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4 章(1 / 1)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数沙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马拉着的马车。

在马车周围,是赵的亲卫营士兵。

他们骑着刘众早已准备好的战马,雄赳赳气昂昂的为赵开路。

道路两旁站着手持丈八长枪的铁甲士兵,这些士兵是刘众专门为赵安排的仪仗。

长枪的枪头上挂着红色的红缨,在风的吹动下,就像是红色的海洋一样。

百姓们看着缓缓驶来的马车,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万岁,万岁,万岁!”

欢呼声一浪卷过一浪,直插云霄。

马车行驶在宣镇的街道上,赵坐在马车中,听着外面的欢呼声,脸上有些许兴奋,又有些许紧张。

总兵衙门距离火车站不是很远,要是放在以前,就算是走路,也不过是半个时辰的距离。

可是现在,足足花了赵一个时辰。

如今宣镇的皇宫已经建成,只不过因为赵还没有登基,所以暂时不能住在皇宫里面。

等到赵到达总兵衙门时,总兵衙门前方的小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

李小颖挺着个大肚子站在人群的最前方,海兰珠也挺着个大肚子站在李小颖的侧后方。

在她们两人身后,是赵的儿女。

赵的儿子女儿现在都会走路了。

再往后是那些等级低,不够迎接赵的小官。最后面则是衙门中的那些下人。

马车停在总兵衙门的前面,赵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第六百三十六章 制定新朝制度框架(上)

赵从马车上走了下来,他看向站在最前面的李小颖等人,露出了一个笑容。

“我回来了!”

赵张开双臂,朝着李小颖走去。

等赵来到李小颖的面前时,不顾众人的目光,直接将李小颖搂在了怀中。

这个时代在大庭广众之下搂搂抱抱是一件非常低俗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对于赵来说,完全无所谓。

跟在赵身后的刘众等人直接将头扭过去,装作没看到一样。

因为李小颖怀有身孕,所以赵只能虚抱一下。

赵放开李小颖,道:“我回来了。”

李小颖微微福身,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恭喜大人得胜归来!”

站在李小颖身后的那些人冲着赵行了一礼,同时大声的喊道。

赵拉着李小颖的胳膊,在众人的注视下,走进了总兵衙门。

回到总兵衙门之后,赵便带着李小颖她们坐在了总兵衙门的大厅中。

赵站在李小颖面前,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李小颖,笑道:“如今是将近五个月了吧?再有五个月就生了。”

李小颖道:“是啊,再有五个月就生了。”

“你也有五个月就生了吧?”赵看向坐在李小颖旁边的海兰珠。

海兰珠大大咧咧的道:“是啊,再有五个月就生了。我感觉我肚子里的绝对是个男孩,这几天一直在踢我肚子,可有劲了。”

赵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现在还不到五个月,哪里还有胎动?”

“谁说没有?”海兰珠眉头一皱,“我明明就感觉到了,这次肯定是个男孩。”

“好好好,是个男孩,是个男孩。”赵笑道。

赵的大儿子赵明宇站在李小颖的旁边,一脸笑容的傻乐。

赵看向自己的儿子,笑问道:“你想要弟弟还是妹妹?”

赵明宇道:“都行,都行,弟弟好,妹妹也好。”

“哈哈,你这小兔崽子真是的。”

人生有四大喜事,一是金榜题名时,二是他乡遇故知,三洞房花烛夜,四是久别重逢时。

如今的赵正是这四大喜事当中的一个,心情可想而知。

赵在大厅中和李小颖海兰珠以及他的儿子女儿们唠着家常,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太阳彻底落下西山才结束。

将李小颖她们送回房间休息之后,赵来到了总兵衙门的书房中。

这个时候,刘众已经在书房外面等候多时了。

刘众跟随赵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敢说将赵的行为习惯摸的一清二楚,可也了解不少。

按照赵以前的习惯,在赵领兵回来之后,肯定会将他找来,盘问事情。

赵坐在书房中,刘众坐在他对面。

“大人,您走之后的书材料等件已经整理完毕,不知道是现在送过来还是明天送过来?”刘众看着赵。

“材料先不急,明天送来也不迟。”赵摆摆手。

“大人,如今的皇宫已经修建完毕,不知道大人准备何时登基。”赵刚刚说完,刘众就问了起来。

赵看刘众问的如此急切,一下子就明白了刘众心里想的什么。

无非就是能升官,但这种事情也是人之常情。

“什么时候准备登基,就这几个月了。登基前的各项准备不少,先将这些事情完成。”赵回道。

“大人,不知道您打算在新朝采取怎么样的为政方式?又或者说沿用明制?”刘众问道。

按照传统来说,每一个新朝鼎力之后,新朝都会大体上沿用前朝的制度。

比如说汉朝,沿用的就是秦制,宋朝沿用的就是唐朝。

赵摇摇头,“我不打算沿用明制。”

刘众道:“那大人准备使用什么方式?要是采取其他的制度,恐怕会浪费很多时间。”

“不要怕浪费时间,浪费时间都是次要的。这样吧,至于具体的制度,我已经有了想法,三天之内我就会给出一个结果。”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刘众将赵离开之后这段时间的大体的说了一遍。

等到刘众离开时,已经来到了午夜。

赵之前在火车上睡了不少的时间,所以现在的赵精力也还比较充沛。

赵从旁边的书架上取出一叠宣纸,平铺在书桌上,随后取出一根炭笔。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将中书省的权利分给六部,同时设置四辅官,这个四辅官就是内阁的雏形。

建年间,朱允炆设置内阁制。等到永乐时期,内阁制度已经趋于成熟。

可是这个时候的内阁依旧只是皇帝的秘书以及顾问,内阁真正的抬头还要在土木堡之变之后。

内阁制度不能说不好,但是对皇权的威胁很大。尤其是内阁里面的阁臣拧成一股绳的时候,更是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至于最后皇帝说话都没有内阁好使。

官集团不能放任,不能让他们做大。虽然现在我已经创办了学校,培养了新式人才。可谁知道一两百年之后,这些人会不会变成现在的官集团。”

赵看着面前的宣纸,脑海里不停的思索着这些问题。

赵对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很放心,可是赵不敢确定一两百年之后,这些人还是如今的这样子,毕竟人心这种东西,是最难揣摩的。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事情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在源头上将其遏制。”

赵说罢,思索了一会儿,便在宣纸上书写了起来。

赵在宣纸的顶端画了一个框,框里面写了皇帝两个字。

皇帝下面又画了两个框,