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桥工程
别看白洋淀这些地方的民生工程都是人家金声几个做的但这份功绩可是记在了张彝宪的头上。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也该这小子运气好刘理顺中状元的策论一出正赶上内阁换届又打了多半年的仗当时家里的各位大佬臣工都要为战争服务以至于白洋淀最后的收尾工程就顺手交办给他了。等白洋淀水利工程搞定之后偏偏又闹出个‘七彩莲花’的祥瑞出来在各位正统的臣子来看祥瑞的借口再好也绝对的不靠谱谁知道后世修史之人怎么论这事儿?为了避免出现北宋的尴尬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把这份功劳送给了张彝宪。
要知道这张彝宪可是个太监顾忌二字对于他来讲是个好遥远的传说。你们敢给他就敢要撑不撑的慌那是他自己个儿的事儿跟别人没关系。加上洪承畴兵部尚书的职位也出自他的主意。因此现在民间对于张彝宪的评价是:
贪卑龌龊亦不乏谋国之才聪明若厮偏堕歧途实在殊为可惜矣哉。皇恩隆溢偏不知恭谨而奉实在天下大佞也!
白话来说聪明劲没用到正地方怪可惜了的。而且这小子实在是个混蛋皇帝对他这么好偏偏他自己不知道珍惜隔三、五个月就是闹点动静出来虽说有好有坏但这种不知道恭敬谨慎的行为实在是该死!
呵呵甭管别人怎么评论吧小朱是一定要去白洋淀的因为小朱有多重目的在里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公开扶持肋尼的水利计划。
因为小朱要打破一种迷信天灾是天灾跟当皇帝的没关系。皇帝再好也不可能让粮食丰收真正的主因还在全国上下的努力。几十年后的那个什么所谓盛世不过就是因为战争造成*人口锐减小冰川气候逐渐终止使得老百姓不再为吃饭愁了。这跟皇帝是否圣明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当时的皇帝运气好叫他们踩了天粪罢了。
只要水利修好旱灾缓解大家就都知道了原来这个老天是要靠人来扶植的。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天。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都是一种哲学态度但绝不能为了信仰而变得过度迷信。很重要!
……
“皇上江风凛冽龙体要紧啊!”
说这话的是洪承畴他见小朱立在船头欣赏湖塘月色担心小朱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去所以委婉的劝小朱回去。这可不是没有先例武宗这倒霉孩子就是大半夜的去钓鱼结果‘偶感风寒渐而殡天’的。
小朱这次出巡带的人多是家里人外臣很少只有郑三俊、洪承畴、刘宗周而已其他的人还留在北京处理政务。政体模式是皇后听政太子监国内阁蓝批后上报备案即可刊行天下!
毕竟国事还不是很太平啊!
前段时间封张献忠为天津卫指挥使司的指挥佥事(正四品)因为其手下皆死只有白文选、李定国跟在曹变蛟那里当把总所以他是死是活都已经与历史无关了。刘道江和罗汝才也都差不多的级别随便安排个武将官职就都给打了。至于那个刘重日小朱是想给个文官的官职的但士林不同意只好在边关中随便找了个破地方叫他当义师去了但请注意这个刘重日的身份是谪兵。(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山陕一带的变民军如今只剩下高迎祥、李自成、可天飞等人于楚、豫、川三省交界的山区间游走。因为李自成名头太响亮小朱连下n多旨意给杨嗣昌、龙在田等人叫他们通力合作一定要尽快剿杀干净。但毕竟人手不足又是山地作战偶然性太大只好是个相持局面。
要说军队是不少了好家伙只算诸边军就有2oo万了。张献忠的几十万人都被小朱们给灭了更何况那个三万人的李自成。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他们在山中游走川溪纵横使得火器无法施展。地方卫所军种战斗力又比不得边军。如果叫杨嗣昌照搬洪承畴模式集天下兵权于一身他们杨氏父子又实在没有这个气魄。洪承畴这样的赌徒气质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
但好在现如今是城市决定政权李自成再本事拿不到城池他就没戏。杨嗣昌又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采取钉桩之法在各个关隘城池派驻重兵看守来则猛打退则不击。逐渐将匪患控制在狭长的地带。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升平景象。
河套那边屡有争执兵部前两天还提交一个议案希望将曹变蛟与王承恩(不是大内总管同名而已)对调曹变蛟悍勇刚猛少年成名这些都很对蒙古人的脾气由他出镇河套比王承恩要更合适一些。
辽东那边铁山虽说收复了但后金的攻势骤然猛烈大有拿下铁山再重新打朝鲜的意思。朵颜东北十六家的实力远远过朵颜西南十九家满桂、曹文耀还有毛文龙等人一直就没断了出兵助战。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中枢力量进行指挥与协调偏偏小朱又非要领着大部分的家人来个公款旅游所以多数内阁九卿的人都留在北京理政了。其实他们也是为了避嫌。
郑三俊是南京新调过来的所以对与内阁批准的天子出巡他还是很乐意响应的毕竟这是一个跟天子熟悉的良机嘛!
刘宗周因为京畿附近是他的旧地老部下一堆儿一堆儿的由他出现安排总要好过其他的人出面。所以他算是这次出游的总后勤。
至于洪承畴这次跟过来是小朱特意交待的因为小朱要借机和他交换一下关于兵制改革的问题。
谪兵制改革问题早在元年的时候就提出了然而因为事儿太多问题太复杂也就一直处于计划阶段就连最初提这个想法的孙承宗如今都退休回家了。可见这个计划根本就没开始运作呢。
现在洪承畴才入兵部还没有正式办理完交接部里的很多庶务都还是梁廷栋代管所以老洪索性乐得清闲跟小朱跑白洋淀玩来了。
老洪如今也是华两鬓了才42岁的人却已呈衰老之态显见这几年剿匪工作的艰辛。这次白洋淀之行小朱现他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想想也是从激烈的沙场中换到一个天天做办公室的岗位上活计再多也比临阵指挥强的多又跟着皇帝来到一个风景颇佳的地方游玩不再有各方的政治风险不再有各种的应急之变一个不操心又位高权重的人心态不健康才怪!
放松之下洪的才学也就展现出来一路之上典故、传说、杂闻、野记被他卖弄个够。连刘宗周都被他忽悠了乐呵呵的跟着他思路转还说出什么‘管乐再世’的狗屁言论嗨互相吹捧呗。
当然洪承畴毕竟一名合格的文人为小朱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封莲诰》还与小朱一起吟诗作对啸风弄月的好不惬意!君臣对诗历来是青史佳话他们更不能免俗了于是一路上不断的题字题诗这种满足感是只有中国的文人才享有的你的文章墨迹同名胜美景挂钩被后人无数次的传颂与膜拜甚至大自然的风景是因为你的缘故而变得更加重要想想吧朋友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小朱的诗稿如下:
榴月云归返夏塘好风光。
轻罗得玉润婆娑染花香。
云青踏薄泥风朗临暖阳。
湖开荷叶碧摇橹风尘忘。
通篇平铺直叙与其说诗不如说是断句断的好。
洪承畴诗稿:
岂必桃源竟是仙白洋形胜更然。
峰峦叠报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
随架衣冠辉洞壑芸林龙彩护云烟。
福臣酩酊终旬日胜昔游历尽九埏。
应该说从这两诗所表现的内容上看洪承畴的诗才似乎与小朱不相上下但不排除洪承畴有意趋让因为他要照顾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在对诗中不能不考虑到遣词造句的问题能写成这样其实是远远高于小朱了。
总之小朱和他的关系很是不错。以至于到最后一天的晚上他过来禀告明天回京的次序时小朱才想起来光想着玩了谪兵制改革的问题还没提呢?
从船头回到舱里面小朱随意坐在临窗小几旁翘起二郎腿把胳膊肘顶在桌上斜斜的靠着顺手拿起一把瓜子递给洪承畴。老洪没动而是垂说道:
“万岁君子应像流水向东奔涌一样时时注重自己的仪表这亘古而不变的道理臣斗胆说与皇上请吾皇正襟而坐。”
切小朱一边咔咔的嗑着瓜子一边口齿不清的嘟囔着:
“为君父者亦为人子这不一个道理嘛如今朕不在皇城也就跟平头百姓没什么区别再说了这么坐舒服啊!”
说完小朱又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叫他坐下。因为老洪的资历浅又是小朱一手提拔的大臣所以小朱敢在他面前耍无赖他呢也不敢跟小朱太执拗要是刘宗周在旁边的话小朱是打死也不敢歪靠着茶几的。
洪承畴坐可是坐下了但他怎么也不敢在皇上面前唾沫横飞口水四溅的嗑瓜子只是拿起一粒去了苦心再用糖渍过的莲子放在嘴里嚼都没嚼就吞下去了。
“演卿啊…”(臣不敢)“…唉你坐着说话朕这次封莲白洋淀心境实在是大好你看这大好河山尽在你我君臣的掌握之中实在是不枉人生一世啊!”
“天子掌苍生乃是天道使然愚臣岂敢与君上比肩。”
“呵呵虚词不说了朕有件事要问问你的意见。”
“臣恭请吾皇旨意。”
“那里是什么旨意就是有关谪兵改制一事不知你这个新任的洪本兵有什么想法没有?”
“回皇上谪兵一事臣尝听孙阁老言及臣想啊这谪兵虽为祖制但百年前世界与今日之世界已是大异。是故无需拘泥祖制况且谪兵旧习有违人伦非圣君无以能明。臣附议!”
‘靠!别光附议啊!我也知道这事儿必须要改但怎么改啊?’就在小朱刚想开口问他的时候洪承畴再次开口。
“皇上谪兵改制仍需变通才好孙阁老所提的三代之约虽为良方但治标不治本臣想这白洋淀水路修缮的成果这么好不如推而广之于全国进行修备。工人就用边镇中的谪兵这样即可以省去募工的成本还可以免去边镇隐患。同时还可以劳役之名将内兵归建可谓一举三得。”
内地的兵丁背井离乡的去边关打仗时间久了不是军饷越积越多造成区域经济畸形;就是人人生思乡之情无心苦战。谪兵又是属于犯人劳改情况这战斗力能强到哪去?与其在前线上添乱不如回国内干活。洪承畴这个法子的确不错。
眼见小朱虽没有马上答话但却连连点头洪承畴兴致高涨他毕竟是大明士子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是他们这时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关于治国的法子他早想过很多了。
“皇上大明的荒田实在不少但多数被藩王圈于名下失地黎民反倒越来越多因此臣想借着这次疏通天下水路的机会选择清廉中正之士暗中探访勘察土地。将那些荒费的土地抽离出来用来安置流民。同时谪兵之人可叫他们修水路到那里便在那里安家只要服满工役三年便可以择地而居。从此以后永脱兵籍。
纵使这些谪兵之人不想务农也可以放这些人去南洋务工。流民中如也有不愿务农的也同样可往南洋。这样的话国内闲壮减少对粮饷的压力也小一些!匪患自然会降下来的。”
小朱的思维正式被洪承畴带动起来连瓜子都忘了嗑。越想这个法子越好本来小朱就对各路藩王的制度起了改革之心这下好了借着改革谪兵的机会连藩王都能给摆平了又找了一个替罪羊出来实在太好了!
“洪卿家啊!你这个法子很好啊!朕一概允了就是回去你拟个条呈吧。”
“臣遵旨!”
呵呵谪兵改制是个牵连很深远的问题因为孙承宗的改制方案中不仅涉及到谪兵还涉及了‘户籍’这个制度。户籍制度有利有弊老孙的方法其实很柔和属于补救措施。但毕竟牵扯的面儿太大搞不好就是天怒人怨这就需要小朱提前找个替罪羊预备着。
藩王制度也一样好处之前谈过现在单说坏处。明代养藩王跟养金鱼没什么区别可是一旦当皇帝的断了嗣继承皇位的就需要从金鱼里挑像明代的这种养法十个里面能有一个心智正常的就算不错!所以藩王制度必须要改了。
这项改革更如同刀尖上的舞蹈一个不小心就会出大事儿。反正小朱是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六亲不认的到时候就看谁倒霉了。
想到此小朱低下头从一堆的瓜子中挑出一个又大有饱满的出来阴阴的全放进嘴里阴阴的笑了起来。既然洪承畴又开始梭哈了小朱也就乐得轻松索性就是他的事儿了。
回到京城后陪小朱来的刘宗周等人特意在《实录》中记载了这样的字句:
“八年夏五月上出巡河北封莲于白洋淀封莲大礼后秉烛忧思省身自躬十宵终拟就《谪兵制新诰》《修缮天下水路诏》谕旨等文!臣刘宗周、郑三俊、洪承畴拜记!”
呵呵明明是一个晚上侃大山侃出来的创意却被他们说成整整十个昼夜不知道他们是在说皇上白痴还是认为看的人白痴。但反正也是好话又是脸上贴金的事儿小朱也就随他们了。
关于用谪兵兴修水路的法子其实可以理解成‘劳动改造’的初体验。毕竟谪兵都是犯了罪的人好么将来国家管吃管喝还工钱修桥铺路的又积阴德。修完之后还有土地能拿对于罪犯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了。
朝廷中人对这个想法也都持谨慎乐观态度眼见现如今战事刚刚结束剩余的壮汉这么多不拿出个办法来补救确实容易出事儿。再说了成与不成都有洪承畴垫背何乐不为?于是满朝文武步调异常一致的表示了赞同的意见。户部也马上就拟了23oo万的预算出来这是三年的开销。同时是水陆两道。
陆路运输的提出是扩展性思维想想也可以理解满朝的文武难道能让洪承畴抢去风头?洪承畴提出水路建设满朝文武自然会联想到陆路建设。陆路的基础要好一些花销也小一些就是改造现有驿路。该养护的养护该加宽的加宽再算上填坑、垫土也就是一顺手的事儿。
至于怎么修水路这问题就难办了水道运输这点大家没什么异议关键是怎样连接水道和城市也就是如何排污。大家的想法还是明水排污的传统模式。而现在遵化一带的暗渠排污法也见到了好处大家在左右盘恒之后决定了四个字‘因地制宜’等于没说。但起码修缮水路的国策算是定下了。
其实暗渠排污还有一个独到的好处那就是防治鼠害。
老鼠不是笨动物有暗渠之后它们就会集中在暗渠附近安家排污嘛既是污物同时也是老鼠的口粮恶心!
这样一来人类灭鼠时就有了可针对的地方好找不是?而且时日久了猫儿也会自然而然的聚集在暗渠附近。
将来如果有鼠疫迹象只要将石灰、热醋、烈酒、耗子药等物件往暗渠两端一倒起码可以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
这点恰恰与明水排污的弊端相对应明水排污的后果就是人类聚居区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要知道达官贵人的家里是不可能直接往花园里倒垃圾的通常是由乞丐囚犯等人将垃圾拉到市民中间的小河沟里倾倒久而久之普通百姓的居住环境就差了很多大家洗碗洗菜甚至洗澡烧水都从明水中来人越多城市越大垃圾就越多卫生条件就越差劲。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只有暗渠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问题。
于是文华殿御前扩大会议拍板决定:中国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大面积、大手笔的进行城市管道(暗渠)排污的建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