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班现在都很大,是学生在等老师。”
“你要是去,录取概率很大。中文在缅亚经济特区是必修课之一,虽然暂时全缅还没执行这样的政策,但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米昊解释道。
昨晚和戎伟聊天,就说到了这个。
教师。
这边很缺,至于会不会缅语,没关系,缅痶华人很多,而且也可以学,一门新的语言,若是经常用,会很快学会,戎伟都会五国语言。
人家以前还没接受过正规教育。
只要愿意。
一切都不是问题。
“真的吗?”
段怡心中燃起了小火苗。
好像。
在这边教书也不错,对她这种文艺青年,国外教书可是一种‘浪漫’。
“想的话,可以试试。”
“我考虑考虑。”
这边华人多。
汉语又是必修课之一。
她这也算是传播华夏文化。
这个念头。
开始在她心中扎根下来。
接下来。
一路上。
段怡对着两边的景物狂拍,城市,乡村,山脉,丛林,还有不时和他们并行的高速公路,那滚滚车流,书写着这边的经济崛起。
。。。
入夜。
十点整。
火车停在了廊余县车站。
“你去哪?”段怡问。
此刻。
两人熟悉了许多,还交换了微信。
“公司宿舍。”
段怡也知道米昊是来做什么项目的---建城,虽然是县城,可也是城。只能再次感慨一下缅亚银行的大手笔,几百亿说扔就扔。
“有人来接你吗?”
“。。。”
聊着。
两人走出车站。
夜晚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外面还站了不少接人的,远处,县城灯火通明,米昊摇头,以前这边一天三小时电力都难以保证。
现在。
和华夏差不多了。
二十四小时供电,随便用。有了工业级过滤器,烧什么都不会污染环境。
“妈。”
看到人群中一个妇人,段怡高兴地小跑过去。
“来啦。”
看着女儿。
母亲也是高兴,几个月没见,可想了。
另一头。
米昊也找到了接他的人。
他现在可是项目经理,管着项目部一百多号人,资料,材料,机械,会计等等,要不是因为他在国内就有项目管理经验,也不会升这么快。
开车的还是熟人。
就是在德林省的一个司机。
专职的。
但不是他的专车,管理层都可以用。
项目结束,
那边的大部分人被调了过来,结合其他项目调来的员工,组成了这个项目部。
“谢谢。”
“您客气了,我们都是夜猫子,不到一点睡不着。”
“吃晚饭了吗?”
“吃了。”
“那等会儿吃点夜宵。”在现在的缅痶,有一定数量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夜市。
“好嘞。”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廊余县的潜力(求订阅!)
走下台阶。
米昊看见两人,便问:“你们怎么回去?”
“有公交车。”段怡说。
“远吗?”
“不远,十五分钟就到了。”见女儿看向自己,段怡的母亲说道,打量了一下米昊,人长得还行,就是年纪好像不太想称。
看到段母的眼神。
米昊是过来人。
立马明白了,自己母亲现在出门看女孩也是这眼神。
理解。
女儿到了适婚年龄。
母亲看谁都会和‘理想女婿’对比一下。
她也不例外。
上学的时候严防早恋,到年纪就催着结婚,把一堆还不明白婚姻是什么,也没有完全懂得什么叫爱情的小年轻推向柴米油盐。
也是没办法。
“坐我们公司的车吧。”米昊邀请道。
“好啊。”
段怡也是大方之人。
直接答应了。
跟着上了接米昊的车,不是什么国际大牌,但段怡知道,是缅痶的汽车品牌,因为缅痶满街跑的都是这品牌,很少有其他牌子。
外形不比那些高端车差。
内饰也很不错。
“公司给你配的?”
“不是,公用的,主要日常出行和接待贵宾。”
唐凯的建筑公司不铺张,但也不算节省,估计是考虑到项目都从零这里拿,赚的亚元很多也都花了回去,买了不少缅亚系企业的东西。
车。
就是其中一项。
买车。
只要是缅亚系公司有的,就绝不买别的品牌。事实上,用久了,米昊发现质量是真心不错,虽然价格不算便宜,可用得放心。
“真好。”
段怡笑了笑。
段母报了个地址。
“巧了,距离我们那还挺近的,就隔着两条街。”司机道。
不到十分钟。
车子就开到了目的地。
这是一处商业街。
“谢谢。”
“不客气。”
段怡和母亲下车后,朝米昊挥手告别。
车子走后。
段怡的母亲连忙追问:“他谁啊?”
“火车上认识的,坐我旁边。”
“干什么的?”
“来这边工作。”
“什么公司?”
“妈!你这是查户口呢?”段怡无奈道。
“快说。”
“人家的女儿都上小学了,去年从华夏来这边,现在在这边当一个项目经理,要修印度的那个什么新城。”段怡简单介绍了一下。
“那可是大项目,什么公司能拿下来?”
段怡的母亲哪会不知道对面的那个超大工程,现在到处都在传,听说招标是缅亚银行集团负责,一般人根本碰不到这块蛋糕。
多少建筑公司盯着。
华夏。
印度。
缅痶。
西方国家。
东南亚各国都有公司来。
除了建筑。
一个城市所需要的还有无数配套,园林绿化,装饰装修,自来水,火电站,通讯,家具五金。。。带动的是一大片上下游产业。
可谓热闹。
“唐凯的建筑公司,名字有点长,没记住。”
段怡摇头。
“他的公司的话,的确有能力在这里面拿下项目。”来这边这么久,一步步见证了唐凯的发家史,缅痶华商中的领袖级人物。
非常不简单。
最不简单的还是唐青。
那个在华夏拥有和唐凯在缅痶同样地位的少年。
一家人都太会做生意。
“还有多远?”
“没多远,就前面一点,我们住的地方在店铺三楼。”这个商业街是商住楼,下面做生意,上面住人,就是都不太高的楼层。
异域风味十足。
不少店铺前都挂着红灯笼,一看就是华人铺面。
“好多印度人。”
“当然。”
华人。
印度人。
当地人。
在这里几乎是三分天下。
这个三分。
不是人数。
而仅仅是这个商业街,毕竟地处边陲,本地人多,又挨着印度,过来的人也多,华人只占不到百分之三,但都做着不算小的生意。
段怡父母家的店是做中餐的。
兼做夜市。
此刻的商业街异常热闹,尽管十点了,可也不算冷清,一般入夜那会儿才是最热闹的。
“这里的房子很贵吧。”
“对,一般买不到,这里多是旧城补偿房,几乎都是补偿给原来旧县城的居民的,而原址县城正在拆迁修新,倒是可以考虑入手。”
“入手?你们要买?”
“有这个想法。”
段母亲点头道。
廊余县地处边陲,是印度和缅痶现在最大的贸易县,未来潜力很大,都是生意人,也想着投资一下,何况印度新城就在对面。
若是印方大力发展那座城。
未来升值空间很大。
她还有另一个考虑。
以前。
华夏人去印度,得坐飞机和船,想要体验印度风情,又怕治安不好,此刻,廊余县就会出现在他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