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有点好奇,这人一点没有和漂亮女孩搭话的兴趣一样。
“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吧。”米昊道。
“你准备去哪里?”段怡追问。
“廊余县。”
“我也是唉。”段怡不自觉笑了起来。
“你父母在廊余县做生意?”米昊说道,来这边的华人,大都在南部和缅亚经济特区,跑到北部边境的,也算是胆识过人。
都跑到邻国边陲了。
“原先他们是在仰光,后来零上去后,大搞建设,听一个华人朋友的话,就去了这个边境重县,看来是去对了,就是有点远。”段怡道。
“是有点远。”
“快看,好漂亮的村落。”
正聊着。
段怡眼睛忽然转,只见前方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子。
青山。
绿水。
农田。
以及全新的别墅型小区,此外,在各处也屹立着大小不一的墅房。
“咔咔咔。”
段怡猛拍。
车内很多乘客都忍不住凑过来看。
米昊倒没有凑热闹,这样的村落他见多了,零那不差钱和爱管闲事的政策,让和片地界发生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大家都在城市化。
而零却是中立。
不太鼓励城市化。
反而以大力气建设农村、乡镇,让它们变得宜居,重工业集群,轻工业分散。
据他所知。
这些村庄别看收入不高,但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房子,零出钱给修,部分政府出,部分个人出,没钱没关系,转做无息贷款。
医疗。
教育。
也几乎花不了什么钱。
极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挣钱不多,但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
“好漂亮。”
段怡看得意犹未尽。
车速快。
很快就看不见了。
“很正常的村子,全缅都在建,现在基本覆盖了缅亚经济特区大部分村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最迟五年,全缅都是这样的标准。”
“五年?全缅?”段怡惊呼。
“嗯。”
“他们有那么多钱?”
“政府出一些,个人贷款一些,就有了。”
“而且,前段时间,华夏和,缅亚环保技术公司签订了一个三千亿的合同,就算利润是三分之一,这样的村子,也能修一千个出来。”
米昊简单算了账。
一栋墅型民房,三层。
土地不要钱。
三十万人民币建设出来足够。
一个村三百户。
也就一个亿。一千亿,一千个村子,出入不会太大。这还是华夏的合同,首批十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合同价可是一万五千亿亚元。
这是三年的合同价。
三分之一的利润。
能建五千个这样的村子出来,惠及数百万人。
当然。
这是理想算法。
毕竟。
人家不可能全部上缴利润,也不可能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只是一种可能---只要零愿意,想修这种村子,根本不会差钱,把财政弄崩溃。
“这要是个人所有的公司,那得多有钱!”段怡感慨道。
闻言。
米昊呵呵的笑了一声。
“私人公司,那就不是幸运,而是灾难。”
“为什么?”
“个人力量,能保得住这么大的产业吗?过滤溶液,固锁溶液,转录原液,还有现在的绿洲,代表的是超过十万亿的垄断市场。”
“怀璧其罪。”
“无数眼睛盯着,无数双手会伸过来,个人所有,只有被瓜分这一个结果,我觉得零这条路最明智,把所有风险,让一个国家来承担。”
“绑在一块儿,什么手伸过来都没用,除非用战争来掠夺。”
“的确。”
段怡点头。
怀璧其罪。
十万亿以上的垄断市场。
杀人。
阴谋。
盗窃。
一切手段都可能遭遇,防卫过当,还可能被人抓住把柄,用法律拿下,可现在呢?反击的是一个国家,它拥有制定法律的能力。
来啊。
大不了。
陪你扯十年皮。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高工资(求订阅!)
“妈,我上火车了。”
“注意安全。”
“好嘞。”
儿行千里母担忧,睡了个午觉,母亲专门打电话来。
挂了电话。
“你母亲也在这边?”段怡奇道。
米昊点头。
“她在新安市,照顾我女儿上学。”
对于米昊有女儿,段怡一点不惊讶,看米昊的年龄,也差不多过了而立,当然,看起来也大不了她多少岁,最多三十出头。
“这边教育水平怎么样?”段怡忽然问。
“挺好的。”
“挺好是什么标准?”
见段怡有兴趣,米昊解释起来。
“不比国内差,很多是学的华夏,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比华夏低,只是一些内容和课时安排会有差别,制度上也有些差异。”
“制度差别大吗?”
段怡追问。
“很大,这边的幼儿园也是基础教育,不允许民办,教育相对公平,没有私立学校,此外,教师也不准在外办任何教育培训。”
“或者说,这边不鼓励学校外的教育。”
“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子,你想啊,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还得去外面学,这不显得学校无能吗?”
米昊倒是很喜欢这制度。
都说。
不能输在起跑线。
可起跑线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国内无数培训班的兴起,背后折射的不是教育的缺失,而是家长的焦虑,这股焦虑以无比的速度蔓延开来,最后会越来越激烈。
人家孩子培训了。
不行。
我家孩子也要去。
人家报一个班,
不行。
我家孩子要报两个,三个。
人家学了个绘画。
我得把游泳、乐器、舞蹈什么的给报齐了。
看吧!
米昊敢确定。
未来这股焦虑会被无数华夏的家长越推越高。
几乎不可能会掉下来,让各大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虽然不太赞同,不过,若是有机会,投资一下国内的教育行业未尝不可。
“不能在外代课,收入不少了一大截。”
一听。
米昊笑了。
摇了摇头。
“这边的教师是高工资,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我听说普遍工资在三千以上,中学高一点,多五百到一千左右,大学的五千左右。”
“医疗,教育,住房,国家都管了,这个工资几乎可以全部用来消费。”
实话。
当初听到这工资。
他都想去当一当。
可惜。
他不是师范毕业的。
人生最的的几笔支出---医疗,教育,住房。被缩减到一定程度,在零八年的四五千到手工资,能带来的幸福感比其他地方一万以上还高。
按时上下班。
周末双休。
寒暑假休息。
每年还有被允许的公费旅游,可以带家人的那种。
靠了。
米昊着实有点羡慕这边的老师,刚说的还是基本工资,若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获得什么证书或者更高文凭,还会再增长。
“的确高。”
段怡使劲点头。
平均四千左右的新教师工资,国内也算很高的,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福利,不过,她也只有羡慕一下,自己又不是这边的人。
“你什么专业?”米昊问。
“师范学的汉语言文学。”段怡如实道。
米昊心道果然。
文艺青年。
“有没有兴趣来这边工作?”米昊忽然提到。
“可以吗?”
“我不都来这边工作了嘛。”
“可我只会教书。”
“人家就需要教书的,零的目标,是让全缅的适龄人群接受教育,学校的急速增多,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