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这一章之后还有三章等待加更。(1 / 1)

我能看见状态栏 罗三观.CS 7631 汉字|26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三章,这一章之后还有三章等待加更。

现在是特殊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防护,让发热患者们在医院里多呆一秒都会成倍增加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于是,孙立恩做出了一个决定——在状态栏的帮助下,把诊断速度提升到最高。

反正他现在也不需要向别人解释情况,而状态栏有一点值得信赖——它能提示导致患者出现目前症状的原因。

换言之,这些发热患者只要让孙立恩看见,至少马上搞明白他们发热的原因还是没有问题的。

从病人进入诊室开始,孙立恩就提前先说了声抱歉,“后面排队的人数量太多了,我们尽量加快速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上病。”

他一边这么说着,一边操作着打印机快速打出了一张印着“排队人数众多,所以需要加快问诊速度,请您配合”的纸张出来,然后就直接贴在了办公桌上,正对着患者的方向。

第一位进入房间的患者是个老年女性,她看起来很虚弱的样子。

“医生……我喘不上气来……”这位大妈刚想摘掉口罩说话,就被孙立恩给阻止了下来。开什么玩笑,这房间里可挂着状态栏的警告标志呢。

“您咳嗽多长时间了?”孙立恩阻止了对方的危险动作后问道,“最近有加重么?”

“我咳了十来年了。”这位大妈深呼吸了几次之后说道,“最近这几天又开始觉得有点喘不上起来。”

“您从年初开始就没有再来医院做过理疗或者呼吸训练了吧?”孙立恩接过了这位大妈的医保卡,在系统上刷了一下之后迅速调出了她在云鹤市各大医院接受治疗的记录。记录上显示,老人家在八年前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d),最近几年每隔几个月就要进行一次高压负离子氧疗,并且持续使用吸入沙丁胺醇、福莫特罗和格隆溴铵的混合吸入剂控制病情发展,而五个月前,鹤安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为她额外开出了小计量长时间的红霉素处方——每天一粒,持续两个月。

医疗记录到此为止,从去年11月到今天,这三个月以来,患者再也没有到医院治疗的记录。

“没有了。”老人家摇了摇头然后说道,“现在这个病搞的人心惶惶的,我哪里还敢……再来医院呐。”她看着孙立恩,非常担忧的问道,“我不会也得了这个肺炎吧?”

孙立恩看了一遍老人家的头顶状态栏,然后摇了摇头道,“您这个状态……说实话,不太像。”

状态栏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位名叫丁云的63岁老年女性并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她有肺部炎症,并且有明显的白细胞上升和外周淋巴细胞上升指征——这不可能是病毒感染而更像是细菌感染。

考虑到患者有长期口服红霉素,并且利用其免疫调节能力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的经历,因此孙立恩认定这位老人家的身体内可能诞生了某种对红霉素耐药的细菌、并且最终导致了现在的肺部感染,又或者是她被某些其他本身就对红霉素不敏感的细菌所感染。总之,她没有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征兆。

“您还没抽血是吧?”孙立恩想了想,决定稍微补充一下自己关于细菌性感染诊断的证据链。他用手捂热了伍健平留在诊室里的听诊器听头,然后直接卡在了防护服外面耳朵的位置上。

“好的,您先吸气,然后呼气……”孙立恩一边努力听着丁云的呼吸音,一边指挥着她努力呼吸。云鹤医生们对丁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没有问题,而听诊器里传来的干啰音,再次确认她确实有了肺部感染之后,孙立恩收起了自己的听诊器,然后思考了几秒钟。

由于患者本身有长期使用红霉素的经历,因此对于她能够使用的抗生素选择就比较有限了——不管是什么感染了丁云的肺部,继续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效果都不会太好。这个时候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话,效果或许能更好一点。

但……她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会迅速加重病情。pd本身就是一项没有根治方法,只能长期用药控制减缓发展的疾病。对于这样患者的肺部感染,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并且迅速加以控制,才能够尽量减少感染对于患者寿命的不利影响。

需要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需要比较广谱的那种,同时还要尽快扭转感染造成的损伤……孙立恩在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然后发现这位病人的情况比自己一开始所预想的还要麻烦一点。

如果没有疫情,如果是在宁远,孙立恩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把这位病人收到病房里。她现在的情况不太好,肺部感染导致她原本就已经不够用了的呼吸功能进一步衰退。低氧血症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两天,就算现在开始抗菌治疗,一般来说治疗起效也需要大概两到三天时间。

这两到三天的时间里,让丁云在没有生命支持设施的环境下接受治疗……风险太大了。

“这样吧,阿姨您先去抽血处抽个血。”孙立恩的考虑只过了三秒,然后他作出了判断,“等会您抽完血之后不要管检查结果,我这边能看的到。您就直接去急诊科那边,会有人在那儿等着您的——其他的治疗方案,他们会给您全都安排好。”

把六十三岁,患有获得性肺炎且合并有二期pd的患者放回家去,这几乎和放她去死没什么区别。现在的整个鹤安医院住院部都在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或者正在积极改造病房。她无法被收入住院部接受治疗,但她确实需要治疗。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孙立恩送走了丁云,然后给柳平川打了个电话。过了十几秒钟后,一个孙立恩从来没听过的声音响了起来,“柳院长正在红区里,孙主任您有什么事儿?”

“我现在在鹤安医院的发热门诊,我这边刚刚接到了一个二期pd患者,她还有比较大范围的肺部感染。”孙立恩在电话里迅速说道,“我让她去完善检查了,咱们医疗队现在能不能派一名呼吸内科或者感染科的医生下来,先到急诊室去帮她做一下基础治疗?”

“知道了,我现在就下楼。”电话那头的人完全没有犹豫就把事情答应了下来,“我带一个护士一起下去——急诊科现在有人么?”

“有个姓王的卫健委什么法规处的科长在。”孙立恩在电话里说道,“我在这边顶了一个介入科医生的岗,现在走不开。麻烦您去处理一下,患者叫丁云,女性,63岁……”

.

D+6 day(6+7)

孙立恩在诊室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进行着鉴别诊断。

当然,基本的法律法规还是要满足的——哪怕状态栏说了,这位发热就是单纯的心理因素所致,孙立恩也得老老实实让患者先去抽血中心那边抽个血,然后看看报告结果。

抽血检查的过程其实是个很无奈的标准流程。一个熟练护士为一名患者抽血取样大概只需要一两分钟。而整个鹤安医院的抽血中心目前有六名护士在岗工作。一小时大概能为三百多人提供抽血检查服务。

而孙立恩现在一个小时已经接诊了超过70名患者,并且这个速度还在继续提升中。

现在的流程就是患者进入病房,孙立恩问三到四个问题,然后开出检查单,并且安慰一句“我看你这个不像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咱们还是做个检查看看”。

当然,会有不少病人觉得自己排队好几个小时,医生就问了几句话这个过程……自己好像有点亏。而这个时候,孙立恩就会指一下旁边自己打印出来的纸张,请情绪不太好的患者重新思考一下。

“您是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一切都只是虚惊一场,还是排队三小时之后查出七八种病才算得上‘没白来’?”这么一句话就贴在墙上,孙立恩只要看到患者情绪不太好,就会指一指牌子让他们瞅瞅。基本所有的患者都能在看到这句话之后先稍微愣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老老实实配合医生去做检查或者开药。

不过,这一个小时的问政过程中,孙立恩也不是没有见到感染者。在看到那位头顶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孕妇走进房间的时候,他心里紧张的程度真不是一般。

这位孕妇名叫莫梓萱,带着90后最经典的常用名的这位28岁产妇目前已经孕30周了。由于对门邻居是确诊病例,并且自己在三天前开始发热,最高体温达到了38摄氏度,因此今天专门来到了鹤安医院问诊。

孙立恩首先让这位患者坐下,然后从桌上取来了便携式的指尖血氧检测仪,在安放好了检测仪的同时,孙立恩还递过去一根水银体温计,让她重新量一次体温。

从直观的观察来看,这位患者目前神志清楚,精神看起来也还不错。她没有口唇紫绀、但根据胸部起伏的频率来看呼吸稍有些急促。

“滴滴滴,滴滴滴。”莫梓萱刚刚把体温计夹在腋下,她手指上的血氧仪就开始报警了。初步检测,她的血氧饱和度为90%,属于供氧不足和正常的边界线。

经皮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血液中的氧分压( Hg)是一个互相相关但影响复杂的指标。虽然在临床上检查血氧饱和度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案,但要确定一名患者究竟有没有低氧血症,最主要的诊断标准仍然应该是动脉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数值。

按照状态栏的提示,这位患者目前处于低氧血症的状态下,但具体有多低,这个还需要上吸氧后再进行一次动脉血气分析,然后才能明确。

又做了一次听诊后,孙立恩坐在诊室里有些发愁的皱起了眉头。妊娠期间的女性所有生命体征和参考标准几乎都和非妊娠女性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妊娠期间的女性耗氧量比普通人要高出一截。毕竟两个人所需要的氧气水平和一个人的氧气需求水平肯定不一样。

但不论这名孕妇到底需要多少氧气,她的状况肯定是不对劲并且需要马上住院治疗的。随后孙立恩就又开始愁了起来。

怎么收住院呐?

“这样,您先在自己的口罩外面再加一层这个。”孙立恩从自己的包里摸出一个医用外科口罩递了过去,这位产妇虽然带着N95口罩,但口罩上面是带呼吸阀的。这种口罩防护性能仍然达标,但呼吸阀的存在意味着口罩无法防止佩戴着传播病原体。所以,对于这位“状态栏确诊”的孕妇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给她带上一层医用外科口罩,从而防止她感染其他人。

“好的。”莫梓萱点了点头,戴上口罩之后她问道,“我现在要去哪儿?”

“你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医院吧?”孙立恩摸出手机开始打电话,他一边打着一边说道,“让你的陪护人员一起进来,你们都得做个核酸看看。”

“我是一个人来的,我……我得病了?是那个病么?”不得不说,女性在这个时候就是心思细密。在听到孙立恩的话之后,她马上就品出了味道不同。这位“医生”的高效诊断作风已经给门口所有排队的患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基本所有来看病的人都是进门,坐下,然后在三四十秒内钟起身,走出诊室。少数患者会在诊室里多待十几秒到二十秒。但唯独莫梓萱不同,她已经在诊室里待了至少三分钟,而这样的等待看起来还远没有到可以结束的时候。

孙立恩看着这位孕妇小心翼翼的样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如今在云鹤,“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话题。就连“新冠病毒”这几个字,似乎都带着某种会令人患病的魔力一般。在云鹤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们大多以“那个病”代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且在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总是一副小心的模样。

“现在不敢确定,但多检查一下总是好的。”孙立恩解释道,“你的情况还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一方面你肚子里还有个人在需求氧气和养分,另一方面,你的对门邻居是确诊——这会提升你所面临的风险。”

孙立恩用非常专业且抽象的词汇描述了一个事实。在人类社会,所有成员总是愿意去保护孕妇的。因为一名孕妇的安全就意味着至少两个人会活下来。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拯救孕妇的“收益”远比拯救一名普通人的收益更大。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分钱买回两条人命,这就叫“超高回报率”了。

·

·

·

孙立恩最终还是打通了柳平川的电话。柳院长似乎刚从红区出来,说话还有些气喘。但他仍然保持着非常明确的思路。在听到了孙立恩汇报的情况后,柳平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键,“她孕期多少周了?”

“按照她的孕检记录,30周。”孙立恩说道。孕期是衡量一个孕妇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26周以前,如果孕妇发生什么严重的问题,那医生们能够采取的手段就只有终止妊娠这一条。腹内胎儿基本不会有活下来的可能性。但在26周之后,每多一天,胎儿就多了一大份活下来的希望。

而三十周这个时间虽然还不足月,但只要孩子没有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先天畸形,在国内成熟且几乎可以说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早产儿护理下,存活率几乎在95%以上。

30周的孕期,意味着胎儿存活几率会大很多。也意味着在产妇一旦出现问题之后,医生们可以迅速开始进行剖宫产,而不用再纠结一下能不能稳定产妇情况,给胎儿多争取几天的发育时间。

“三十周,那就可以考虑剖宫产了。”柳平川也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她现在情况怎么样?”

“指尖氧90%,血气待查。听诊左肺和右肺中叶有干啰音。没有发现下肢水肿,呼吸频率略快,初步检查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孙立恩答道,“咱们住院部能不能收?”

“如果她是新冠确诊,不能收也得收。”柳平川的态度很明确,“定点医院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水平比这里好的,要么没床位,要么收不了产妇。能收产妇的,治疗新冠的水平大部分都不如我们——要是算上你的话,那就全都不如。”说到这里,柳平川重新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你觉得她是确诊么?”

觉得?孙立恩瞥了一眼莫梓萱的头顶,状态栏都明说了她就是感染者,这还用觉得?

“我觉得可能性很大。”孙立恩说道,“患者自诉和确诊者是邻居,发热症状确实也有,肺部确定是有炎症,让她观察然后回家的风险太大。我建议要收治住院。”

“那就收下来。”柳平川当机立断,“六楼的产科那边现在是清空的,要生产没有问题。我这边让人马上收一个正压洁净间出来,你让她就在诊室里等着。如果需要给她吸氧,那就让她去急诊,小田已经到急诊那边了。”

“小田”大概就是之前接电话的人。孙立恩对那位未曾谋面但说话非常有条理的医疗队同行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至少知道对方姓田,而且应该是一位呼吸科或者感染科的女医生。

“好的,我让她现在就过去。”孙立恩挂了电话,对这位产妇问道,“你现在自己能走吧?”

“可以的。”她点了点头,然后有些不安的问道,“我能不能先给家里打个电话?”

“你和家里人一起住的是吧?”孙立恩点头道,“那就跟他们打个电话说一声,然后让他们都一起来医院,一起做个核酸看看。”

“我……我们没住一起。”这位产妇犹犹豫豫的说道,“自从听说有这个病之后,我老公就让我单独住在这套房子里了。他每天会过来给我送饭,但是都是放在门口就走……”

孙立恩叹了口气,这家人的防范意识和手段在普通人的层面上来看其实已经算得上是极其出色了。可……这样的举动仍然未能阻止狡猾且难以被看到的病毒入侵。

不光是这样,在这段时间里持续送饭的莫梓萱的丈夫,以及和她丈夫居住在一起的其他家人全都有很高的感染几率。

这样的防范措施不光没有防止莫梓萱和她的亲人感染,同时也让她的亲人面临了比以往更高的感染风险。

孙立恩点了点头,无奈道,“你还是需要联系他们,让他们都来接受检查。”

“所以……我得了这个病是么?”莫梓萱再次问出了那个问题,这一次她看上去已经猜到了结果。

“没有做完核酸检查之前,谁也不知道具体的结果。但……概率确实很高。”孙立恩叹了口气,然后有些同情、又有些积极试图安慰似的说道,“不过你的症状属于很轻的那种了。维持现在这个情况的话,可能只需要住院一两周左右就能好,你可以把这个情况当做提前住院待产嘛。”

“我的孩子!”说到这个,莫梓萱突然紧张了起来。她从座位上猛地站了起来,双手环住自己的腹部,做出了一副保护的姿态,“他……他不会有事吧?”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宫内垂直传播。”孙立恩认真解释道,“最近这段时间你可以感受到正常的胎动吧?频率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没什么区别,每天都是早上九点左右,晚上大概十点钟。”这位准妈妈看上去似乎稍微放松了一点,她缓缓坐了下来然后说道,“这几天就算我在发烧,频率也基本差不多。”

“那就问题不大。”孙立恩点了点头,状态栏倒是没有提示胎儿状况有什么异常。不过说实话,状态栏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胎儿状况有异常的情况。他甚至不确定状态栏的这个“没有提示”,是因为胎儿确实没问题,还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胎儿的“头顶”。

按照孕期时间推算,正常状况下现在的胎儿应该已经转入了头朝下的状态。当然,这种时候胎儿的胎位也未必就会固定——在自己母亲的肚子里转来转去的活泼孩子也是有的。

“那就问题不大。”孙立恩再次安抚着面前的这位准母亲,“你现在可以走路的话,就直接去急诊科那边吧。那里有医生正在值班,她会先给你吸氧,保证你和孩子的安全。然后再为你做核酸取样,并且之后安排你住院的相关事宜。让你家人过来的之后给你带些换洗衣物,并且让他们一定戴好口罩再进医院——像你这样的带呼吸阀门的N95不可以再用了。”

D+6 day(8)

在疫情最严重的地点的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中工作,远比孙立恩想象的更加令人绝望。

尽管几乎全程开着状态栏,而且孙立恩的问诊速度几乎抵得上五名经验丰富的发热门诊医生,但在工作了足足四个小时,并且诊断出9名感染者后,孙立恩看到的走廊中的人流……依然和五个小时前他刚刚进入这间诊室顶替伍健平医生时的长度几乎一致。

仍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依然是无数着急等待看诊的患者。四个小时,几乎问诊了三百名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后,孙立恩感觉自己的头已经疼的快炸开了。

状态栏的副作用依旧存在,而且并不会随着他反复多次试图“超越自我”而变得更容易接受一些。事实上,他的头疼已经让自己泪眼朦胧,不得不多次使劲甩头来获取一个不被眼泪所阻挡的视野。

说起来这件事情确实令人心生疑虑——状态栏的成像应该是直接出现在他的视网膜上的。但为什么就连状态栏都会被泪水给遮住呢?

这种稀奇古怪的内容让孙立恩的脑子有些混乱,但看状态栏、确定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然后研究诊断令患者发热的原因这个连续动作,似乎已经成了孙立恩的“记忆性动作”。他继续为患者看诊,一直到自己几乎忘了其他所有的事情。

“孙立恩,孙立恩?”一个有些焦急的声音反复呼叫着他的名字,直到孙立恩猛然一下从这种机械性思考逻辑中解放了出来。就像是从梦中的无底水池中猛然窜出了水面,一口混杂着消毒水味道的不那么令人愉悦的暖湿的有些浑浊的空气通过N95口罩,沿着孙立恩的气管灌入了他的双肺。

突然的深吸气让孙立恩咳嗽了几下,他晃了晃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他看到了一张疲劳、担忧、但同时敏锐的双眼。

孙立恩一时没能认出这双眼睛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习惯性的看了一眼状态栏,然后认出了上面的名字。

“柳平川,男,59岁。”

“柳院长。”孙立恩往后退了一点,然后看到了半张稍微有些熟悉的脸。

柳平川的脸藏在一个N95口罩之后,而暴露在外的上半张脸则被一个透明的护目镜遮住了大半。

“你没事儿吧?”柳平川上下打量了一番孙立恩,他有些灰白的眉毛动弹了两下,然后组成了一个担忧的表情。“我刚才叫你半天了。”

“我……不太好。”孙立恩摇了摇头说道,“我昨天晚上上了一个大夜班,今天早上马不停蹄的坐了二十多分钟的车,然后研究了半天鹤安医院的发热门诊应该怎么布置。最后为了让一个介入科医生拯救一名肺栓塞患者,帮他顶了……五个小时的发热门诊班。我不好,非常不好。”

“巧了。”柳平川拉过凳子,坐在诊室里说道,“我也不太好——你得跟我解释一下托珠单抗的事儿。”

“这种事情可以稍微等等再说。”孙立恩再次晃了晃自己的脑袋然后问道,“咱们就算要讨论,是不是也可以先换个地方?”

他所在的诊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没有了病人排队。而更远一点的地方,一阵奇怪的类似割草机的声音正在逐渐变大。

“你说得对。”柳平川的眉毛舒展开来,并且他认真的点了点头,“外面已经开始消毒了,继续待在这里不太像是个好主意。”

·

·

·

柳平川和他所带来的医疗团队住宿条件要比孙立恩的团队差得多。这不是因为鹤安医院的院办,或者云鹤市卫健委在针对他们搞什么区别对待。鹤安医院所在的地方是老城区,周围几公里内都没有一家能够供给医疗队的队员们安全住宿的酒店。

为了让医疗队有个地方可以住,鹤安医院的医生们作出了一个巨大的牺牲——他们让出了供自己员工暂住的员工宿舍,并且让那些原本住在员工宿舍里的医生们重新开始从家里出发,到鹤安医院通勤。

但房间数量仍然有限,成建制接管鹤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疗队医生们现在不光需要三个人睡一间房,而且还得轮流使用床铺——大家目前也是三班倒,这基本相当于九个人共用一个房间。

员工宿舍一共有十二间,这是让一百多位医疗队的医生们能够有个休息场所的唯一方案。

“现在情况比较特殊,不过卫健委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着手处理了。”找了一个目前还没有人的休息室,柳平川摘下了自己的口罩,然后挠了挠紧紧贴在自己头皮上的花白的头发。

“能再找几个房间?至少得让每个人都有一张固定的床位吧?”孙立恩也摘掉了口罩,他贪婪的呼吸了几口顺畅的如同融化的奶油一般的空气,然后把口罩向外对折,随后将对折了的口罩塞进了黄色的医疗废物垃圾袋里。

“比那个更好。”柳平川露出了一副有些期待的笑容,“卫健委的人昨天跟我说,他们已经联系到了一家目前暂停运营的公寓式酒店。我们接下来每个人都能有一间六十平米以上大小,而且还是小跃层的房间可以住——我听说房间里还能做饭呢。”

“这我可真没想到。”孙立恩有些惊讶,不过惊讶的内容却和柳平川以为的不大一样,“柳院长你每天下班回去之后,还有心情做饭?”

“你要是把托珠单抗的事儿说明白了,我做饭的心情可能会更多一些。”柳平川拉出一张堆满了衣服的椅子,然后把这一大摞衣服挪到了旁边的床上,“我已经听说了,你们搞的托珠单抗三联治疗效果很不错。十几名重症患者转到了钱红军的病区,这是个很好的消息。”

“确实是个好消息。”孙立恩点了点头,“钱红军的病区刚开始工作,就能接到一批即将康复的病人,这对他们也是个好消息。”

“我也希望这种好事儿发生在我这里。”柳平川看了一眼孙立恩,然后说道,“我知道你们这个治疗组目前正在……咳咳,搞试验性治疗。我也明白你们不可能把这种试验性治疗直接推广到所有医疗组去。”他看着孙立恩,然后用一种谈论天气似的口吻说道,“不过我还是很好奇这种疗法的具体过程,你能跟我讲讲么?”

D+6 day(9)(为盟主“义乌大尾巴”加更04)

本章是为盟主“义乌大尾巴”加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