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7 章(1 / 1)

迷航一六四二 土土的包子 2000 汉字|25 英文 字 2个月前

开始头皮发炸。他早就认为史文博这家伙不会闹出什么小动静,现在一听果然如此。这家伙哪是小改啊,分明是要将这个大明朝的官僚体制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错,公务员。”史文博兴致勃勃地说:“我都琢磨好了,以后科举考试干脆改成公务员考试。也不设什么状元、探huā、榜眼,更没有什么一甲、二甲,直接就是公务员考试。这公务员考试又分地方xing质的朝廷xing质的,朝廷xing质的由朝廷统一举行。地方xing质的,由各地州府统一举行。每次考试都列出需要人手的岗位,让那帮读书人去考。再分笔试、面试,都通过了就上岗。干得好就升迁,干不好就去职。如此一来,按需选士,不就杜绝了冗官现象的出现么?”

“这……这这这……”史可法哆嗦着手指,指着史文博半天无语。

好半晌才想到了一个反驳的理由:“擅动科举,只怕……”“诶?史阁部,怎么能叫擅动呢?这么一改,每科选的士子比以前可多多了。想来读书人不但不会反对,反倒会举双手赞成。”

“那那那”史可法晕乎乎的又想起了另一个理由:“如此,官吏大增,岂非开支也跟着增加?,…

史文博笑问:“史阁部,您以为不这么干开支拖小了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huā银。这句话可不是说笑的。地方官都是外来客,新晋到任烧了三把火立了威,接下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否则县丞、主簿、典史都不买你县令的账,那这县令还怎么当?大明朝满打满算就出了海瑞这么一个逆天的家伙,可海青天混的如何,大家伙都知道。

所以更多的时候,新官上任,慢慢的都会跟本地官僚同流合污。再有,即便不贪墨,那笔火耗钱也是老大的一笔数字。并且这火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可谁都知道认为这是合理合法的收入。

什么叫火耗?收赋税的时候,收上来的是散碎银子,等上缴的时候就得重新熔铸。而熔铸过程中自然得有损耗,这火耗,便是为了弥补损耗而额外收的附加税。

凡此种种,朝廷的税收再低,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担子也没轻过。

“而且我还打算大规模的增加官员们的薪水您不觉着薪水实在太低了么?”史文博有些怜悯地看着史可法。!。

------------

504 铸币

火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指碎银融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取银子上缴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键就有了火耗。于是地方官府征税的时候,就多了这么一条火耗钱。

而为了不至于自己往里头搭银子,地方官征收火耗的时候往往都多征收一部分。等到银子充入国库,就会略微剩下一些差额。有良心有〖道〗德的,会拿这银子造福一方:〖道〗德素质稍差的,干脆就收入了自己的囊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huā银,这十万雪huā银从哪儿来的?无他,火耗!

不得不说,明代官员的薪金水平实在太低了。低到令人发指。朱元璋当初定鼎天下,掰着脚趾头给各级官员定下了薪水。其结果就是那薪水自己用还够,养活一家子就费劲,再加上人情往来,那就完全入不敷出。所以老朱杀了一批又一批,这天下间的贪官总是杀不尽灭不绝。这种情况到了万历年间好了点,因为有火耗了。各级地方官员可以合理合法地增加自己的收入。

通常来讲,一般州县的火耗大约每两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远一点的地方,火耗竟然数倍于正赋。有明一代,整个大明的经济给人的感觉就是朝廷穷而民间富。实际上民间还真不富,老百姓都是勉强度日罢了。真正富的,还是那些个官绅。

所以说大明朝是封建社会有些欠妥,应该说其是封建生产力下的儒官一体本位制。

史文博坐在大明发改委里头三个多月一直没有什么动作,这些日子史文博跟一帮顾问没干别的,就是在详细、深入地了解大明朝的现状。而后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什么事儿都讲究个理论联系实际。你说你要催生资本主义〖革〗命,要解放劳动力那步骤呢?你一拍脑袋出台了个策略,结果闹得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到最后身为澳洲顾问你是拍拍屁股走了,那大明朝的烂摊子谁来收拾?

正是因为明白权责之重,发改委的顾问们三个多月来才没有什么大动作。而到了今天,第一手的情报,上到朝廷的现状,下到乡梓民情,一一摆放在案头、心头,有的放矢之下,顾问们才开始缓慢地、谨慎地推行大明朝的变革。

史文博说要提高官员们的薪水,如果对面的史可法是地方官员,肯定举双手双脚赞成。可史可法现在位高权重,俨然内阁次辅的角sè,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考虑问题自然要站在中枢的角度去考虑。这又是增加官员编制,又是增加薪水的,两厢叠加之下貌似朝廷的开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的增加了。

那捐纳、改籍别看眼下收入颇丰,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捐纳也就罢了,那改籍待过上十年八年的,所有贱籍百姓都脱了籍,岂非一分银子也收不到了?单靠着捐纳每年收入个百八十万两的,够干嘛的?

不等史可法驳斥呢,那边的史文博已经将主意和盘托出他将目光盯准了火耗!

火耗不是正税,却高于正税,这现象简直就是前无古人一没办法,谁让火耗是大明朝自己独创出来的呢?身为一名清流,以及曾经的东林党,史可法忧国忧民,自然清楚各级地方官通过火耗是如何盘录地方百姓的。可即便知道了,没事儿喝高了也针砭时弊,但除此之外史可法别无他法。

搞复古,缴纳实物?那太扯淡了,单单是过程中的损耗就让人接受不了。史可法也曾经思来想去,最后阁部大人认为只有将火耗定额化,才会减轻百姓肩头的负担。

问题是这个定额该定多少?再者说了,火耗只是成例,不是正儿八经的制度。他这么一搞,岂不是把火耗合法化了?这里头的弯弯绕实在太多,以至于史可法根本就无计可施。

倒是前一阵子,富商们蜂拥而至汇丰银行各处网点,大批的认购粮票给了史可法一些启发。纸币好啊,没火耗!史可法一眼便瞧出了粮票的好处。便于流通都是次要的,没有火耗才是最重要的。

这事儿史可法还真上了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