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2 章(1 / 1)

超神祖宗 刘归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上秀才,殚精竭虑之时,完全不敢想象的。

短短半年多,当真不容易。

“还不快谢恩?”

大太监收起名录,见陛下并未有什么反应,松了一口气。

他连忙提醒道。

旋即,朱元,徐谦,李策之缓缓起身。

他们凑近了些,在陛下面前,再度跪倒。

“多谢陛下龙恩浩荡。”

山呼万岁过后,一直岿然不动的李天都,也是站了出来。

他没有如这些儒生般下跪。

事实上,作为柱国李家指认的下一代家主,李天都的身份,已不用御前跪拜。

“多谢陛下,皇恩浩荡。”

齐齐行礼谢恩过后,乾元皇帝曹辛,并没有屏退众人,结束殿试的意思。

他缓缓站起来,被冕旒遮掩的面庞上,挂着一抹笑意。

“今日,我大离社稷,又得一批良才。

两位状元,皆是李家之人。”

皇帝曹辛饱含深意的望了一眼明州王李泰:“老李,你李氏一门,当真是人才辈出呐。”

“这一门双状元,不知该如何安置才好?”

“他们出仕为官,该放在什么位置上,你给说说看。”

封官,放权。

这本是皇帝该做的事情。

如今,却直接在殿前让明州王李泰来安排。

很显然,皇帝曹辛这么做,是存了深意的。

明州王李泰面色不改,显然是瞧出了皇帝此举的意思。

“回禀陛下,我这孙儿,自幼便是奇才。

如今虽只是弱冠之年,但心性绝佳,学富五车。

今年已然得了世袭罔替,日后,是要接我的位置,执掌李家的。”

李泰淡淡道:“本王,举荐天都,担任太傅一职,不知陛下可能恩准?”

对于这个位置,李泰和皇室早已进行过多番博弈,是内定的。

太傅三品官,贵不可言。

虽无实权职务,但李天都一出仕,便能提领这个官职,也不算枉费他一番苦心了。

否则,似李天都这般运绝佳的士,是该在李家内部消化,根本不会参加朝廷科考的。

“朕准了。”

曹辛点了点头,几乎没有犹豫。

对于这个职位的安排,他和李泰之间,早有了默契。

“李天都的官位安排了。

那另一位状元郎,又该如何安置?”

曹辛双手交叉,故意淡淡的问道。

李泰浑浊的老眼,瞥了一眼李策之,开口道:“他?一介乡野村夫,虽有些奇谋,也难堪大用。”

“我看,便下放到县府之间,从县令做起吧。”

这一句话,几乎是将李策之打落尘埃了。

明明都是状元出身。

李天都出仕即太傅,三品加身。

而李策之,却要下放到府县,当一个芝麻绿豆的七品官员。

这厚此薄彼的做法,便是许多在场举子,都有些看不过眼了。

他们面面相觑,一些和李策之一同赶考,关系颇近的皇党学子,都在心中替李策之惋惜。

李策之没有替自己惋惜。

他只是低着头,静静倾听两位大人物的安排。

他明白这位执掌柱国世家的老人,对自己并无恶意。

只怕现在的结果,早已定好。

君臣之间的一唱一和,只为讲给众人听罢了。

知晓事情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李策之对柱国世家的明州王,自然也没有心怀怨愤,更不至于如其他不知内情的举子一般。

“县令?”

曹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也是,既是山野村夫,便从县令做起,下方到府县之间锤炼,也不算辱没了他。”

皇帝金口一开,算是彻底将两人的官场前途尘埃落定了。

李天都出仕即三品,贵不可言。

李策之则是候补七品县令职务,和寻常进士做官的起点没什么区别。

......

......

殿试封官结束。

紫微宫内,众人推出来,做鸟兽散。

明州王李泰,带着孙儿李天都,走在皇直道的汉白御道之上。

“陛下,当真是老谋深算。

非得让老夫亲自出言打压,方才满意。”

离开了紫微殿,李泰自顾自的道:“不过这也也好,至少,能让他和咱们柱国世家割裂的干净些。”

“陛下用他,也能更放心一些。”

李策之再如何出身山野,终归是在血脉上,和柱国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若不在朝堂上,做这一出好戏,李策之终归难以彻底和柱国李家切开。

这是陛下的意思,同时,也是李泰心中所愿。

所以才有了这一唱一和。

第一百八十三章皇帝密诏,神武卫提司

“策之兄,这个明州王,委实太过分了!”

皇城之内,离开紫薇殿的朱元,替李策之可惜不已。

同一批中榜进士,李策之的起点,几乎是最低的。

连他这个探花郎,都得了五品官位,可留在中枢。

偏偏李策之,被明州王一句话,就贬下凡尘。

多年苦功,皆是功亏一篑。

“陇川府县令,也挺好。

我李家的根基便在那里,刚好可以照拂一二。”

李策之心情并不郁闷,只是没法和朱元言明。

今日皇帝点他为状元,便已是简在帝心。

这官位上的一时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

相信此事告知父亲,他也会这么想。

“唉。”

朱元见他如此阔达,还想说些什么,终归是叹了一口气,再没继续说下去。

柱国世家的势力庞大,李策之这个分支族人,得罪了柱国世家。

在朱元看来,还真不如他这个寒门子弟,虽说没有富贵亲戚,但也不至于被人下绊子,上眼药。

走到皇城侧畔,众学子们互道离别,各自离去。

李策之一路上,受到不少人的宽慰。

许多皇党学子,都有一种同情的目光看着他,也让他感到有些不适应。

送别众人,他反倒是轻松了不少。

“该走了。”

转头,李策之望了一眼这巍峨的紫禁宫墙。

今天离开,再有资格入宫,不知要等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少年了。

虽说知晓封官的事情,多半也是陛下早有安排。

但真到了此刻,李策之心底还是有些怅然。

他依依不舍的收回目光,转身,正打算离开。

忽然,身后传来一道声音。

“状元郎,状元郎。

莫急着走。”

这声音尖锐,李策之转头,发现喊他的,正是陪伴在皇帝身前的太监。

此刻,大太监上气不接下气,一路追来:“莫急着走.....陛下要单独见你。”

单独召见?

李策之心头一动,随公公折返回去。

太清殿,是大离皇宫内,一处寝殿。

乾元皇帝曹辛平日不办公务时,便最喜来此殿休憩。

李策之,也被带到了这里。

“不必跪拜。”

皇帝坐在椅子上,语气随和。

和在紫薇殿进行殿试不同。

此刻的皇帝,摘去了冕旒,褪去朝服,换了一身常服。

仿佛少了些许威仪。

也没有之前众目睽睽之下那般,高不可攀,冷漠疏离。

此刻的乾元皇帝在李策之面前的言行举止,倒像个宽厚长辈。

但陛下随意,李策之可不敢随意。

他毕恭毕敬的长揖及地,开口问道:“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李策之。

南山村人,其母为官家小姐,其父为陇川府李家人,曾担任李家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