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8 章(1 / 1)

迷航一六四二 土土的包子 2000 汉字|26 英文 字 2个月前

是派了自己的女儿以诗社的名义邀请申晨那丫头过来交流,期间隐晦地询问了一下发行粮票的细则。申晨那丫头起初也没当回事,只当小姑娘好奇心强,挑着重要的简略说了一下:再之后可不得了,马皇后又专门请申丫头过去问询。

谁是马皇后?便是当日自称马三立的那位马三娘,当朝并辅马士英的孙女。一帮子女眷在一起,史可法跟马士英不好抛头lu面,这也是他们最为诟病的一点。’这些澳洲人可真邪了门了,居然声称男女平等,还说什么女人能顶半边天。好家伙,那些个澳洲婆子抛头lu面都是小事,最要命的是穿着过手清凉。

有那么一阵子,几个穿越众姑娘上街,身边除了跟着保镖,远远的还跟着一帮锦衣卫的番子,生怕因为这些姑娘家因为穿着过于清凉而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冲突,从而影响明澳邦交。

总之就是,马皇后手里头有张纸条,寒暄之后,照本宣科提出问题。而史可法跟马士英两位大学士就躲在屏风之后,时不时地递给小

太监一张蝇头小楷,上头写着各种疑问。

申晨那丫头鬼精鬼精的,哪儿还不明白对方的心思。不过这丫头倒没有避而不答,反而回答的愈发精细起来。各种新鲜词汇层出不穷,说到兴起甚至提笔自己画出各类的图表。这可苦了执笔的俩小太监了,不过俩时辰的光景,写秃了笔不说,膀子是再也提不起来了。

可就算如此,史可法与马士英俩大学士反倒愈发的云山雾罩起来。

等回过头来总算记起来,既然自己不懂,那为什么不找专业人士参谋一下?转过天来就找了户部尚书,还找了南京最大的一家票号的掌柜。一官一民观摩着一尺多高的文书,绞尽脑汁地思索着那些新鲜词汇的意思,那户部尚书倒是无可无不可,可那掌柜的说了实话。

“两位大学士,您二位觉着朝廷要发行纸钞那老百姓还会相信么?”一句话把马士英跟史可法问住了,而后丧气连连。从此再也不提银行,再也不提纸币。话说大明朝从洪武八年就有纸币,可到了今天,那大明宝钞朝廷自己都不承认,就更别说在民间了,简直比废纸都不如。按照申晨的说法,粮票本身就是信用货币,一切都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可好死不死的,大明宝钞早就将大明朝的信誉败的一干二净。真要是发行纸币,那绝对会遭到可耻的失败。

现在,史文博已经说完了火耗的各种危害,然后终于拿出了废除火耗的必杀利器。

他从旁边的钱袋里哗啦啦倒出来一堆银币,里面大小都有,而后一股脑的塞到史可法的手里。

“阁部请看。”

不就是银币嘛,有什么可看的?恩?好像有些不对。

这huā纹,这sè泽,貌似既不是澳洲人民币也不是西班牙银币。正后面,陡然是一面日月旗,周遭缀着繁复的huā纹:正前面,上下左右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弘光通宝”正〖中〗央写着“壹两,。

“这是……”

史文博笑着,又从钱袋子里抽出来一枚银币,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捏着,放到嘴边猛地吹上一口气,而后迅速放在史可法耳际。史可法清晰地听到了一阵金属的嗡鸣声。

“这是我们专门为大明设计的银币,这一两的重量就是一两,huā纹什么的随时可以改。阁部听到嗡嗡声没?采用澳洲技术铸造出来的银币,都有这种嗡嗡声,嘿嘿,这个可以用来防伪。”

史可法紧紧地盯着手中的银币,刨除那几枚最重的,其余的还有五钱、两钱、一钱。除了个头与sè泽不一样,huā纹基本都差不多。他单独拿出一枚一两的,但见泛着暗银sè,问道:“不知成sè几何?”“百分之七十二。”

闻言史可法迅速皱眉:“这成sè有点偏低啊。”

史文博笑了:“比例刚刚好,足够让造假者无利可图了我们用的可是蒸汽压制法,人工费极低。”这年头造假,只能用人工。一两银子要铸造成银币,火耗、人工,乱七八糟的费用加起来可不低。按照这个比例,规模小的不赚钱,将将保本。而规模大的闹那么大动静,朝廷早就过去拿人了。

而眼前的银币采用机器压制。从周比利那儿定做的蒸汽机等一套设备,只要开足了机器,分分钟就能压制出几百枚银币。其成本,甚至都不到银币价值的百分之三。算上机器损耗、人工开销,每造一枚银币,收益居然达到了两成。简直就是暴利啊!

史可法捏着银币翻来转去的沉吟不语,好半晌,猛然醒悟过来,怔怔地看向史文博:“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随即大笑起来,推开车门,拉着夹文博就走。!。

------------

505 公派留学生

史可法是个明白人。事实上千军万马讨独木桥闯过了*个这关,

又在若干届进士的竞争下脱颖而出,他史可法就不可能是个白痴。所以他只是将史文博点出的几条建议串联起来,便不难看出这一整套改革方案的脉络。

首先说那个所谓的公务员制度。明面上看是大量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可实质上则不然。按照史文博的策略,改革之后,官吏一体。从今往后再也没有官吏之别。以后再开科选士,甭管你是状元还是搭了末班车,一视同仁,都得从最基层的吏员干起。且有没有状元、进士这一说法都有待商榷。

各级行政部门按需列出职位清单,而后进行全国xing的考试。考试合格了再进行面试,之后再进行择优录取。再到地方的行政部门,也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科举的弊端。每科选士就那么多,选取的家伙大多做的一手锦绣文章,xiong有沟鸿万千,可不论是从政经验还是实际动手能力,乃至为人处世,简直令人难以接受。

真要是实行了这一制度,每次类似科举考试的公务员考试,都是按照需要来的。空缺出岗位,才招募公务员。如此一来,就等于消灭了冗官的问题。

再一个,皇权到县不下乡,这一点早就有人看出其弊端了。乡梓之间,或者是一族之长,或者是乡绅富户,都是这些人在做主。县衙把命令传达下来,这些人再转述乡梓,继而带头执行。这要是赶上有善名的也就罢了,若是赶上董其昌那般横行霸道的,简直就是民不聊生。

老百姓过不下去,自然得起来造反。

想那闯贼之祸,七分天灾,三分**。若那些乡绅、富户不盘囊得狠了,如何让闯贼屡剿不灭,死灰复燃,继而席卷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