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国君。李隆基也考虑处置这国忠的建议。招安禄山入朝觐见。
如果是你领军在外,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实力。朝中有人弹劾你有谋逆之心,你有什么选择?无非两条路可走。其一就是以实际行动表示清白,其二是立刻造反自保,这两条路的结果都很难测。安禄山先选择了第一条路,他接到诏书之后,立刻飞驰进京。
杨国忠曾对天子说过,若安禄山想造反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真来了,搞得他很尴尬。天宝十三年(公元正月,安禄山进京拜见天子哭诉:“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李隆基好言劝慰,并重加封赏,加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又荫封其子,多赐房宅、田地、奴婢,恩宠依然如故。\\这年三月安禄山离京回范阳时,李隆基亲自相送,临别还把御衣脱了下来披在他的身上,好一幅君仁臣恭的感人场也许会问,假如把安禄山杀了或找个借口把他扣在长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乱呢?李隆基动没动过这个念头,宰相杨国忠与太子李亨有没有过这个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当时地形势推演,若真的把安禄山给杀了或关起个结果――这场反叛会提前到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与部将史思明等,各怀野心都不是省油的灯,若安禄山陷于长安,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立刻起兵。而当时安禄山毕竟未反,也没有任何反叛地直接证据。
李隆基选择了安抚安禄山,以求缓兵之计。这是无可奈何的明智之举但绝对称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确实怠政昏聩,否则也造成不了这种养虎难除地局面,他对杨国忠以及安禄山都犹豫不忍、任用不当,偏偏这两人得势与杨贵妃都有关联。
安禄山离开长安如惊弓之鸟,一路马不停蹄赶到黄河岸边,换马乘船顺流而下昼夜兼程,赶回了自己的老巢范阳。\\
到了第二年正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请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将取代原先的边镇汉将,犹豫不决的李隆基终于开始考虑怎么处置安禄山了。去年安禄山来长安时,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将他留在长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荣远离边镇大军。
当时杨国忠奏道:“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李隆基也就放弃了打算。而此时李隆基又一次准备下诏,让安禄山入朝拜相。杨国忠深为嫉恨安禄山,怎肯让他入朝分权,煽动群臣劝决。
杨国忠天真地以为,只要凭朝廷的一纸问罪诏书,就可以除掉安禄山,在长安又做了一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门以搜查反状为借口。派人抄了安禄山在长安地府邸,抓了安府的门客李等人,送御史台问罪。安禄山听到这个消息心知不妙,从此称病不见客,再也不肯回长安了,反叛之举已骑虎难下。
这一年六月。荣义郡主在长安与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完婚,李隆基诏安禄山进京参加婚礼,安禄山推辞有病未来。\\这一年十一月,天子派使去范阳查看安禄山病情地虚实,安禄山趁机伪造诏书,对部下道:“天子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然后起兵造反。
从一开始,安禄山未必有反叛之心,一方面是李隆基一手将他推到了那个风口浪尖、左右为难的位置;另一方面朝中一系列地事件生。逼得安禄山不得不反。究竟是哪一方面因素更重要,恐怕连安禄山自己都说不清,总之,安史之乱开始了。
当时天下太平百年,百姓不识兵戈。地方守备军马别说上战场,有生以来就连厮杀的场面都没见过。哪能挡得住安禄山麾下养精蓄锐地虎狼之师?安禄山挥军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长驱洛阳,第二年他在洛阳称帝,立国号大燕。
大唐朝廷调集军马。派高仙芝、封常清据守潼关,命各道军镇兵马驰援京师。大将军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进军侧翼攻击叛军的后方,一时之间遏制了叛军的势头。
大唐百年积威。\\李隆基此时还生活在盛世的幻想中,没有把安禄山太当一回事。想战决很快平定叛乱。监军宦官边令诚在潼关军中索贿未成,回长安向天子状告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虚张贼势、怯敌避战,弃陕地数百里,动摇军心。
李隆基早就对战事不满,听信此言下诏斩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命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为帅,率领临时调集的二十万大军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投降,安禄山趁势攻占了潼关。
潼关一失,长安城以东无兵可用、无险可守,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等,在羽林禁军的护卫下仓皇逃离了长安向南而去。十天后,安禄山的叛军占领了长安,声势一时达到顶点。
安禄山称帝,又占领了国都,自以为大功告成,并未向西南追击,日夜纵酒声色娱情。而且这个时候安禄山的身体也不行了,他一直过于肥胖,按现在的话来说,晚年可及一系列并症,纵欲之下身体日衰,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视力渐渐减退,甚至连东西都看不见了。\\
且不说大燕皇帝安禄山如何,只说大唐皇帝李隆基仓皇南逃,两天后来到马嵬驿,在这里又生了一场扑朔迷离地宫廷政变,史称马嵬兵变,幕后的指使疑是皇太子李亨。
李亨今年四十五岁了,立为太子已经十八年,早就有些等不及了。早年李隆基宠幸武惠妃,听信谗言杀了三个亲生儿子,原忠王李亨也险些遭殃。武惠妃死后他被立为太子,战战兢兢过了这么多年,对父皇以及朝中权臣早有不满。
安禄山反叛之事,李亨认为自己早就提醒过父皇,父皇却未能阻止,已经不适合再掌大权,该自己上台了。他知道禁军中深恨杨国忠的人不在少数,此为军心可用。等逃出长安之后,这一天夜间,李亨命东宫宦官李辅国密招禁军统领陈玄礼,策划以除掉杨国忠为借口动兵变。而此时李隆基还蒙在鼓里。
此番南逃,随驾的不仅有禁军和大臣,还有各属国的使节。第二天早上开饭地时候,二十多位吐蕃使节去找陈玄礼要吃的,陈玄礼却说没有,让他们去找宰相杨国忠。\\
马嵬驿旁有一座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