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杨庄!杨庄!
王宇辰对这些英文材料如获致宝,在70年代,想要自学英文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后世,王宇辰的英文并不好--好吧,坦白说,英文是他各门功课中最差的一门,曾经考出史无前例的27分,进入大学后,也勉强在及格线晃荡。
幸好王宇辰读大学时还没有四六级考试,要不然,他绝对无法顺利毕业。
进入报社后,王宇辰也和英语绝缘,只会几句简单的对话。
但是,重生以后,根据王宇辰自己制定的发财大计,他的很多项目将在海外进行,英语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要不然,他到了海外真成了睁眼瞎,到时不要说挣钱,没被人家把钱骗光已经算是好的了。
王宇辰大声朗读着英文,哪怕有的读音并不准确也坚持不懈,他采用的是“疯狂英语”的学习方式,王宇辰可不想学哑巴英语,他今后可是要和外籍人士直接面对面打交道的,卷面分数再好看,对他也毫无意义。
陈利群、王德承、朱艳、林远、李波带点敬畏的神色打量着王宇辰,就连吴主任和崔艳群也有些诧异,这就是自学成才的神童吗?果然连自学的方式也和常人不同啊。
崔艳群用教鞭敲了敲黑板,对王德承等四人小学生道:“好啦,收回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用不着羡慕王宇辰,他的这种学习方式你们想学也学不来。”
吴主任也对陈利群道:“你现在也认识到自己和王宇辰的差距了,好好读书吧,王宇辰编写的教辅材料非常出色,你会获益匪浅的。”
不一会儿,向阳院偏院里就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两个月后,陈利群冲进了父亲的书房,满脸通红地嚷道:“爸爸,爸爸,你快看我这次单元考试的成绩。”
陈名宪正在书房里抽着烟,他分管海曙区的科教文卫,连常委都没见,权力是一众副区长中最小的。
但陈名宪却颇有进取之心,他经常阅读上级的报纸,越来越相信,今后提拔干部,将以经济建设能力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他身为分管科教文卫的副区长,并不擅长发展经济,怎样才能让自己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呢?
这时,听到儿子门也不敲就冲进书房,陈名宪一皱眉头:“这样大的人了,还毛毛躁躁,不像话。”
陈利群却毫不在意,把几张试卷塞到父亲鼻子底下:“爸爸,你看。第一!我是全年级第一!”
陈名宪翻了翻试卷,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嘛,好几门一百分,最差的也有97分。”
陈利群不满地道:“其实被扣分的题目我的答案是对的,可批卷的老师说,我解题的思路有问题。他懂个屁。这解题思路是王宇辰教我的,明明是批卷老师自己不学无术,还硬扣我的分数。这样的老师,趁早叫他滚蛋,免得误人子弟。”
陈名宪眼睛一亮,上上下下打量着儿子,没想到,儿子在王宇辰那儿补了两个月的小灶,居然如此推崇王宇辰。
陈名宪摸了摸下巴:“怎么,我此前叫你去王宇辰那儿读书时,你还怨声载道,现在居然这样信服他了?”
陈利群嘿嘿笑了几声:“我又不是那种不懂事的小屁孩,谁有本事,我就服谁。王宇辰年纪是比我小,可他是有真本事的。爸,要我说,实习基地每星期才上两天课太浪费了,以后我天天都在基地学习吧。”
陈名宪笑出声来:“你想学人家王宇辰还不乐意呢,他可是和你爸爸我开好条件的--一星期最多上两天课,啜啜,他如今拿的可是特殊人才的补助,这待遇,都快赶上我这副区长了。”
陈利群不以为然地道:“有能耐的人就该多赚钱。这都啥年月了,还讲无偿奉献?”
陈名宪不理儿子满口胡说,他在心里沉吟着,自己儿子的能力,他心里最清楚不过,只不过跟着王宇辰学了两个月,就进步神速,如果将这套学习方法和教辅资料推广到全市呢?
当然,这其中风险也很大。
更换全市教学大纲可是件大事,冒然行动,万一有什么失误,那自己可承担不起无数家长兴师问罪的责任,不过,如果办成了,那自己的功劳本上可就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利群并不知道父亲心里的盘算,他拿着试卷又跑到母亲那儿,好好吹了一番牛,他的母亲也喜不自禁,亲手包了几样零食,让陈利群带给王宇辰--王宇辰虽然是陈利群的半个老师,但毕竟年纪小,送别的东西不合适,送糖果饼干总是没问题的。
次日正是星期六,陈利群拎着包裹兴冲冲走进了向阳院偏院,一进门就看到王宇辰小小的身子躺在院中的藤椅上,躲在花荫下摇着扇子,陈利群打了声招呼:“辰辰,给你带好吃的来了。”--他倒是坚持叫王宇辰老师,只是王宇辰不愿意,不喜欢把自己叫老了。
王宇辰正神游物外,听到陈利群的嚷嚷声,顺意地用扇子点了点院中的石桌:“放着吧,等会儿王德承、朱艳、林远、李波来了,你们分着吃。”
陈利群道:“这可是上海带来的点心,我妈让我带给你吃的。”
王宇辰有些不耐烦:“既然送给我了,我爱给谁吃给谁吃。你要是有意见,就带回去。”
陈利群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这时,蒋阿婆从院门的月洞门处走了进来:“辰辰,我没买到火车票,火车站的人说,买这样的长途火车票,要单位介绍信。”
王宇辰一怔,重重一拍额头:“糟糕,我把这事给忘了。如今这年头,买火车票光有钱也不行啊。”
陈利群正在旁边吃饼干,闻言忙把手里的饼干往石桌子上一扔:“辰辰你想买火车票?跟我说啊,你想买到哪里的火车票?要不要给你买卧铺的?”
王宇辰摸着下巴:“嗯,我想和奶奶去一趟兰考杨庄。”
陈利群一呆:“兰考?杨庄?这是哪儿?等等,你说的是河南的那个兰考县吗?你和蒋阿婆去那儿干什么?”
王宇辰一本正经地道:“兰考县是焦裕同志奋斗过的地方,我想好好学习一下焦裕同志的精神,所以想赶在元旦前,到兰考县参观一下。”
这话如果是别的孩子说的,陈利群非啐他一脸不可,可是他对王宇辰却是再信服不过,既然王宇辰和奶奶想去兰考县,买火车票这种事,就包在他身上了。
其实在甬城,是买不到直接去兰考杨庄的火车票的,不过凭着“副区长儿子”这块招牌,陈利群自信能帮王宇辰把沿途的一切都打点好,也就是找点关系,给点好处。
陈利群说干就干,顾不上向吴主任请假,撒腿就往外跑,王宇辰追着他的屁股嚷嚷道:“12月16日,记住了,我要在16日以前赶到兰考。绝对不能晚喽。”
看着陈利群远去的背影,王宇辰略松了口气,车票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更严峻的问题、更困难的现实却摆在他面前--他,如何以一个六岁孩子的身份,拯救一场震惊中外的铁路大事故?。
1978年12月16日南京开往西宁的87次在陇海线杨庄车站与西安开往徐州的368次拦腰相撞,造成旅客死亡106人,重伤47人,轻伤171人,客车报废3辆,中断行车9小时30分,被称为震惊中外的“杨庄事故”
王宇辰在翻阅脑海中的报纸时,从一则史海钩沉的栏目里,看到了有关杨庄事故的介绍,这一次,他决定,亲自拯救那场可怕的事故。
王宇辰如今已经与京城部委的林千军建立起了隐秘的联系,但是,王宇辰不可能每件事都通过林千军来解决,长此以往,必然会因此暴露自己的身份,亲历亲为拯救那些身处危难之中的人们,是王宇辰必然要做的事。
事实上,王宇辰此前已经救了老华侨谢文华、谢玲一家以及陈利群,他相信,只要自己周密策划,做好种种布置,一定能拯救更多的人。
尽管,他只有6岁,但是,有志者,事必成。
咣当咣当,绿皮火车缓缓驶出了甬城车站,站台上,并没有任何人相送,因为,连朱明、王建设都不知道王宇辰和蒋阿婆的这一次远行--王宇辰只是给父母留了封信,含糊其辞地告诉他们,蒋阿婆带自己外出玩一玩,让他们不用担心,很快就会回家。
想来,朱明和王建设看到那封信时,一定会气得暴跳如雷,继而着急万分,只希望自己以前表现出来的聪慧和勇气,能稍稍安抚他们的心。
嗯,反正自己以后会经常外出,让父母就此习惯起来也好。
王宇辰正没心没肺地想着,蒋阿婆递过来一个剥好的茶叶蛋:“辰辰,吃个茶叶蛋。这火车还要开很长时间呢。”
王宇辰谢了声奶奶,接过茶叶蛋大口吃起来,蒋阿婆又笑眯眯递上了一个绿色的军用水壶,里面盛的是蜂蜜水,让他慢点吃,别噎着。
她随身带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王宇辰的衣服、吃喝,因为东西太多,鼓鼓囊囊的。
旁边的一名乘客笑道:“怎么,这是带孩子出远门啊?走亲戚?”
蒋阿婆道:“是啊,出远门,去西安呢。”
“哎呀,这路可老远了,得换好几趟车吧?”
王宇辰在心里苦笑,是啊,这一次行动,又花时间又费金钱,甬城没有直达兰考的火车,得先到西安,再转,路上要倒好几班火车,还得在车站小旅店过几夜,前前后后折腾好几天,才能到达兰考。
如果是后世坐高铁,也就是6个小时。
幸运的是,陈利群帮王宇辰搞定了沿途好几趟车票,他办事倒也认真,还给了王宇辰几个人名和电话,万一路上发生什么事,可以找人帮助解决。
王宇辰真心谢了陈利群,这个年月出门步步难,有绿皮火车坐算是好的了,如果运气差的话,被塞进铁皮闷罐车里,拉屎拉尿只能在角落的小桶里,一车人挤得像沙丁鱼一样也是有的。
王宇辰微微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里推敲自己拯救杨庄事故的步骤--杨庄事故非常惨烈,但是原因又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两个火车司机睡着了,以至于火车没有减速停车,一头撞向了正驶过车站的另一辆火车。
睡着了。
没错,就他娘的睡着了。
这原本是一起不该发生的事故,有着层层监督机制,两个火车司机互相轮班,互相提醒,发生同时睡着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不可能却变成了现实。
火车上还有车长,他一旦发现火车异常,也能在紧急时刻停住车辆,可离奇的是,当时车长正与同事为了停车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根本没察觉火车如同脱缰野马一样狂奔进车站--
惨剧最终发生了,死亡106人,轻伤171人,重伤47人。
从此以后,每列火车经过杨庄时,都会拉响汽笛,向遇难者哀悼。
但是王宇辰不要哀悼,他要的是拯救。
自己怎样做,才能阻止这场事故的发生?。
王宇辰才6岁大,他总不可能钻进火车的车头,当两个司机不约而同地睡着时,把他们摇醒吧?开玩笑。不等他钻进车头,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就会把他轰下去。
还有一个办法。
老式的绿皮火车的每节车厢都有手动的紧急刹车装置,王宇辰只要提前上了车,掐好时间,在火车驶进杨庄车站前,扳下紧急刹车装置,就能扼制这场可怕的事故。
可问题是,这年月的火车异常拥挤,人挤人挤得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车门口的空地儿同样或坐或躺或站挤满了旅客,在众目睽睽之下,王宇辰如何去扳动那紧急刹车装置?万一旁边热心的旅客阻止了自己这个“熊孩子”怎么办?
到了那时,王宇辰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而更悲惨的是,他还身在即将猛烈相撞的火车之上。
他只是个比别人多了一份记忆的重生人士,并不是钢精铁骨内裤反穿的超人,在如此剧烈的撞击中,谁能保证他和蒋阿婆就一定能毫发无伤?。
该死,没准王宇辰真能改变杨庄事故,只不过改变的方式,是在事故的死伤人员名单上,增添自己或蒋阿婆的名字。
我靠。这风险太大了,老子才不干呢。
怎么办?怎么办?
看起来,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火车外面示警了,比如说,点一把火怎么样?可是这样的示警,能让两个正在睡觉的火车司机发现吗?
王宇辰突然发现,自己走入了死胡同,拯救杨庄事故,比他原本想像得要难得多。
当王宇辰靠在奶奶肩膀上,假装沉睡却在深思时,隔着几排座位,陈利群正向着王宇辰坐的方向探头探脑,他居然也上了火车。
陈利群是跟着王宇辰和蒋阿婆一起上车的,因为他非常好奇王宇辰此次兰考之行,他才不相信王宇辰所谓的“向焦裕学习”的鬼话呢。
在向阳院偏院的实习基地里,王德承、朱艳、林远、李波是无条件的服从、崇拜王宇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连吴主任、崔老师都听王宇辰的话,那自己更要乖乖服从,王宇辰说东他们绝对不敢往西。
可是陈利群却不同,他毕竟已经是个初中生了,父亲特殊的身份又让他比同龄的孩子见识得多,稍微早熟一点。在他心里,对王宇辰是既敬服又好奇,敬服的是他的聪慧天成,好奇的却是他究竟为何会这样与众不同?
明明王宇辰的爸爸妈妈也是很普通的人嘛--好吧好吧,勉强比其他人优秀一点,陈利群暗中听父亲陈名宪与几个下属聊天,漫不经心了解了一下王宇辰父母的情况,最后的评价是--是两个人才。
但也只不过是两个人才而已。称得上“人才”两字的,在甬城市虽然不是车载斗量,可也不在少数,有多少所谓的人才,最终一生不得志的也有的是。
在陈利群心里,王宇辰一身的本事绝对不可能是跟着他父母学的--他暗中观察过,朱明和王建设很少管王宇辰的事,基本上是放任自流。
难道说,这王宇辰另有名师?
陈利群是不相信什么生而知之的,那是封建迷信,他更愿意相信,王宇辰肯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师傅,正是这位世外高人培育出了王宇辰这样的天才。
所以,当王宇辰说要到兰考一行时,陈利群立刻脑洞大开,自认为是寻到了王宇辰的跟脚,他悄悄买了车票,跟着王宇辰和蒋阿婆上了车--他想得挺美,如果跟着王宇辰真的找到了幕后的世外高人,那自己就直接拜师,早晚一身成就能超过王宇辰。
大不了,叫王宇辰一声师兄,先入师门为大嘛。
说到底,陈利群还只是个初一学生,脑海中各种乱七八糟的想像,再加上冲动自大,以至于冒冒失失就上了车,奔赴连他自己也不熟悉的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