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1 / 1)

伐清与殖民 回忆破天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的时间,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李邦华已经知道了郑恩前晚拜访自己的时候,还拜访了诸多人。

而这诸多人亦都已经殉国的事,他也知道的清清楚楚,比郑恩还要清楚。

郑恩虽然还在拉家常,但李邦华已没有了继续聊闲话的意思,忧愁再次回到他那已经苍老的脸上,看他如此,郑恩主动收声。

“古来稀之年,已是快要入土的人了,却选择了苟活,我不如施邦绍也!”

历史上的李邦华,死的是可歌可泣的,让这么一个可歌可泣的人打破自己的观念,而选择苟活,实在是让当事人很痛苦的事。

一句生不如死也不为过。

郑恩看他这样,生怕他又想不开了,连忙劝慰,就这么两个成果了,可不能再出意外。

其实李邦华还真在考虑,要不要现在殉国。

“老师,施副都御史是英雄,您更应该称之为英雄。

曾经有个名人说过,详细的我记不清了,大致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有名的岳武穆,但却有千千万万个无名的岳武穆。

老师您就是无名的岳武穆呀!”

“无名岳武穆?”

李邦华呢喃了一句,眼睛跳动起来。

自己是无名岳武穆?自己能跟岳武穆比?那么自己苟且偷生换来成功之后,能跟岳武穆比吗?

能的!一定能!

李邦华在内心呐喊,人也来了精神,看向郑恩,仿佛恢复了初次见面时的精神抖擞。

“不,应该是南宋有岳武穆,南明有李邦华!我们大明气数未尽,还会有最少几百年的南明!”

李邦华说这话的时候,整个人腰板都是直挺挺的,声音也是中气十足,好似奋勇争先少年郎一般!

“正是如此,古有东西两汉、两晋,又有两唐、南北宋。

如今我大明,定会有数百年以上的南明国运!”

郑恩重重的点头,迎合起来,说的有理有据,可谓是将睁眼睛说瞎话,展现的尽善尽美,不过有了郑恩这个变数之后,这是不是瞎话,谁也说不准。

说的正起劲,说的在场的人都信了,变数再次出现,向郑恩很好的诠释了,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也说不准。

李邦华道:“你知道吗?张家玉投顺了!”

你逗我呢?

全程参加陪同自己拜访殉国名单上人的张家玉,怎么会投顺,跟自己一见如故的张家玉怎么会投顺?不是物以聚类人以群分吗?

不是一类人,怎么会产生一见如故的情愫?

郑恩满脸都是不相信,而且张家玉投顺了,你李邦华是怎么知道的!

对啊,他是怎么知道的?

郑恩在内心自问自答,还用上了排除法。

一:他也如同自己一样混入迎闯王游街唱戏的队伍,去打探情况了。

想象一下李邦华这种死忠,想想还有高呼一大堆捧大顺的话,得出结论是这不可能。

二:他有信得过的人帮忙去打探消息,比如之前青狼为自己打探消息。

看一看都快跟李邦华一样老的唯一老仆,这还真不可能。

三:……

n:张家玉来拜访过他。

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

想来想去,除了张家玉来拜访过他,没有其他更成立的理由了。

“张家玉来过了?”

郑恩没有露出询问的语气,而是面色纠结的自问自答:

“没想到啊!自己应该早就想到的,张家玉,张家辉,渣渣辉,渣渣玉。

张家辉前世你害我玩垃圾游戏,这世又害得我一叶障目,与狼共舞了一个晚上,还让这头可以要我命的狼盯上我了!”

038章 降官分类

什么渣渣玉、渣渣辉的,大家都没听懂。

而且这个消息将青狼文采两人也雷的不轻,郑青狼也是拜访的陪同者,高文采更是张家玉的至交,早郑恩之前数年,就已经与张家玉结交了。

这时郑恩看向李邦华:

“老师,难道你就不惊慌?”

“你不是也没有多少慌!”

郑恩李邦华对视起来,相视一笑,笑的很苦。

是啊!惊虽惊,但慌?还真没有。

张家玉会转过头来为了他的新主子,而出卖自己这个一见如故的人吗?连带着要出卖自己的至交高文采。

张家玉会害一见如故的自己,还有至交高文采吗?

不会。

如果会这么做的话,就没有必要陪自己去拜访这些殉国名单上的人,去认真聆听思考自己与准殉国者的对话。

是的,自己记忆犹新对方全程都在认真聆听,而且他有过发言,虽不多,但一针见血,印象深刻。

看着郑恩沉思的样子,李邦华感觉这个大胖子迟早都会想到其中关窍,也就没有卖关子,直言解惑道:

“张家玉来过了,他来了之后先是象征性的询问了一下我要不要为顺朝效力,结果不言而喻。

他本没抱多大的希望,象征性的说完之后,就开始讲最近发生的事件。

开始我还奇怪他为何不多为他新效忠的顺朝多美言几句,多说一些劝降的话。

等他说完最近发生的事件之后,我明白了。”

李邦华深吸了一口气,郑恩只敢认真聆听。

“张家玉说了范阁老,倪尚书,施邦绍……”

接着就是一段长长的名字,这些名字就是最初郑恩铭记的殉国名单,除了少了李邦华与高文采。

当然也不多了一些原历史不曾记载的人。

李邦华自嘲的笑了笑:“你知道吗?我竟然是唯二你前晚拜访过的,之后没有殉国的人。”

郑恩青狼点头,高文采也是痛苦不堪,他也是唯二。

在座的几位都能看出已经年过七十的李邦华有多痛苦,人到七十古来稀,在这个人均寿命也不超过三十岁的明末,已经是非常的长寿了。

特别是昨天看到一批批志同道合的组队去实现人生最高理想,而他本人却选择了苟且,这是一种巨大的折首发

郑恩决定将大明忠臣进行到底,毕竟按照历史的轨迹,大明能不能延续下去还是个问题,而反清却是要郑恩付出一生的事情。

东虏从身心的奴役汉人可要不得,这样容易出乱子,比如晚清的时候,为了一族的屁股而放弃天下。

不过反过来倒是可以的。

同样面对洋人,赔钱的却是对方。

所以,必须反清,团结一切的力量反清,再不济也要想办法在海外为汉人留下一条后路,宝岛太近,又是大哥的老路。

吕宋倒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这只是退路,以防万一,会不会走到这一步,鹿死谁手,现在还说不准,大明又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只是没有统一的调度才几次就要翻盘而没有成功罢了。

所以,李邦华这么难受,郑恩得劝,不劝不行:

“老师,您这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价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