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都是为了心中的大明。”
一旁与李邦华感同身受的高文采情绪很是低落,也不知道跟自己说,还是回答郑恩话:
“很多时候这东西就像是打老婆,要么一次都没有,要么就是无数次。
可有一有二就有三。”
还有这事?这个举例让郑恩没办法接下去,他是二十一世纪来的,家暴是不可取的,跟老伴相处几十年,也没发生过这种事情。
高文采说完,李邦华又开始继续:“呵呵。”
一个凄凉的冷笑过后:
“张家玉作为投顺的庶吉士,早就与顺之内应勾搭上了,北京城破他也有功劳,所以顺军一进城,他就成了顺朝的官儿,还封了爵。
他说,新顺王将降臣分了几个等级,第一级就是一早就投靠顺军,如陈永福。
还有北京城破之前,带了投名状投大顺的,如唐通。
这类当场就是加官进爵。”
李邦华时不时的冷笑着,说话的时候仿佛再说一堆狗屎:
“第二类是围城北京时,献城献门投降的,主动充当内应并发挥作用的,如张缙彦。
这类也会当场许官,论功劳给予升官爵一级,最不济也保住原职。
第三类是北京城破之后才响应顺军的,这类是留待处理,一般会保留个原职。
第四类,这一类包含很多,摇摆不定者,不反抗者,城破之时也未有响应者,都在其类,这类就是冷处理了。
第五类……”
说到这李邦华看向了郑恩,之后没有细说,而是直接跳过。
“可笑,第四类人占了朝廷百官的大多数,连内阁首辅都在其中!
周岁不到四十,就当上了首辅的魏藻德,圣上何等的恩宠,却尸位素餐,无所作为。
北京城换主子了,他倒是精神了,天天上蹿下跳,想晋升第三类,自以为年轻有为才高八斗,要在新朝大展宏图,可惜晚了。
哪怕他恬不知耻的说出:‘方求效用,那敢死?’
最后依旧是第四类。”
李邦华、高文采持续陷入痛苦之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心头滴下的血:
“昨日,皇上敲钟上朝,无人一人到达,死在上朝路上的忠烈且不说,多少百官高坐家中,充耳不闻。
今日,天未亮,也未敲钟,原本缩在家中的百官倒是上朝了,不止是百官上朝了。
连以前被皇上罢官的,已经告老还乡的,只要当过官的,都早早的自发上朝。
这些人没有官服,从戏班子那买戏子官服,没有官帽,用纸糊一个官帽。
上朝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被新主子晾了半天,也不曾有离去的,一个个还智珠在握,手怀奏折,等着为新朝的繁荣献计献策呢,皇上在的时候怎么一个个都哑巴了?
……”
039章 张家玉
说着说着李邦华沉默了,而寂静的环境下,让痛苦之色越来越烈,一旁的郑青狼都看到高文采露出龇牙咧嘴的样子了。
他看了看郑恩,郑恩本人正被自己被分为第五类而咬牙切齿,连不反抗者都不如,那会等来什么后果?
恐怕刘宗敏第一批拷打的人就是第五类的。
郑恩也陷入了进去。
郑青狼看着一屋人都在沉痛中,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再不把这痛苦的气氛打破,让他继续发酵下去话,写殉国诗的可能又要多上三人了。
他连忙接话,这是他第一次发言,说的很简短,但一次就够了:
“李先生,高千户,不知皇上身在何处?”
皇上在何处?
李邦华不知道,高文采也不知道,高文采是与郑恩、郑青狼都进过皇宫的,可是就是没找到皇上,而且情况紧急,又要急着救公主,也就只得先潜出皇宫。
郑青狼侧身附耳,提醒了一下郑恩,郑恩立马意识到了刚刚会客厅的情绪有多危险,差一点他的唯二成果就要成为泡影了,连忙接过郑青狼的重量级话题。
“皇上九五之尊,如果落入顺军手里,那会如何?”
高文采眼睛发光:
“定会有大动静,非满城皆知不可。”
李邦华也一时间来不及悲痛:
“何止是满城皆知,还要大书特书,昭告天下,皇上还在,少不得一个王公,以显示他顺朝天恩。
殉国了,风光大葬更不能少。”
历史上可不就是这样,李邦华政治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有时候不怕你说话难听,就怕你商量事情的时候不说话,只要你张嘴,就势必会融入到这个话题中去。
相比较皇上的安危,可比个人是否要殉国重要多了。
计谋得逞的郑恩继续往下带:
“那这么说来,皇上暂时还是安全的。”
李邦华与高文采都点了点头。
“如果我们胆子再大点。”
郑恩还配上了肢体语言,用双手张开:
“我们放开了想,或许皇上此时已经出了北京城,或许已经在南幸的路上。
就问皇上有没有可能已经出城了?”
人在极端情况下,是很少有正常思路的,要么往最差的情况下想,要么往最好的情况上想。
此时李邦华、高文采就是往最好的情况上想,总不能盼望着崇祯死啊!这就不是忠臣表现了。
这下有的聊了,不用郑恩再说,他们自己都yy好了。
李邦华道:“皇上最信任,也最忠心的王承恩公公,不是早被安排提督九门了吗?
作为不通军务的司礼监公公,提督九门所谓何事?靠他守城?说笑了!
不守城又有何作用,想来想去恐怕就是为护驾南幸做准备。”
高文采又道:“只是昨日,殉国官吏家眷不下千人,那么护卫皇上杀出北京的忠骨会少过这个数吗?
而且太子、皇子们都没找到,这怎么看都是有预谋的表现,不然怎么会皇上与皇子们同时失踪,定有才智高人为皇上出谋划策。
说不准就是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为的就是顺利杀出北京,南幸南京。”
两个人都很会想。
但两人都没有发现,文人李邦华说的是武人的事情,武人高文采说的又是文人的事情。
自家有病自家知,自己一方靠得住,那就不会有今天了。
郑恩没有给他们发现蹊跷的机会,而是很快带过话题,将忽悠继续下去:
“如果皇上已经出了北京城,我是说如果。”
在这里郑恩特别强调一下,因为纸包不住火,这样做,最大限度的为崇祯死讯传出的时候,降低他的信誉损失。
因为他说的是如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别人也不知道郑恩知道崇祯已经在歪脖子树上挂着了。
“如果皇上出了北京城,那么皇上需要有人为他披荆斩棘,护驾到南京。
也需要有人能策应护驾的队伍,让他们更加安全。
如果皇上已经到了南京,那个时候百废待兴,又需要稳固南方根基,这个时候有一心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