对待外国人基本属于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行径。但小朱说的理由贺逢圣他们也是认可的:

“吾皇仁德之心臣等感佩于心。肋尼既然为大明出力可照其方略开篇所言按工程的5%付其薪酬不知皇上?”

贺逢圣的理念小朱清楚所谓春秋大义讲究的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人家既然出了力自己又有条件能补偿自然还是要补偿的。

“行朕准了。不过嘛!这钱财乃身外之物肋尼他们不是还有一种复国的理想吗?列位先生有什么提议吗?”

“嗯复国一事非旦夕可定中国之外世界之大非吾等所能明如若真有这一天我大明可出钱资助并代为培训新军也算仁至义尽了不知皇上圣意如何?”

“这些还早今日先商量到这吧不过贺先生此策也算两全了。”

“如此臣等告退。”

温体仁放下一份银两调拨的图册也随着这些人退下去了。老温现在很低调因为这届内阁的成员都是能臣干才威望又都不是很高所以大家基本上是与皇上保持一致只要不是触犯他们心中的底线一般都会尽力帮着解决问题。所以老温乐得清闲不用再遭受替皇上擦屁股的折磨一心一意的帮国家理财了。

周延儒现在也是如此基本不出妖蛾子他和温体仁都清楚只要工作做到位小朱不会想到换他们俩所以出风头抢创意的行为他们俩都少了很多了。

这几年不打仗的基调已经是公开的国策了所以梁挺栋大部分的时间就是与洪承畴两个主抓武器改革、武学培训系统的建设、军队的通盘调整等工作一般遇到国事梁挺栋通常是附和附和而已。

现在比较出风头的是郑三俊和贺逢圣二人他们两个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凭借的都是真本事自然也就有很多想法这些点子也都确实不错很有见地。最让小朱欣慰的是他们两个之间没有什么党争的迹象这点其实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