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框里面写了内阁两个字,另外一个框里面写了司礼监三个字。
内阁下面有六个框,里面是六部尚书,六部尚书下面又是侍郎之类的职位。
赵现在绘制的是大明的制度框架。
“清朝设置的军机大臣对于增强皇权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可是将国家的安危寄身于一个皇帝,实在是太过危险。皇帝英明还好,可要是废物,那不就完蛋了吗?”
等到赵将大明的制度框架绘制完毕之后,赵忽然想起了清朝时的军机大臣制度。
赵取出一张纸,又将清朝的制度框架绘制了出来。
绘制完毕,赵又绘制了后世的制度框架。
赵将三张纸平铺在桌子上,不停的揣摩着。
清朝和明朝的制度差不了太多,无非就是多了满汉臣相制、八旗以及军机处这些制度。
说到底,玩的都是官员相互制约,皇帝居中调和阴阳的手段。
可是这样的手段只有威望高本事大的皇帝才能玩的来,要是放在平平无奇的皇帝身上,一个玩不好,就玩废了。
这种手段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很容易引起剧烈的党争。
后世的制度虽然先进,可是却不适用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生产力低,再加上通信以及交通的问题,所以要大打折扣。
不考虑时代背景的制度,都是在耍流氓。
赵看着眼前的这几张宣纸,想了很多东西。
良久之后,赵重新取出一张宣纸,开始画了起来。
差不多一刻钟的时间,赵就将自己想的制度框架大体上画了出来。
赵画的这个制度框架只是一个雏形,并不是完整的。
在宣纸最上方依旧是皇帝,在皇帝左下方是一个椭圆。
椭圆里面写着“议政院”三个大字。
在赵的打算中,议政院和如今的内阁差不多,只不过只管理内政之事,不牵扯军事。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 \\\\ !
而且议政院里面的官员不是内阁里面的三五六个,而是二十个起步。
毕竟人数一多,哪个官员想将议政院拧成一股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赵的计划当中,议政院只有议政的权利,只能做出一个计划,真正的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
其实这个制度和内阁差不多,只不过就是取消了军事范围。
议政院里面设置三个仪政总管,管理议政院里面的官员,而且这三个官员都是副的,正职由皇帝担任。
议政院里面的官员通过选举产生。
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先让仪政院议政,等拿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之后,再交给皇帝决定。
在议政院的右边是军事院,里面设置官员数量和议政院差不多。
军事院的主要的职责就是管理管理军事,模式和议政院差不多,也设置三个总管,也都是副的,正职由皇帝担任。
在议政院下面是户部,农业部,工部,礼部,税部,教育部,刑部等等部门。
这些部门不属于内阁管辖,属于皇帝直管,在地位上和议政院差不多。
在军事院下面是参赞部,后勤部,国防部,预备役部等等和军事有关的部门。
和议政院下面的部门差不多,不属于军事院管辖,归皇帝直管。
可以说,赵设置的议政院部就是一个被阉割过的内阁。
至于监察机构,大明的是御史台以及科道言官,还有锦衣卫和东厂。
可是御史台这些部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除过可以风闻奏事之外,几乎没有别的权利。
所以,赵撤销了御史台,改为监察部,归皇帝直管。
至于风闻奏事的权利,也被赵撤销。
在监察部下面,是各个府的监察局,县里是监察处,镇里是监察所。
第六百三十七章 制定新朝制度框架(下)
在赵的计划中,军事和内政是必须要分开的。
不然的话,结果就会像大明一样。
原本大明的军事最开始时是由五军都督府说了算,可是土木堡事变之后,五军都督府的职责就被兵部给弄了过去。
从此之后,五军都督府就成了一个摆设。
其实,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奈何他后面的皇帝不争气,如果不是朱祁镇的话,五军都督府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变成摆设。
而且,在赵的规划里,以后还要建立军事院校,为军事培养人才,不能让普通的臣充斥军事院以及军事部门。
除过议政院和军事院之外,赵还打算设置殿前司,三军司。等到登基之后,赵就会将李小三和王七调到这两个位置上。
这两个部门其实就是那种类似于锦衣卫和东厂的机构,归皇帝直管。
其中殿前司监察官,三军司监察武将。
不是说赵不信任他手下的官员,只不过有些事情不能不提前做好准备。
赵在位时,他手下的那些官员不敢有二心,可是以后呢?
所以说,早早做好准备总没有错。
除过这些之外,赵还设置了皇家近卫军,人数打算扩充到五万人左右,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家的安危、掌管皇帝出行的仪仗以及皇宫的安保,而且只听命皇家的命令,外人没有调动权利。
如今赵的亲卫营就是这个近卫军的雏形,武器主要是56冲这些自动化武器,驻扎在皇宫附近。
除过近卫军,赵还设置了京城常备军,其实就是大明的京营,驻扎在京城附近,主要使用的武器是56半这些半自动化武器。
其中,皇家近卫军归皇帝直管,京城常备军归皇帝和军事院共同管理。
如今赵手中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差不多全都是56半56冲这种来自后世的武器,这样一来,这个时代的军事编制就有些不太合适。
所以说,赵就准备打算将后世的班排连营团的编制拿出来。
至于地方上,赵打算将布政司改成行省制度,也就是将陕西布政司,河南布政司这些改成陕西行省,河南行省。
至于职位的名称,暂时就沿用大明的,依旧沿用巡抚知府之类的名称。
在每个省份,设置巡抚以及总督两个官位,下辖若干属官。
这两个官位没有大小区别,都是平级,唯一不同的就是巡抚管理省内的民生,总督管理省内的官员,制度和后世的类似。
除过这两个职位之外,赵还打算在每个省份设置户司,工司,刑司等等官职,管理一省之内的户口,工程,刑法之类的事务。
至于府县这些名称,赵并不打算改变,依旧沿用。
在一府之地设置知府,总府两个职位,两者乃是平级。知府管理一府之地的民生,总府管理一府的官员。
在其他的配置上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