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 章(1 / 1)

超神祖宗 刘归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叫出他的名字。

单是这个细节,李策之便能推断出,自己此前,应当已被关注了。

“看来爹说的不错。

陛下身边缺少能人。

这的确,是个大好机会。”

李策之心中暗暗想着。

强压下心头的惶恐,大步走上前。

“臣以为,藩属之患虽重,可若下定决心,刮骨疗毒,并非积重难返。”

李策之深吸了一口气,站在这山河舆图之上,朗声道。

“陛下若想削藩,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将会引起激烈反扑。

在内,可行推恩分化之策。

于外,可用操纵舆情之举。

他激扬文字,在紫薇殿内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虽举止仍有些怯生,但谋断之能,已是初现峥嵘。

天子阖目,坐在龙椅之上,倾听着李策之的策论,半晌,没有睁眼。

直到李策之最后一句话落下,才缓缓睁眼。

“不错。”

曹辛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他说的不错,不是指李策之的策论可行。

事实上,李策之所献之策,虽说颇有可取之处,但仍过于生涩牵强。

他对于柱国世家很多事情,知晓不多,甚至有几处应对之法,全然无用。

但曹辛仍说了不错。

他指的不错,是对李策之这个人,感到满意。

这次公开以藩属之事为题,曹辛并非是真打算从这些连官场都未经历过的小娃娃口中,听得平定天下,收权归心的经天纬地之策。

他只是,想借机,看看这些人的思辨能力,看看到底有没有值得倚重,值得培养的潜力罢了。

毕竟,若柱国世家之患这么好平,单凭弱冠之年的学子几句话便可瓦解,皇室也不必为此掣肘这许多年了。

很显然,李策之的表现,并未让天子失望。

李策之说完胸中策论,缓缓退下。

他心头,也有几分惶恐,不知陛下是否满意。

事实上,李策之没有盲目自信,对于所献的策论,他也知晓,想要真正平息柱国世家坐大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但,他也只能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尽力去出谋划策。

至于能否入得天子法眼,便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一门两状元,殿前封官

紫微宫内,所有新中进士举子,跪伏在地。

明州王李泰,双手藏于袖口之中,神态慵懒。

李天都的目光,则始终停留在李策之的身上。

方才李策之所献策论,确实颇有些独辟蹊径的巧思妙想。

便是他,细细琢磨,也觉得有几分惊艳。

若五大柱国世家,只是寻常藩属,单以局势力压皇权,以蟒吞龙的话,李策之此策,当真是可解困局的良言妙计。

但眼下,柱国世家和皇权之间的摩擦纠葛,远不限于此。

李策之推恩一说,想要真正推行下去,极其困难。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李策之又高看了一眼。

“确实是块璞玉,可惜......老太爷有所安排,不愿留他。”

李天都暗暗叹息。

若是能将陇川府李家,收回柱国世家一脉。

凭李策之的才识,日后,等老太爷百年岁寿耗尽,驾鹤西去,他凭着世袭罔替的身份,执掌李家,定会将他视作左右臂助。

龙椅之上,皇帝殿试已算是问策结束了。

他未曾开口,所有学子都不敢起身。

曹辛手掌微抬。

顿时,身旁的公公,便端上进士名录,和笔墨砚台。

曹辛执笔,用朱红毫笔在进士名录上,稍稍勾勒一番。

朱元,榜眼之才。

徐谦,探花之才。

天子用毫笔在这两个名字上,下了批注。

待到圈定殿试状元郎时,却迟疑了一会儿。

他想了想,分别在两个名字上,都批注状元二字。

写完,曹辛脸上带着淡笑,扔掉毫笔。

“念。”

听到陛下吩咐,在身旁伺候,久伴龙恩的大太监,连忙接过名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殿试探花郎,朱元。”

第一个名字念出来,跪伏在殿内的朱元,身子动了动。

他俯在地上的面庞,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狂喜。

自幼家贫,凿壁偷光,寒窗苦读十余年,终于得偿夙愿。

这份喜悦,便是再沉稳的心性,也是压弹不住的。

“殿试榜眼郎:徐谦。”

大太监尖锐的嗓音再度响起,又公布了一人。

殿内,跪伏在右侧的一位中年举子,长长的吐出一口气。

他便是,被点为榜眼的徐谦。

他算是世代官宦之家,出身虽不是世家大族,但所在家族,也是当地的望族。

苦学了这么多年,一鸣惊人天下知。

中了榜眼,可以预料日后的官场生涯,将是一片坦途了。

待到离京回家后,也必然更受家族重视。

一念至此,他甚至有些忍不住,掩嘴轻笑。

殿前侍奉皇帝的大太监,瞧见此景,眉头微蹙,倒也没出言训斥。

毕竟是侍奉了皇帝数十年,也见过类似场景,知晓年轻人不易。

否则若当殿训斥,殿前失仪的罪责,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真深究起来,足以让这位刚得中榜眼的举子如丧考妣。

很快,大太监便将目光放在进士名录上,继续念起来。

“殿试,状元郎......”

当大太监念起状元郎的名字时,所有的举子,都竖起耳朵旁听。

这可是最后一个,也是三甲排名,最高的荣誉了。

大离王朝三年一次科举,参加的儒生多逾万人,若能摘得状元桂冠,无疑是朝廷亲自盖章的学霸证明。

他们虽然也得了进士,但谁又不想更进一步,摘得状元郎的头衔。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神都春色呢?

但众人耐着性子等了半晌,却始终不见大太监念出下。

有学子心中疑惑,终于按捺不住,抬头瞥了一眼。

只见那位相伴在皇帝左右多年的大太监,此刻显得有些吃惊和踟蹰。

因为,这状元郎,竟是圈了两个名字。

其一,便是先前得到皇帝赞许的李策之。

第二个,则是得了世袭罔替的明王世子,李天都。

殿试出现两个状元,这在大离王朝立国以来,都是少之又少的情况。

大太监有些怀疑,陛下是不是圈错了,生怕待会念出来,让陛下难堪,惹的龙颜大怒。

正左右为难之际,皇帝的声音,缓缓落下。

“为何迟迟不念?”

听到催促,大太监再不敢迟疑,一口气念出了这两个名字。

“今年的状元郎,李策之,李天都。”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

两位状元?

众人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

大离王朝立国多年,都未曾出现过几次这种情况。

进士儒生们,自是不敢质疑,甚至不敢讨论。

但站在殿下,一直没有出言的李天都,眉头微蹙。

他望了一眼老太爷。

李泰仍不动如山,仿佛对于陛下这种颇有深意的做法,没有半点意外。

见状,李天都的眉头才缓缓松开。

状元!

李策之跪在地上,只觉得有些心潮澎湃。

被皇帝钦点为状元郎,这份殊荣,可是他当初为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